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云中白鹤

作品:《朝闻道

    《朝闻道》全本免费阅读


    齐珩将她送回立政殿不久,高季便入来禀报:


    “陛下,中书舍人崔知温于紫宸殿请求赐对【1】。”


    齐珩转头对江式微道:“朕还有事,便先走了。”


    “陛下快去吧。”江式微起身行礼。


    见齐珩已离开紫宸殿,江式微思忖着高翁方才的禀报。


    中书舍人,中书省正五品,掌制诰事。【3】阿娘说过这样的官职多数是世家出身,高翁口中的那位崔知温显然也不例外。


    姓崔么?清河崔还是博陵崔?【2】


    反正无论是哪个崔,总归和她济阳江氏关系不甚近。


    士族们虽表面上同气连枝,但暗地里还是划分为各种支派,相互倾轧罢了。


    江式微想到此,便觉得一团乱麻,从桌案旁胡乱拿本书来看罢。


    倒是紫宸殿内,齐珩甩了一下衣袖,端坐于上位,不发一言。


    同时桌案前还站着一个人,亦是绯袍,年岁近而立之年,言行举止所透露出的矜贵儒雅可与齐珩相较。


    于御史台狱中蹉跎数年,昔日意气如今也已化作沉稳。


    “臣,新任中书舍人,清河崔知温前来陛见。”


    崔知温缓缓行礼打揖。


    “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4】朕少时读书总觉此言过于夸大,今日见卿,方知此言不算虚妄。卿于囹圄多年,竟还能一如当年,不愧为清河崔家麒麟子,果真是好风裁【5】!”


    齐珩不禁感叹道。


    看来,他用自己的婚事来换崔知温出御史台狱,当真没错。


    “陛下过誉。”


    崔知温不卑不亢回道,复而又作礼恭贺道:


    “臣在此贺陛下新婚之喜,愿陛下与皇后殿下能琴瑟和鸣。”


    崔知温深知自己是如何在东昌公主手下出得御史台狱,这还得多亏了齐珩立后而大赦天下。


    他便是大赦的那个。


    齐珩愿意起复他,也是因他有用,而他必须给齐珩这个回复。


    “那朕便收下卿的祝福。”


    齐珩谈及江式微,略带笑意。


    “臣今日请陛下赐对,是有事想奏。”


    “卿有何事?”


    “政事堂,乃我朝诸位相公【6】出入商讨政事之地,开国至今,政事堂公衙一直设于门下省,未尝变更,先祖设三省六部,本意为各司其职,为国朝效力,但自三省以来,相互推诿,办事不效,故设政事堂于门下。”


    崔知温顿了顿,继续又说了下去。


    齐珩瞧着面前之人侃侃而谈,心中对崔知温又多了几分赞赏。


    “然今,中书省掌诏命,门下省掌封驳,尚书省掌施行,军国大事多过于中书省,所以臣乞请,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徙政事堂于中书省?”齐珩讶然问道。


    现而今中书省是王铎为首长,若真应了崔知温所请,岂非中书省之权愈加庞大了?


    这崔知温莫非是昏头了?


    “卿确定?”齐珩又问了一遍。


    “臣笃定,不止徙于中书省,并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印,重选入中书门下的官吏。”


    名为迁徙,实则是重洗政事堂。


    政事堂在国政中地位尤殊,军国大事,均要由政事堂诸臣商讨过后才能告知天子,由天子下达诏命。天子虽掌握最高生杀大权,但大多数都是循照着政事堂诸公商讨一致后的决定。


    便是贵为天子,也需受政事堂诸公的掣肘。


    齐珩便是再不满政事堂,若无正当理由反驳,他也还是要照政事堂呈上来的结果下达敕书。


    入政事堂的官吏多数与王铎有旧,虽然名为“诸相公议事”,由各相公商讨,但因这旧情,实则朝政多掌握在王铎手中。王铎可谓“军国大事,悉归中书令一人矣。”


    齐珩对此,早已不满。


    可他亦无解。


    朝中高官多是士族出身,今朝虽不似伪朝【7】,士族门阀力压皇室。但余威仍在,也算不容小觑,从高宗至齐珩一朝,一直有意通过科举提拔寒门,打压士族,终究效果不显。


    士族之所以为士族,终究是诗书礼教盖过那些寒门庶族的。


    只看科举廷试前三,多数出自世家。


    纵使齐珩有意抬高寒门学子,也还是力不从心。


    皇室、士族、庶族、百姓,这四者关系向来是最难分别。


    当初便是齐珩,有意放权给王铎,借机打压那些根基极深的世家。原因无他,王铎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关系极为微妙。


    王铎虽出身于庶族,却是实实在在的有才之人,这是齐珩所肯定的。


    这在士族当道的大晋,算是不多见的一道风景。


    他自认太原王氏之后,但在经过数百年沉淀的世家大族眼里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可在那些家道中落的士族子弟眼里,王铎便是太原王氏的后代。


    这样的人,有才又有名望,又不会助长士族气焰,齐珩缘何不用?


    但终究,易在放权,难在收权,王铎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甚至已经成了可凌驾于皇权的权臣。


    齐珩有意收权,但没有理由,王铎办事谨慎,齐珩找不到一丁点的错处。他便是有心,但师出无名,还是得歇了这心思。


    当真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可见,“名”之一字,也是能压死人。


    “卿的提议甚为不错,但政事堂也不是个傻的,对吧?”


    政事堂那帮老家伙要是知道崔知温刚出来就整这么一出,怕是要把他清河崔家给掀了。


    触及到自己的利益,谁都不会松这个口的。


    “政事堂是不是傻的,臣不知,但臣知,中书令不是傻的。”


    崔知温胸有成竹,他笃定,王铎一定会赞同他的这份提议。


    由王铎来促成此事,不费吹灰之力。


    “缘何?”齐珩问道。


    崔知温复而又道:“政事堂如今的秉笔宰相是裴戎。”


    入政事堂者虽都为宰辅,但却又高低之分,王铎虽为中书令,是中书省首长,但在政事堂,不居首位。


    居首位者是裴戎,裴戎出身河东裴氏,根基深,名望高。


    政事堂之首便是执政秉笔,即便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