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掌控草原,四阶段,五年成就!

作品:《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我要通晓明朝军队的每一个细节!”


    “遵命!首领!”


    ……


    另一边,朱寿已将铁路铺设到了朱棣驻扎的大本营门前。


    以往,大本营多是帐篷,临时搭建。


    然而此刻,大本营全由砖石木材筑成。


    显然,这里的营地不再是临时凑合,


    而是一座永久性的军事基地!


    铁路一通,万事皆顺。


    大量石材,如流水般从大明运往原鞑靼领地。


    此地,朱棣已建立蒙古都司,


    并任命朱寿为蒙古都指挥使。


    城墙日复一日增高,


    内部设施日益完善。


    一座巨大的瓮城,短时间内拔地而起。


    但瓦剌人,依旧按兵不动。


    这时,朱寿向朱棣进言:“皇上,微臣认为……长久拖延非良策。”


    “不如我们逐步推进。”


    “铁路每延伸十里,大军便推进十里!”


    “一日十里,十日百里,百日便是千里!”


    “他们不是静观其变吗?那我们就步步为营。”


    “看他们如何应对!”


    朱棣闻言,缓缓点头。


    随即望向朱瞻基。


    朱瞻基思索片刻,道:“皇爷爷,孙儿以为……朱大人所言极是。”


    “人数上我们虽处劣势,但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论防御,瓦剌、鞑靼、阿鲁台,再加上兀良哈,联合起来也非我们对手!”


    朱棣又转向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低头思忖,笑道:“父皇,老三探查得知,瓦剌和鞑靼,加上阿鲁台和兀良哈,所有能拿出手的兵力,满打满算不足五万。”


    “我们直接进攻,直捣瓦剌黄龙!”


    “至于铁路建设,待击败敌主力后,让朱大人在此,慢慢修建即可。”


    朱棣听后,也觉有理。


    他略显犹豫。


    此刻,朱寿反对道:“汉王殿下,万万不可。”


    “我们应留住他们的主力。”


    “一旦主力溃散,敌人将不再与我们正面交锋,那时,将是旷日持久的治安战!”


    作为二十一世纪穿越者的朱寿深知,治安战最为棘手!


    以大明当前实力,短期内击溃敌主力并非难事。


    但这有何益?


    敌失主力,反会在后方不断骚扰。


    如今基础设施未完善,无法彻底掌控蒙古。


    此时若自建铁路,敌人必拆之。


    永远无法真正连接蒙古与中原。


    因此,当务之急,唯有牵制敌军主力。


    让敌人以为有望获胜,却又不敢轻举妄动。


    待敌决意一战时,铁路已贯穿蒙古全境!


    大明,实质上已将蒙古与自身紧密相连!


    如此,再想分离,难上加难。


    朱寿继而言道:“皇上,需做好长期拉锯战的准备。”


    “我们的目标,是彻底将蒙古纳入大明版图!”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


    “微臣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朱棣一听,五年?


    他岂能与这帮人周旋五年!


    朱寿解释道:“非也非也,皇上误解了。”


    “微臣的五年,是发展之年。”


    “我计划将统治蒙古分为五步,每步一年。”


    “首先,教育强国!少年强则国强!”


    “在蒙古广建学校,传授汉文化,举办科举!这至少需一年。”


    “其次,商业改革,让白银成为蒙古主要货币,让蒙古依赖大明的丝绸和粮食。这也需一年。”


    “再次,军事改革,特殊时期需特殊手段,暂时在蒙古设立军政府,由军队管理蒙古都司。这同样需一年。”


    “最后,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吏治改革,蒙古草原将由官员治理,至少两年。两年后,军政府解散,蒙古变为布政使司!派遣布政使,彻底融入大明!”


    朱棣初闻,眉头微蹙。


    随后道:“那么,我们首要做的是建立临时军政府。”


    朱寿点头道:“是,也不全是。”


    “军政府与教育同步进行!”


    “给微臣两年,皇上即可班师回朝!”


    “马哈木耐不住两年,不出半年,他必集结大军!即便击溃其军,使其部众流离失所。”


    “而我们通过教育,彻底汉化蒙古人,他们也难以夺回主动权!”


    朱棣听罢,缓缓点头,不再言语。


    此时,赵王朱高燧也点头赞同。


    他眉头紧锁,道:“皇爷爷,孙儿认为……朱大人言之有理。”


    “若能让蒙古人彻底汉化,无论怎样,天下终将归一!在蒙古人心中,此念将根深蒂固!”


    朱棣亦有此念。


    自古华夏能常保统一,


    是因民众深知统一之重要。


    若蒙古人也能领悟此理,那么……大明统治蒙古,岂非指日可待?


    但仅此还不够。


    毕竟蒙古主体民族仍是蒙古人。


    彻底汉化蒙古人,还需向蒙古迁徙汉民。


    待汉人数量足够,便是蒙古汉化的时机。


    想及此,朱棣沉声说道:“对了。”


    “朕刚还在思考一个问题。”


    “朱寿,你认为我们该向蒙古移民吗?”


    朱寿一听,连忙点头:“太有必要了,皇上!”


    “若短期内大幅增加蒙古的汉人数量,那么……我们在蒙古的统治将更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