第124章 皇帝也这么艰难

作品:《穿越皇子,无敌兵王

    这些,作为武将出身的董庆堂何尝不懂?


    只是当年那一场决战,大昌从兵力和财力,都消耗巨大。


    不然,赵天钦如何能趁机夺了堂兄的皇位?


    虽然赵天钦、霍青战败,但北凉损失也更大,每个部族里,百里草原,几乎挑不出几个男丁。


    而今,大昌和北凉,都在疗伤,都在养精蓄锐。


    不到内困交加,万不得已之时,北凉是不敢出兵雁门关。


    董庆堂推心置腹的一番宽慰,倒让永康心里暗暗兴奋起来。


    当初赵天钦能趁前朝国力匮乏,夺了堂兄的皇位建立大昌帝国,自己难道就不能抄作业?


    复制老犊子的这手骚操作,趁大昌崩溃之际,兴兵杀个回马枪,坐上那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这难道不香吗?


    就怕他北凉太过谨慎而不敢起兵,就是他北凉忍耐再好,小爷我也要捅捅他北凉皇后的腚眼,激怒北凉可汗率先生事!


    这样一来,夺兵权就如囊中取物一样简单,


    如果北凉一直保持克制,不放第一箭的话,那自己只能当个看客了。


    一顿酒饭,吃得永康雄心万丈,难掩豪情,和董家兄弟连干了三大碗好酒。


    席间,董庆堂还向永康面授不少带兵之道。


    饭后,一行人出了城,来到城南十里外的虎贲军大营。


    此时,五千骑兵,已经披挂整装,正待列阵演练。


    “董都统,你不是说,已经从西域购得一万战马,怎么只有这些?”


    永康看到,这些骑兵人数,远远不足一万,和两万兵士编制的虎贲军总数相差甚远。


    “演练用,五千人马足矣!”


    董庆尧感慨道“在之前,两万虎贲军建制,可用战马不足六千,挑出年岁太大的老马,病马和劣马,精壮马匹尚不足两千,幸亏殿下充盈国库,才能拨出专款补充一些。”


    看来,九皇子是对虎贲军的现状,还不甚了解。


    皇帝亲率的部队,除了虎贲军,再就是五千禁军。


    而禁军布防在城内四处,也无法用马操练,所有的军马资源,尽数偏向虎贲军这边。


    而虎贲军里,骁骑卫也只占一半,另一半是步兵建制。


    就眼下条件,这已经是大大改观了。


    “没想到,父皇也这么难啊!”


    了解到这些,永康不禁长叹一声。


    他只知道,由于北凉近几年来,狠卡大昌脖子,商贸往来,也只是毛皮、毯子和宝石这些。


    而战马,那可是严控流通的。


    西域虽也产马,但路途远于北凉许多,个中花费更巨,加上国库亏损,那也无力满足这顶要需求。


    看来,罚没四大粮商的举措,居然能有如此大的作用。


    这也是大昌皇帝,对这个九皇子心生愧疚的重要原因。


    连皇帝的嫡系部队都这么艰难,可见各地边防,地方驻军更是可想而知。


    大昌皇帝和兵部尚书董庆堂,是深谙其中利弊的。


    看到九皇子如此惊愣,董庆尧又道“前朝时国力尚可,首先军马储备不缺,那一战下来,损兵折将不说,军马更是稀缺,与北凉邦交恶化,民间商贸也断了这类交易,这才导致我大昌帝国军马数量一直匮乏至极,长途征战,无马不成,辎重运输,骡子驴子都可代用,唯骑兵的战马不可替代!”


    闻董庆尧这么一说,永康才明白,号称“铁血卫”的二十六卫,西征平叛后,被裁撤解散的主要原因了。


    人员可以从各军选拔抽调,但战马无法解决,所以大昌皇帝这才就此作罢。


    “可恨!”


    永康不禁怒起,骂道“北凉可汗如此无耻,居然这次打我大昌粮食的主意,真有失君子所为!”


    “唉!”


    见九皇子如此,董庆尧也叹息一声,又道“殿下在乾昌宫胜了北凉使团那回,末将和家兄,高兴得三夜没有瞌睡,和一干副将开怀痛饮好几场!”


    “哦!”


    这话,倒让永康有些意外,惊道“本殿下只是杀了杀北凉国师的威风,怎的在军中还有如此反响?”


    “殿下不知,刀枪,弓箭,骑兵铠甲,所使战马,加上粮饷,虎贲军窟窿甚大啊!”


    董庆尧感慨一番,接着又道“光是这些,平摊到每个兵卒头上,一年下来,也得千八百两银子,要不是殿下……”


    永康摆摆手,知道上次杀了三家粮商,把四家粮商的资产充公国库后,首先让虎贲军得到


    了军资补充。


    难怪那天,在乾昌宫礼宴会场,居然让董庆堂热泪盈眶。


    如此看来,眼下自己手里搜刮的这些银子,要养活一支骑兵劲旅,还远远不够。


    这时候,他才想起,当场李子鱼对她说的那些话。


    一个女人,洞察力和远见,居然如此之强。


    看来,以后依仗这个女商人的地方,可真多着呢!


    没有通过对天下贸易的运营,就无法获得巨大的财富来满足这些开支,李子鱼冒死求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想到这些,永康心里已经有数,一番新的构建,也在脑海瞬间形成。


    说话间,董庆尧已经带着永康逛遍了整个营区,重新来到练兵校场。


    在五千骁骑营的阵前勒马站定,董庆尧精神一振,威严吼道“九殿下到!”


    霎时,五千骁骑营,迅速分成五列。


    每列阵中策马冲出一名骑尉,在永康面前一丈处立定。


    “刷!”


    五名骑尉同时腰间长刀出鞘,高举于顶,高声呼道“虎贲军骁骑尉参见九殿下!”


    “虎贲军骁骑营,参见九殿下,请九殿下检阅!”


    一时间,五千长刀一起出鞘。


    高举于顶的长刀,在阳光下一片银亮。


    五千兵士的山呼之声,响彻云霄,排山倒海之阵势,令永康心头,顿生满满的成就感。


    永康缓缓抬手,铿锵道“免礼,各位辛苦了!”


    五名骁骑尉又分散开来,各自从腰间拔出一面三角令旗。


    在五色令旗的挥动下,各营骑兵瞬间分散开来,时而对峙,时而交叉,时而迂回,时而冲锋……


    卧槽!


    这董庆尧还真不是盖的,领兵还真有一套,冷兵器时代,没这种布阵和战术,还真不行。


    场上阵型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董庆尧向永康一一作着讲解。


    从地形,地貌,环境的变化,再到对应的各种阵型和战术,都做着最详细的解说。


    一场演练下来,日头已经偏西。


    董庆尧让永康早些回去,好好把今天所学,在心里熟悉一下,然后明天换场地,继续其他阵法的战术。


    永康如释大赦,客套一番后,带着四名侍卫,策马就向孙家大宅奔去。


    路上,永康命公羊毅去传李子鱼,让她马上来孙家大宅见他。


    今天这些战术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关于组建骑兵所需的各种要素,让永康收获满满。


    此时这么着急召见李子鱼,肯定是对她另有重要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