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2章

作品:《我在古代做军医

    《我在古代做军医》全本免费阅读


    热心的校官姓王,大名王朴实,是邕州大营的武骑尉,年三十四,生得黑面粗髯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老。


    眼下伤兵还不多,这里大多是操练时不小心受伤的士卒,或是头疼脑热拉肚子前来看病的人。


    “王武骑?来看病?”


    坐诊的大夫六十左右的年纪,胡子一大把,见王朴实进来便问道。


    王朴实拍了拍王清的肩膀,“张医官,正巧您在这儿!给你们这里送个小子,学过医,人又机灵,今天在送新兵的路上还救了一个发了羊……羊什么?”


    “羊角风。”王清提示道。


    “噢,羊角风,他几下子就治好了,你看看留他在这里,给你们帮帮忙。”


    行外人觉得了不起,但做大夫的,哪个还不知道羊角风发病的特点。


    那张医官自然不以为意,随意打量王清几眼道:“之前已经送了几个来了,打下手的不缺人。”


    拒绝之意很明显了。


    王朴实叹了口气,拉着王清离开,“走吧,咱再去别处问问!”


    “谢谢你王武骑,可我想再试试。”


    她转身又回到张医官面前,鞠了个躬,想想不大对,又学着古人作了个揖,自告奋勇道:


    “张医官,我学过五年医,会看病,会开方,会采药,会处理伤口,您留下我吧,我什么都能干!”


    张医馆抬头看她,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怀疑。


    王清继续推销自己,信誓旦旦地说:“我家中就是以采药为生的,如果药材不够用了,尽管交给我。”


    张医官起身,去药柜里拿了几味药材让她认。


    王清又闻又看,说:“这是杜仲,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这是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1]


    王清将所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其他知识精准无误地说了出来,毕竟考试一级重点内容,她倒背如流。


    张医官微微点头,“都看过什么书?”


    王清本想把自己知道的古代医书全部吹一遍,可又怕他提问,便实话实说:“《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


    “《难经》《脉经》《神农本草经》没看过?”


    王清如实回答:“没有。”


    这个上课也好,考试也好,都只涉及基本内容和意义。至于具体深入的学习,学校没开课,老师更没教过,考试也不考。


    虽然她知道,这三本书很重要。可是在现代,又有几个学中医的人认真读过呢?


    张医官道:“那你把《伤寒论》的《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十九》背给我听听。”


    什么?!


    这段王清倒还有印象,老师上课几句话带过,因为不是重点条文,也不在考试范围,她根本没背。


    就算背了,考研也不考,应付完期末考试谁会再看,早忘得一干二净。


    王清哑巴似的,引得张医官催促:“背啊。”


    “我……我忘了……”王清挠头。


    张医官的脸色有些沉:“《伤寒》都记不牢,你怎么看病?”


    面对被淘汰的危机,王清只能狡辩道:“我……我师父是土郎中,赤脚医生,他……他不太重视这个,说临证要灵活多变,不可死板教条,尽信书不如无书。”


    听了她的话,张医官核善地笑了,笑得王清脊背直发凉。


    正巧这时,外头进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兵。他本是摆着张苦瓜脸,可一见到张医官便双眼放光:“太好了您在这儿!我头疼得要炸了,求您给看看。”


    张医官叫他坐在诊案前,炯炯的双眼盯着王清,“你来。”


    “我?”王清叫他盯得发怵,“好……好的……”


    头痛是考试的重点,她对这块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于是根据学过的知识,按部就班地望闻问切。


    “患者头痛,以两侧头部疼痛为甚,是少阳疼痛。可针刺阿是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侠溪等穴位。头痛而胀,甚则头胀欲裂,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是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所致。应疏风清热和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1]”


    针灸治法和方药治法都说全了,算是面面俱到了吧。可那张医官又问道:“还有呢?”


    “没……没了吧……”


    张医官不置可否,让王清起开,自己坐在诊案前,为那小兵号起了脉。


    大约过了五分钟,他拿开手,对王清道:“你再号一遍他的左关。”


    王清心里咯噔一下,把手指搭在小兵手腕左关,细细诊起脉来。


    除了浮数,她什么也感觉不出来。


    “如何?”张医官问道。


    “这个……好像是洪脉,还是……实脉?”


    “你问我还是我问你……”


    “是……弦……弦脉!”王清硬着头皮道。


    张医官嘴角肉眼可见地一抽。


    小兵捂着脑袋,“我说张医官,你就别这个脉那个脉了,我这头都要炸了。你要教徒弟过会子再教,先给我治治呗,再不治我要疼死在你这里了!”


    张医官不再理会王清,给那小兵扎了几针,又放了点血,效果立竿见影。


    正当王清以为自己要被涮了,却见张医官指着桌上的纸笔对她道:“你,给他把方子开出来。”


    转机出现,可她很快又陷入窘境。


    她不会用毛笔,更不会写繁体字,于是尴尬道:“张医官,我……我不会写字……”


    “无碍。直接抓药就行,抓完给我看看……”


    写字的问题解决了,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在考试大纲的影响下,她背了方剂组成、功效、主治、君臣佐使等等,面面俱到,独没有剂量。因为考试只会考特殊药材的剂量,不会把整个方子每味药物的剂量都考一遍。


    不考的东西,谁会去记!


    不过还有应对之策,君药15克,其他的都开10克,再行加减。


    但是这个时代,哪有克这种计量单位啊!换算的话,每个朝代还不一样呢,谁知道这个朝代一两一钱是多少克!


    “小大夫,你怎么还不动?我要走了!”小兵不耐烦地催促。


    张医官脸彻底黑下来,自行拿过纸笔,开了方子。


    小兵头不难受了,嘴上闲道:“张医官,您这样的大国手,教出来小徒弟不太行啊。”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