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喝喜酒

作品:《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爷爷、奶奶!你们等会尝尝我做的糖炒栗子。”


    周益民还是会哄老太太的,看到两老回来,连忙上去搀扶老太太。


    本来老太太还有点心疼,用糖炒栗子,估计整个周家庄都只有他们家益民是这么干的,甚至周边几个村都没人那样做。


    糖多精贵呀!


    他们农村人最懂。


    但被大孙子这一搀扶,加上一句让他们尝,一瞬间啥都不重要了。


    老太太没啥奢求,很容易满足。


    “好好好!奶奶等着吃。”老太太笑道。


    老爷子也点头:“嗯!这味道,闻着就好吃。”


    村里那些孩子,在外面探头探脑的,虽然很想吃,但家里都叮嘱过,没有一个踏进院子的大门。


    原本他们听说,大春哥(叔)今天结婚,是打算去迎接,讨喜糖的。但闻到这味,已经把喜糖的事给忘个精光。


    大概半个小时后,糖炒栗子的香味已经把大家吊足了胃口,终于好了。


    周益民在锅里捡了一个,剥开放嘴里。


    软糯香甜!


    成了。


    周益民先盛了一大盘,给早就口水直流的来福:“端去跟你们叔公、叔婆一起吃。来才,去擤鼻涕、洗手。”


    来才那小子,已经冲出去了。


    屋外的那些孩子,周益民早就注意到,又铲起装一篮子,提到外面。


    孩子们很自觉地排队,都了解这位十六叔(爷爷)的作风,不喜欢乱哄哄,不守秩序的人,上一个不排队的家伙,没糖吃,哭得老惨。


    周益民今天炒的板栗比较大,一斤40颗左右。20斤,就差不多800颗,所以栗子足够多,也就没有抠抠搜搜,每个孩子给了4颗。


    “小心烫呀!”周益民提醒他们。


    领到栗子的孩子,开心到飞起,没忘感谢十六叔(爷爷)。吃到板栗的那一刻,更是觉得那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分了孩子,周益民又回去铲了一篮子,来到旁边的“工地”。


    “志明哥,让大家休息一会,尝点我炒的栗子。”


    “好!这些家伙,早就嘴馋了,干活都心不在焉。”周志明刚才可没少骂人。


    “我们尝一颗就好。”


    太奢侈了,用糖炒栗子。


    周益民跟他们说:“这些都分了,我里面还有,够吃的。”


    听到这话,周志明才公平地将那些栗子分给每一个人,全都装了一裤兜子。不过,他们自己就只吃一颗,剩下的拿回家,给家里其他人也尝尝。


    “也太好吃了。”


    板栗不是没吃过,但以前吃的基本上都是蒸熟就吃,哪有这味道呀?简直天差地别。


    “你这不是废话吗?用糖炒出来的,炒鞋底它都好吃。快吃,吃完给老子好好干活。妈的!让你们吃这么好,还不给老子用点心。”周志明笑骂道。


    这就有点冤枉人了。


    众人暗想:这可是我们盖得最用心的一次好不好?


    回屋的周益民,又给爷爷奶奶分别倒了一杯温水。这玩意好吃是好吃,就是吃了有点渴。


    “奶奶,怎么样?好吃不?”


    老太太笑着点头:“好吃,这是奶奶吃过最好的栗子,益民呀!你也多吃点。”


    亲孙子做的,必须好吃呀!


    老爷子吃得很恰意,感觉以前地主老爷们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来芳他们吃得跟小仓鼠一样,嘴两边都鼓起来。


    “慢点吃,家里还有,没人跟你们争,去喝口水。”周益民跟来福三兄妹说道。


    在周益民心里,已经把这三个当成亲弟弟、妹妹了。


    “爷爷,大春结婚,请我跟你去吃饭。”


    一家请两个人,估计全村就只有他们家了。


    老爷子点头:“嗯!那就去吧!”


    其实,在家里吃得更好。


    大春家,有什么呀?家里的土豆和玉米,都是用木料从他亲孙子手里换回去的。不过,人家请到,说明敬重你,得赏脸。


    “我等会提点东西过去。”周益民表示。


    他也知道大春家的情况,摆那两桌,恐怕也没什么硬菜。


    爷爷虽然不太赞同这种做法,但也没反对。只不过,这之后,村里只要有人家里有喜事,恐怕都会来邀请益民。


    这也不能说是坏事,有利有弊吧!


    利就是加深跟全村人的关系,以后说话在村里就有份量,大家礼让三分,办什么事都容易。


    弊则是损失了点吃的。


    其他人肯定不会这么干,毕竟自己家都不够吃。但他家益民是采购员,不差那点吃的,就无所谓了。


    换成是几天前,老爷子还会纠结一下,但自从看到自家孙子的奖金、奖品拿到手软,就没再计较那些小得失。


    周益民也不拖拉,提着几斤大米,以及两只腊鸭上门。


    周大春的老子周志成一看,赶紧出来。


    “哎哟!益民,你这也太客气了,哪有自带口粮喝喜酒的?这不是打你志成哥的脸吗?”


    心里却高兴,虽然他提前准备,去搞了两只鸡回来,但也就只有这么一道菜能拿出手。主食的话,就打算用玉米面。


    如今,有了周益民带来的两只腊鸭,还有大米,主食可以换成大米,又多加了一道硬菜,倍有面子。


    不知如何感激是好。


    周益民笑道:“志成哥,我就不随份子了。对了,我家还差点木料,想打造点家具,改天让大春扛几根过去。”


    “都是小事,快进去坐。”周志成接过腊鸭和大米。


    不就是几根木料吗?


    他家啥都缺,就是不缺那玩意。


    周志成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周益民顾忌他面子,才提的要求。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交换,用木料换腊鸭和大米。


    否则,别人会怎么说他家?上你家喝喜酒,还得提供食材,那多难听呀!


    周益民进去后,发现有两位老人家,不认识。


    “十六叔,这是我姥爷、姥姥。”周大春的弟弟介绍。


    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哄带骗,软硬兼施,终于说服了两老,搬过来跟他们一起住。


    “姥姥,姥爷,他是……”


    老人家虽然没见过周益民,但已然听过周益民的大名了。


    压水井的事,在周边村子都已经传开,不是什么秘密。再加上,他们搬过来的这一两天,也听自己外孙经常提到这个人。


    家里的粮食,就是从人家手里换来的。


    所以,他们热情、亲切地招呼周益民,不敢摆什么老人、长辈的架子。当然,他们本身也不是摆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