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内在逻辑

作品:《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翌日。


    各色人等坐满一堂。


    这为了弄清楚价格的问题,也是多少有些‘兴师动众’。


    这里离开封二百里,又近黄河。


    赵昕是打死都不信,就值这么点。


    而且……


    这里是黄河的下游当中最靠上的。


    即便黄河决堤要把开封给淹了,也不太可能淹这里。


    然后……


    在赵昕的一通询问之下,这当地的官员,立马就露出了马脚了。


    这神色莫名地紧张,肯定有鬼!


    再加上赵昕稍稍地一恐吓,就把什么事,都给招了。


    正常来说!


    肯定是一亩两贯的。


    但是……


    如果是官商勾结,那肯定就低了。


    不过赵昕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你比如说,开封周边的百姓都不爱种地,爱逃亡。


    因为你如果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那这对你来说,说不定还是一种灾难,因为那样一来,你就不单单要交各种苛捐杂税,而且还得干徭役。


    而徭役,则是从古至今,都是要想办法逃的。


    比如说太宗文皇帝时,有人宁愿砍断自己的手脚,也不愿去服徭役。


    足可见这徭役的可怕。


    因此……


    如果赵昕的目光能够放得再远一些,比如说,把目光放到京西路,更加靠西南一点的地方,那里的地价,甚至一百文就能买到一亩。


    几乎大片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


    那里曾经还住过一个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人。


    是的!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那一带,百姓都逃亡了,土地只卖一百文一亩,关键,都这么低的价格了,都还没人要。


    当然!


    那里离开封已经有快六百里地了。


    赵昕也是问欧阳修等人道:“他说的,是不是都是真的?”


    欧阳修也是回道:“我大宋百姓确实逃亡严重。”


    赵昕便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何他们都不愿意留在当地,而是逃走?”


    欧阳修便道:“大概是赋税、徭役太重了吧。”


    赵昕则是道:“应该是贪污腐败太严重了吧。”


    赋税徭役还不算可怕,但是如果再加上贪污腐败,这就非常地可怕了。


    据这边负责拍卖工作的小吏的报告,本来,这一万五千贯的土地,是打算由当地的官府,跟当地的商人,一起压到一万贯,才出手的。


    可谁知道……


    突然杀出来一个内侍,直接在喊价喊到一万一千贯的时候,就直接买下了。


    而且……


    官家得知才一万一千贯,太少了,出于良心不安,直接给涨到了一万五千贯买下。


    赵昕虽说才五岁,但是用他那锐利的眼睛,一吓唬,对方立马就把这些细节都给透露出来了。


    不过这最多只能算是道听途说,不能算是确凿的证据。


    因此……


    即便赵昕想要严惩什么人,那肯定也是办不到的。


    杜衍、欧阳修等人也把这些全都看在眼里。


    跟好糊弄的官家相比,豫王殿下,可真的有点不太好糊弄。


    他就认定了这里的地应该值两贯。


    如果不值两贯,那肯定有猫腻。


    你跟他说这里近黄河,会决堤,他都是保持怀疑的态度的。


    甚至……


    他还会用这个来吓唬对方,说,你这么说,到时候,我去调查,这里若是从未决堤过,那这责任就全在你身上。


    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就是这样被豫王殿下给吓得招了供的。


    当然!


    这里的地,也确实没有赵昕想象中的那么贵。


    感觉最多,要是按照市场价,也就是五六百文一亩。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在大宋,开封附近二百里地,兴许还能有一些人,田地,也差不多都能给占满了。


    但是若是二百里开外,到六百里的范围之内,基本上就是人稀土旷,地力不尽。


    这与赵昕想象中,土地兼并,然后百姓都全部没有了土地,很是不同。


    不过貌似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解释的。


    就比如说后世的,所有人都打破了脑袋往大城市里跑,因为大城市里有更多挣钱的机会。


    反倒是农村,基本上土地都被荒废了。


    我大宋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吗?


    假使能把那些没地的百姓,都迁徙到那些许昌、汝南,等地,许昌、汝南等地正好在开封二百里外跟四百里外。


    那这又能安置多少流亡的百姓。


    还是说……


    我大宋其实也没有那么地糟糕。只是百姓,一旦进了城市里打工了,谁还愿意去辛辛苦苦地种地。


    试想想,武大郎卖個烧饼,都能娶潘金莲,你种地,伱能有前途吗?


    而且关键是……


    你进了大城市,变成没地的客户,你甚至都有可能不用参加徭役。


    是的!你只要把商税给交了!


    那些服徭役的事,就都交给大城市周边住着的厢兵那里去了。


    见大宋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空旷的土地,那赵昕也就放心多了。


    而且才一百文一亩,这就相当地值。


    当然!


    还是那句话,大宋百姓不是不想种地,而是种地,税太高,徭役太重。


    你选择种地作为职业,基本上等于等死。


    以后什么苦活脏活,还有苛捐杂税,再加上一些官员的盘剥,就全都落到你的头上了。


    赵昕最近也在苦苦思考救国之策。


    税太高、徭役太重,那减少一点行不行?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是不容触动的。


    所以肯定不行!


    但有一点……


    赵昕大概是可能做到的。


    那就是,他把整个大宋一点一点地买下来,在他的庇护之下,土地,都是他的土地,百姓,都是他的百姓,他给百姓定多少税,服多少徭役,这都是他可以拍板的!


    别家主户抽税,至少一半,那赵昕要是说他只抽两成,那这对百姓来说,都是莫大的恩惠。


    接下来,赵昕又带着人视察了一下这周边的环境。


    河流里已经建有磨坊,这配套设施,倒还算是比较地齐全。


    不至于粮食谷物在收成后,没有地方进行加工。


    只不过……


    自己要是想建个水力什么的设施,估计就得把其中的一些磨坊给拆掉了。


    毕竟一条河流的‘功率’就这么大。


    杜衍、欧阳修等人,在赵昕视察的时候,就一直跟在后面。


    所有人都不知道此时此刻,赵昕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


    倒不如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为了国事,还是单单为了陪豫王殿下,来这庄园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