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承平三十四年

作品:《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六月下旬,杨正山奏折得到了回复。


    皇帝老儿的回复很简单,只回了八个字,‘已知,可以与之贸易’。


    看来皇帝老儿早就知道李盛王朝的局势了,不然回复也不会如此风轻云淡。


    得到了皇帝老儿的回复后,杨正山也就放心与李盛王朝贸易了。


    他再次接见了崔洪涛,然后将结果告诉他,就将他打发走了。


    崔洪涛倒是想跟他多聊聊,可是杨正山根本不想跟他有太多的交集。


    虽然现在新罗金氏已经掌控了李盛王朝,但是没有得到皇帝老儿的册封,金尚骏就不是李盛王朝的国王,而崔洪涛也不是什么左参赞。


    崔洪涛乘船离开的第三天,余通海和孙程就回来了,他们此次前往德盛王朝倒是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岔子,孙程借着以前积攒的人脉,与德盛王朝的几个豪族搭上了线,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其实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也是有原因的,那二十多艘战船也不是摆设,最起码能彰显一下他们的武力,让德盛王朝的势力不至于心生抢夺之心。


    三条航路全部打通,腾龙卫的海贸也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七月底,腾龙卫组建了第三支船队,三支船队分别前往江南,李盛王朝和德盛王朝。


    八月初,横刀门的船队第一次抵达腾龙卫码头。


    九月末,罗家的船队组建完成,第一次前往江南。


    随后的几个月,在腾龙卫的码头停靠的船队越来越多,大量的船队停靠,让杨正山不得不再次扩建码头,同时还在码头附近建造了大量的仓库和营地。


    寒冷的冬季降临,都没有阻挡商户们对海贸的热情,大量的商船在码头停靠,大量的货物从腾龙卫运到辽东各地,甚至运到了重山镇。


    腾龙卫码头的繁荣也引来了更多的商户和更多的船队,一时间腾龙卫码头颇有成为辽东最大码头的趋势。


    随着前来腾龙卫的商户和船队越来越多,原本一片荒芜的海岸逐渐变成了一个繁荣的镇子。


    承平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过去,腾龙卫已是一片繁荣之相。


    小小的卫城内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卫城外四方道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支支长长的队伍首尾相连,几乎看不到尽头。


    杨正山骑马从道路中间走过,路上不少赶车的伙计看着他,都露出了崇敬的神色。


    “拜见将军!”


    “拜见将军!”


    不少人对杨正山抱拳行礼,杨正山面带亲和的笑容微微点头回礼。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是腾龙卫的军户,还是外敌过来讨生活的伙计,都明白如今的腾龙卫是谁带来的。


    杨正山走过长长的道路,来到卫城西门,然后再穿过人声鼎沸的街道,才来到衙门。


    回到衙门,杨正山长长吐出一口气。


    “这样下去不行,我们的卫城该扩建了!”


    他一边走入衙门正堂,一边对身边的谢渊说道。


    “是啊,现在城内实在是太拥挤了,特别是每次水师船队归来的时候,城内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谢渊有些无奈的说道。


    腾龙卫发展太快了,这让卫司衙门的很多规划都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就连杨正山也没有料到,腾龙卫会繁荣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小觑了海贸带来的利益和繁荣。


    卫城本来就不大,当初杨正山修建卫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卫城有一天会拥挤到无处落脚的地步,那时候他还限制了城内宅院建造的数量,可如今才发现当初就应该直接扩建卫城。


    进入正堂,立即有一個随从为两人奉上茶水,杨正山端起茶水喝下,说道:“让工程科做个规划吧,城池向南边扩建,与南边的兵营连接起来。”


    五军营的营地在城南,距离卫城不远,也就二里地。


    这三年,营地经过几次修建,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座屯堡,与之相连正好可以将整个营地纳入城内。


    谢渊微微点头,说道:“好!”


    杨正山转身走进自己的书房,他的书房分为内室和外室,内室就是他自己的书房,而外室则是陆文华和周仁的办公地点。


    他刚坐下,陆文华就端着一个木匣进来了,“大人,这是玻璃作坊刚制作的一批千里镜!”


    打开木匣,陆文华将一个黄铜制的单筒望远镜递给杨正山。


    杨正山来了兴趣,拿起了查看了一下。


    玻璃作坊已经组建三年半了,然而直到现在都没有搞出让他满意的千里镜。


    不是因为玻璃作坊的匠师们不努力,实在是这玩意太难搞了。


    最难的地方就是透明度高的玻璃,匠师们不知道实验了多少次,一直都达不到杨正山的要求。


    杨正山拿起千里镜,来到窗前朝着远处的城墙望去。


    玻璃透明度已经很不错了,不像之前总觉得雾蒙蒙的,而且镜片里面也没有气泡。


    放大倍数应该是六倍,制作工艺还算不上精湛,但已经具有实用价值了。


    杨正山越看越满意,“很好,制作成本多少?”


    “大概一个要三十两银子!”陆文华有些为难的说道。


    杨正山点点头,倒是没有觉得贵。


    三年多的时间内,他给玻璃作坊投入了上万两银子,作坊中的匠师从十几人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人,每天消耗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就不是一个小数。


    至于说每个单筒望远镜的成本需要三十两银子,应该是镜片合格率太低的原因。


    目前的工艺水平还太低,想要烧出透明度高,没有气泡的镜片完全就是碰运气。


    其实玻璃作坊也不是不能盈利,玻璃制品在大荣应该很受欢迎,用玻璃制作一些摆件、茶碗酒杯之类的物品拿出去售卖,绝对可以盈利。


    但是杨正山一直没有对外暴露玻璃的存在,因为他怕玻璃带来的利益太大。


    没错,就是怕玻璃带来的利益太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今腾龙卫有盐场,有码头,有海贸,繁荣的背后牵扯到大量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有很多都是从别的地方抢来的。


    腾龙卫盐场是从辽东盐运司身上抢食,腾龙卫码头是在挖蓟州市舶司的根基,同时也在跟江南市舶司抢夺利益。


    就这两件事,杨正山这几年在朝堂上没少受到弹劾。


    不只是他,郑晓因为腾龙卫盐场的事情也被牵连,中军都督府的不少高层也因为腾龙卫码头的事情被弹劾多次。


    虽然这两边有郑晓和宁国公压着,但实际上辽东盐运司和中军都督府内部都对腾龙卫的意见很大。


    利益动人心啊!


    眼看腾龙卫靠着盐场和码头大笔的捞银子,谁不想插一手。


    也幸好皇帝老儿对杨正山还算支持,不然杨正山说不定早就被调离腾龙卫的。


    官场争斗不是打打杀杀,也没有必要打打杀杀,外人想要抢腾龙卫指挥使的位置有很多办法,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杨正山调离腾龙卫,然后让自己人过来摘桃子。


    所以最近两年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杨正山一边遭受诸多官员的弹劾,一边又有千方百计的想给他升官,让他离开腾龙卫。


    如此情势下,杨正山哪敢把玻璃拿出去售卖。


    “你跟玻璃作坊那边说一声,让他们尽快赶制一批,先给水师那边送过去!”


    杨正山说道。


    千里镜对水师的用处最大,不但可以帮助水师观察敌情,还有利于水师内部的命令传递。


    “喏!”陆文华应了一声,便去玻璃作坊了。


    他刚走,王云巧后脚就进来了。


    “师父!”王云巧身穿一袭黑色棉甲,头发扎成了一个简单的圆髻,身形不像以前那般娇小,身材修长笔直,容貌多了几分妇人家的成熟风韵,但气质却显得英姿飒爽。


    如今王云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四年生俩娃,这速度已经只能算是合格。


    不过她现在依旧是女子训练营的统领。


    嗯,这个统领是杨正山封的,实则王云巧身上没有任何官职。


    “有事?”杨正山随意的问道。


    “师父,再给我训练营拨两百匹战马吧!”王云巧挽了挽额头上的发丝,温婉的说道。


    “去年不是给你们两百匹了吗?”杨正山有些诧异。


    女子训练营并不在腾龙卫的编制之中,本来就只是杨正山为了让腾龙卫的女子有出头的机会专门建立的。


    他也没有想过要训练一支娘子军,只是希望能提升女子的体质和能力而已。


    而事实上,这两年女子训练营发展也不快,虽然一直都保持着千人训练的规模,但真正加入女子训练营的只有两百人而已。


    进入训练营接受训练和加入训练营是两个概念,就像是普通兵丁都会接受基础训练一样,女子训练营一期训练是两个月,训练结束后,大部分女子都回家了,只有个别的才会选择留在营地中,成为类似于营兵的存在。


    而这其中大部分留在营地内的女子都是来自腾龙卫的官眷,宋大山、谢渊、乌重辙、余通海等等,他们都将自家适龄的女孩丢到了训练营,甚至连杨氏一族都送来了十几个少女。


    这才凑出来两百个常驻营地的女兵。


    两百人,有两百匹战马已经足够了,其他人只需接受基础训练即可,没有必要练习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