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二、三年

作品:《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黎元二年,深秋。


    随着皇宫宫殿,一些居住区以及办公区的完工。


    接下来,这开封的群臣以及赵昕自己的家属,也是可以搬到幽州城来了。


    只不过,有一说一,如今的行政,也是有点相对割裂。


    虽说北人治北,南人治南,说是那么说。


    可这样割裂下来,明显也是有点不利于国家统一。


    不过……


    这短时间之内,只能说赵昕也没什么办法就是了。


    先就这样吧!


    这一年。


    赵昕也是来到了二十七岁。


    至于圆圆等人,比他大两岁,那自然也就是二十九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


    在带着她们游览自己的‘杰作’的时候,赵昕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你们嫁给我,成为我的妻妾,本来想着,说不定是享福的,可这一年到头,三百五六十天,我就消失了至少三百三四十天,离多聚少,想想,我还真有点对不住你们。”


    众女也是一边亦步亦趋地跟着,一边不免被赵昕的话,给触动。


    紧接着却又连忙道:“官家日理万机,国家大事,自然比我们要更重要。”


    “对,国家尚未安稳,怎敢谈儿女情长。”


    赵昕便道:“接下来,应该会慢慢地好起来了。不过你们怎么一个个都长得珠圆玉润的,你们是不是其实一刻都没有想过我?”


    五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赵昕便道:“亏我每天都在想你们。”


    目前的皇家园林虽说还没有完全完工,不过,大部分都已经是建好了。


    整个园林占地超过两千五百亩,这对比起原来大宋的后宫园林来说,不可谓不豪华。


    由于修城什么的,也要取土。


    所以……


    在园林的中间,也是挖了一个大大的池塘。


    今后在里面种点荷花,或者是别的,再养点鱼,也就差不多了。


    池塘四周都建了回廊,还有一些亭子,雅间什么的。


    即便是大雨滂沱,又或者是大雪纷飞,将来,也绝对不影响在这看风景。


    不得不说……


    赵昕这样做,绝对是有点败家的。


    但……


    本官家征战如此大半辈子,难道还不能好好地享受享受。


    因此……


    接下来,这找了個地方坐下后,赵昕也是像猫一样,把自己身上的气味,都蹭满了五人的身上。


    明明已经是那么高大的一个男人了,可有时候,赵昕也会表现出十分小孩子的一面。


    当然!


    这倒是让五人想起了赵昕的小时候。


    还矮着她们一个头的时候。


    当初那个在她们看来,甚至都还没有她们高的小郎君,小殿下,如今,却是已成这天下的主人。


    这怎么能让她们不感慨?


    不过好像即便是官家小时候,也没见他这么粘人过。


    ……


    西夏。


    兴庆府。


    在赵昕舒舒服服地躺在小妾又肉又弹的大腿上睡觉的时候,赵珣这边,也是对西夏发起了进攻。


    官家事务繁忙,这继续开疆拓土的事,也只能是由他们来完成了。


    盐州,击溃一万,杀敌五千。


    韦州,击溃五万,杀敌两万。


    而这一路上的城池,也是没有能抗住半天的。


    基本上都被火炮给轻轻松松地,就给拿下了。


    而且这一年……


    除了热气球,军中还初次使用了当年王莽时期的飞行器。


    当然!


    这个飞行器只有有风,而且是风力较大的时候才能起飞,不过倒也跟大风天气不好使用热气球,相互间形成了互补。


    主要是西夏这边的大风天气比较多,所以才会考虑在这边使用。


    你如果说拿到开封府去,那肯定是不可能飞得起来的。


    目前来说……


    效果只能说一般般,不过有总比没有要好。


    比如说,伱人站在平地上,跟人家飞起来,至少有个二三十米,五十米的,那视野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大有不同。


    曾经试过飞到了最高怕是有五十丈。


    但这个十分看天气以及风向的好坏。


    如果风向很持续,那人基本上能飘在上面半天不下来。


    说实话!


    这玩意,就连赵昕都没想到能做出来。


    不过其实再认真地想想,这不就是个大号的风筝,只不过在风筝的下面额外又挂了一个人。


    至于你说王莽当年为何没有大规模地使用这个。


    那当然是因为以王莽那时候的情况,根本就不存在太多能使用这玩意的场景。


    相反!


    西夏这边的天气以及风力,却是够用的。


    起码比王莽当初的战场情况,要好多了。


    利用这玩意,大宋的军队可以比敌人更快地发现对方。


    而赵珣需要做的,就是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提前派出所有的龙骑兵去进行攻击。


    一些西夏的百姓,士兵,虽说可以骑马逃跑。


    可问题是……


    他们的辎重、牛羊,还有一些老弱妇孺,这些全都是他们的命根,因此,接下来也是有过不少的西夏百姓、士兵不逃的,而是打算跟赵珣拼命。


    当然!


    硬刚就更加不可能打得过了。


    赵珣让一部分的龙骑兵下马步战,这一会的功夫,就把他们全都打成筛子。


    没藏讹庞也曾带人来跟赵珣打。


    只不过……


    事实证明,这仗完全没法打。


    上了就是送人头。


    只要西夏的骑兵敢靠近,那基本上就等于是直接送死。


    关键是……


    对方的纪律还比他们都要好,不管是从任何一个角度上去说,没藏讹庞都看不到他们有战胜对方的可能。


    那只能是逃!


    自韦州兵败后,没藏讹庞便连兴庆府都不要了,而且一路上,能烧的,都烧了。


    只要宋军的战马吃不到草料,没有了补给,那宋军哪里来的,最后还得回哪里去。


    赵珣既然已经知道了对方会这么做,自然也没有前往兴庆府,而是配合其他友军,南下,控制葫芦河川,占领对方的天都监军司,让友军在这一带向前筑城,同时,继续西进,跟青唐吐蕃一起攻打西寿保泰监军司,还有卓啰和南监军司。


    虽说这些监军司可能大部分的兵力,都已经被抽调走,也就只剩下一些守家的。


    但是……这蚊子再小也是肉。


    宋军如此神勇的表现,就连青唐吐蕃听了,都不由得吃了一惊。


    毕竟……


    宋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


    这说是转战千里,一点都不为过。


    是的!


    非要较真的话,宋军此战,仅花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跑了超过至少一千二百余里。


    这还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个曾经出了自己的堡寨往前不到二三十里地,就让西夏军队给包围并且打得惨败的宋军?


    这一年……


    唃厮啰的年纪也大了。


    正好在赵珣拿下卓啰和南监军司的那天,病逝。


    他的三儿子,董毡继位。


    所幸董毡虽说是在家中排行老三,不过他的那两个兄长早亡,这就使得他毫不费吹灰之力,就继承了他爹爹的位置。


    董毡在前线把自己父亲病逝的事告诉了赵珣。


    赵珣现如今也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了,自然,就让董毡回去了。


    而自己则是带着战利品,重新回到天都监军司。


    并且把战事的情况,派人向赵昕汇报。


    赵昕再让人拿着这战报,去找漠北的阻卜部、乌古部,以及敌烈部。


    大宋的使臣,便走进了阻卜部、乌古部以及敌烈部的酋长们的营帐,然后一个个地问他们道:“你们还认不认我这个天可汗?”


    阻卜部、乌古部以及敌烈部又不是傻子。


    当然是说认。


    然后就是开始讨论相关的细节。


    先给自己找借口,说其实他们也不想背叛天可汗的,都是因为西夏!


    当然!


    你要说他们这些话是不是真的,那这个只能是由赵昕自己去判断了。


    赵昕经过与群臣商量,也是以为,这乌古部、敌烈部,应该是真的。


    毕竟他们是真的被裹挟进去的。


    但是这阻卜部的鬼话……


    大概就不能尽信了。


    因为阻卜部是真的有可能想着,自己该如何独立。


    其实只要是任何一个有梦想,有志气的游牧部落,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


    你以为每年给别人上贡一万张貂皮,还有两万匹马驼,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阻卜部的酋长塔里干随后便派人去找到了没藏讹庞,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天可汗给打得这么惨,那以后他们可怎么办?


    没藏讹庞也是个大聪明,只是回道:“我们只是大意了,才中了对方的圈套。”


    丝毫不提宋军有火枪这事。


    因为没藏讹庞怕他提了,这塔里干便不敢再跟赵昕作对了。


    而赵昕这边……


    既然你说你们服了,那请你们把你们的嫡长子,都送来京师吧。


    这点要求,应该也很合理吧?


    结果就是……


    这乌古部、敌烈部倒是乖乖地把他们的嫡长子都送来了。


    虽说……


    赵昕也不知道有没有假冒的。


    赵昕有跟别人提到过这个问题。


    然后……


    就连那些人,也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当然!


    都无所谓了。


    只要你肯送来,那就代表着,你还是愿意称呼我一句天可汗的,那我就不打你。


    而阻卜部,则是死性不改。


    直到到了黎元三年,眼看这都快到小暑了,都还没有把人给送来。


    那这就是根本不把他这个天可汗给当一回事了。


    可惜赵昕人手不足,所以没有办法再派赵珣去攻打对方。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赵昕希望先对辽国的兵制,进行一番改革,再利用这改革以后的兵制,去打赢这一场仗。


    赵昕为何要那么费劲地留着辽国,留着契丹人,不就是因为想要把他们放到燕山以北,可以利用他们,为自己抵御来自北边的敌人么?


    如果契丹人连这个作用都起不到,那赵昕还留着他们干什么。


    因此……


    黎元三年,赵昕也是对原来的辽国兵制,进行了一番改革。


    首先是对辽国原来的捺钵制,直接取消。


    所谓捺钵制,就是辽国皇帝的行营制。


    辽国皇帝以前也说了,一年到头,不是稳定地待在一个地方的。


    而是春天就到哪里去,夏天又到哪里去。


    而与此同时……


    由于皇帝出行,就得带着大量的侍卫、侍从。


    这些的人数加起来,至少得有一两万。


    另外……


    像是一些侍从官员,以及侍从官员的家属什么的,当辽国皇帝要去别的地方的时候,他们也得一起带着车子、帐篷跟随。


    这就好比是,古代的皇帝巡幸出行一般。


    然而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在路上提前建好行宫以作休憩。


    而契丹人则更为方便,只需要用一些长枪插在地上,以作防护还有分界,这就是他们的天然行宫。


    辽国皇帝,基本上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在路上。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当然是顺应了游民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惯,其次,由于皇帝这样到处跑,也能更好地掌控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国土,以及每一个百姓。


    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容易被人家给一锅端,而且,若是守备不够森严,极其容易发生皇帝被刺杀的事件。


    毕竟……


    这跟中原地区的城墙保护起来,完全不同。


    现如今,由于已经没有了契丹皇帝,那这捺钵制,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了。


    先把这一万人的侍卫给砍了。


    不过由于耶律洪基打了很多的败仗,事实上……


    现如今这捺钵制所剩的人数,也已经是不足一万了。


    最多只有两三千人的侍卫吧。


    对于一些当官的,就先留着,对于那些出身一般的普通士兵,能回家就回家放羊,不想回家放羊,那接下来就去安排到新的编队当中。


    第二步,重新编队、布置兵力。


    给西南招讨司、西北招讨司、以及乌古敌烈都祥稳司安排招募而来的士兵。


    至于这士兵的来源,就用此前去招募过来的。


    每个地方,只能说最多安排个一万五千人也就差不多了。


    毕竟……


    你这再多的人,其实到了战场之上,也顶多就是个啦啦队。


    关键……


    一旦招募得多了,赵昕也养不起。


    总之……


    就是从里到外,对原来的辽国兵制进行一番打碎,然后再重组。


    并且在重组的时候,也不能让一支部队有太多从同一个部落出来的。


    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到平民化,而不是曾经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