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 8 章

作品:《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全本免费阅读


    “你说啥了,怎么把人气跑了?”


    “你们不是在偷听吗?”姜向南笑。


    “光听鸡扑腾翅膀了。”姜向北展开手臂一阵扑腾,又跟着好奇追问:“你倒是说啊?”


    “告诉她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没事儿回家多看看书。”


    果然是学霸思维,连拒绝人都用学习当借口。


    姜半挑起大拇指,相当赞同:“等你考上大学再处对象,到那时就算你不处对象我和你妈都得催。”


    “爸,你说什么?”


    对象不对象的姜向南没兴趣,反而一下子就抓住了姜半话里的大学两个字。


    姜半先拍了下嘴,而后左右瞧瞧,冲两人招手。


    “这事我先跟你们说,但是咱都得先保密……”


    司文兰原本准备中考前再跟姜向南说,以防他要提前知道懒散下来,没有学习的动力。


    因为现在高中根本就不用考,老师推荐就能上。


    听姜半说是司文兰提出。姜向北对老妈的敬仰之情又由此上升了两个台阶。


    高瞻远瞩啊……


    “你们都装不晓得知不知道?”姜半竖起食指抵在唇上,声音越说越小:“要不你妈肯定批评我,你们也知道你妈那人……”


    两人点头。


    姜向南整个人仿佛还沉浸在刚得到的好消息中,顿了顿随即绽放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看来这个寒假我可以花点心思到其他事情上。”


    姜半着急:“你要干啥?你不会想跟刚才那个小姑娘处对象吧!”


    “跟人家有啥关系。”姜向北无奈。


    “那你要干啥去!”姜半又追问。


    姜向南想了想,吐出两个字:“赚钱。”


    姜向北点头:“赚钱。”


    兄妹俩对这个寒假达成共识……赚钱。


    “我们小时候放假就在地里忙活,那时候最想的就是和朋友上哪玩会儿去,你们倒好,尽想着瞎忙活。”


    姜半非常不理解一双儿女的想法。


    姜向南和姜向北同时陷入沉思,两人从来没有交流过,脑中却不约而同琢磨起赚钱的法子来。


    几人返回院里,正巧就听到姜成军跟姜爱国说想找个临时活计干上个把月。


    家里就这么点大,一下午足以消磨完全部新奇。


    做惯农活的姜成军根本闲不下来。


    “来这就是歇着,开春有得你忙。”姜爱国随口打发,说着把提起钉锤敲起木板来:“实在闲不住就跟向南学读书写字。”


    姜半当然也没把兄妹俩说的话放心上。


    一回到院里,就跟夏伟吹起塑料厂里的八卦。


    姜向北悄悄撞了下姜向南,朝有些低落的姜成军示意,两人同时提起椅子往旁边挪。


    司文兰看在眼里,装作却瞧见继续低头打毛线。


    “成军哥,你也想赚钱?”姜向北压低声音,姜成军点头:“我想赚点钱给我爷买套好衣裳。”


    大包干开始,他们家的日子总算有点起色,勉强能让家里每个人都吃饱。


    但要说其他那就差得太远了。


    姜成军进城带这两身是家里最好的衣服,他穿走弟弟们就只能穿补吧衣服。


    特别是爷穿的裤子,上头都打了十几个补吧还在穿。


    他也想让爷爷穿得跟城里人一样,冬天至少能暖和些。


    穷不是啥丢人的事,眼下大家都穷,他们村里比老姜家过得差的多了去了。


    姜成军很详细地跟姜向北两人描述起姜爱军穿得那条补吧裤子。


    姜向北鬼鬼祟祟地回头看了眼老妈几人,往兄妹房间门口示意了下。


    “妈,我们先回屋看书去了。”


    姜向北先起身,姜向南跟着站起来,走了两步一看姜成军还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又折回来。


    “哥,我教你写字吧!”


    这句话就像是说给谁听一样的,姜向南还故意提高了声音。


    三人还以为自己装的挺像呢,才刚进屋司文兰就轻笑出声。


    “不知道又要想出些什么鬼点子。”


    “赚钱呐!”姜半回:“刚才向北和向南就在那琢磨着赚钱,这不又多了个成军。”


    “要是他们有什么要帮忙的,你们就当没发现,能帮就帮点。”姜爱国笑。


    既然有那么个积极性,家里长辈们都相当支持。


    屋里,姜向北刚把鱼贩子的事跟两个哥哥说完。


    虽然是道听途说,但有鼻子有眼,连接头暗号都清清楚楚,让人不得不相信。


    “帮别人干脏活累活,一个月赚的钱根本买不起一套衣服,何况谁要孩子干活。”姜向北说。


    年纪小,光是这点就能劝退百分之九十,满大街都有人找活,很难能轮到他们。


    做小生意没有手艺没有工具,更是想都别想。


    “贩鱼是可行,但我们哪来本钱?”姜向南指指姜向北,再指指姜成军:“我们仨,谁像是有钱的样子。”


    姜向北说:“咱们不用一来就想着做大买卖,先从小的做起,有了本钱再慢慢做大。”


    姜成军点头。


    姜向北又继续说道:“我们先去黑市找找鱼店,只要找到人收鱼,那咱们还愁什么本钱啊!”


    “你说得对。”姜向南赞同。


    姜成军不懂,在两人看向他时笑了笑:“你们说咋干我就咋干,其他我也不懂。”


    三人很快达成共识。


    接下来姜向北主动把自己“小金库”贡献了出来。


    这个“姜向北”性格大大咧咧,但在花钱问题上意外节俭。


    有进无出形容她最合适不过。


    小到两分,大到一块,整整齐齐地被扎成一小捆,拿出来让姜向南都小小吃了一惊。


    “这是我爷给我的防身钱。”


    穷家富路。姜成军在出门前,家里长辈们凑出十块钱带身上,零零散散也是一大把。


    跟两人相比较,姜向南倒是最少的一个。


    姜成军十元,姜向北十二元,姜向南只有四块。


    “这样吧!我们每人先出六块当本钱,要是不够咱再想办法。”


    姜向北从两人手里拿过钱,只拿了四块回兜里,显然是打算帮哥哥出两块钱。


    “我明天就帮你写作业。”


    感动之下,姜向南承诺道。


    第二天一大早,等爸妈还没起来,兄妹三人就已经摸黑出了门。


    按照姜向南从刘长胜那打听来的位置,几人一路问着找到了所谓的“黑市”


    王家桥。


    其实就是条片卖农家菜的胡同,放眼望过去一水儿全是扁担箩筐排成条,赶早买新鲜菜的人不少。


    几人站在胡同口面面相觑。


    “这要怎么找鱼店?”


    农户给菜上浇水保湿,自行车碾过流下来的水,然后带得整条街都是稀泥。


    先不说稀泥能没过脚背,这人来人往的,几人要上哪找穿黑围裙的接头人。


    “咱们分头找。”


    胡同里四通八达,每个路口都好像有人转过去。


    姜向北选了三条路最宽的,让三人分开往不同方向找。


    最中间那条路最宽,往里走的人最多,姜向北觉着这条路能遇到鱼店的可能性最小。


    好歹是黑市买卖,总不能选择如此明目张胆的地方吧。


    想着,姜向北随意往边上一户开着大门的院子瞧去,目光中黑色一闪而过。


    停下步子往后退了几步。


    果然就见一个年轻小伙儿坐在门廊下翘着二郎腿吊儿郎当地抽着烟。


    许是无聊至极,他仰头小心翼翼地吐出烟圈,嘴高高嘟起,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


    就在这时,有人走到他面前说:“大黑河。”


    那人背着背篓,还能看到盖着破布的背篓边露出条银色鱼尾巴。


    就是这了……


    围裙青年放下脚,站起来掀开破布,冲他挑起大拇指朝后一指:“后院第三间。”


    背篓男人走进去,青年继续坐下吐烟圈。


    姜向北折返回胡同口,在那等了十来分钟,姜向南和姜成军纷纷摇了摇头。


    “我找到了!”


    最热闹一条胡同,最显眼的出现在那。


    姜向北几人到门口时,年青人还在专注地吐着烟圈,噘着嘴不时弹一下脸颊。


    他们硬是等到青年成功了一次,这才开口。


    “大黑河。”


    冷不丁的,吓得年青人被一口烟呛得狂咳不止。


    一阵惊天动地的咳嗽声中,青年眼泪汪汪地抹了好几把脸,还是没看清楚面前站着的三人其实就是半大孩子。


    反正三人空手而来又不是卖鱼的,所以随便往后一指。


    “后院第二间。”


    三人默不作声就走。


    青年人扯起衣摆擦眼泪,又连喝几口水,才终于喘平了气。


    再往后看,哪还看得到姜向北三人的身影。


    院子很小,只有两间正房,到处都堆满了杂物,只留下个堪堪能让一人通过的路。


    青年所说的后院,其实就是正房背后,用木板子搭建起来的几间棚子。


    第一间是灶房,第二间用木板子遮挡住大半,只开了扇小门,而门外此时正站着个人在那等待。


    明显的鱼腥味飘来……


    “四斤半,一块一毛二分,算你一块一。”


    姜向南看了眼姜向北,两人默契地排到男人背后。


    “哥你看那里。”


    很快,姜向北就注意到刚才进来的背篓男人正从第三间棚子出来。


    男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抚平掌心皱巴巴的钞票,随即小心把钱塞到衣服内兜里。


    “那边。”姜向北说。


    细碎的轰鸣声从第三间屋里传出,姜向北刚探头进去,里面忙着记录的人脑袋都没抬就下意识问。


    “有多少鱼?”


    姜向南清了清嗓子,走进屋里。


    “同志你好,我想打听一下,在你这儿卖鱼多少钱一斤?”


    “死鱼一毛三,活鱼一毛八。”


    一个个占据半间棚子的水泥鱼池,边上还有个打氧机突突响着。


    活鱼在鱼池里游动,死鱼就摆在鱼池边。


    “随时都能送鱼来吗?”姜向南又问。


    “最好早上,下午天热,死鱼的话臭得太快,臭了我们这就不收了。”


    男人这才注意到来问的竟然是几个半大孩子,于是补充了几句:“一条鱼也收,叔叔这儿保证够秤。”


    显然来卖鱼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男人很有耐心地回答几人。


    “多少你们这都收?”


    “就是五百斤我们这也收,只要你们送来。”


    男人当然不会相信半大孩子能搞来几百斤鱼,他这经常有学生钓点鱼来换零花。


    他哪想过姜向北他们根本没打算自己钓鱼。


    几人得到想要的咨询,满意归家。


    回到家,司文兰和姜半才刚洗漱完在吃早饭。


    见三人行色匆匆地回到家又二话没说地进屋,司文兰摇头轻笑:“看来干劲儿十足啊!”


    “只要是正当事就成。”姜爱国说。


    大家都乐意几个孩子瞎折腾,只要不搞歪门邪道,他们都不会多问。


    姜向北拿出纸笔,又把三人的十八块本钱放到桌上。


    “我们带上钱,明天一早就去苏家塘。”


    姜向北干劲儿十足埋头就想干,姜向南细心许多,指出了好几样眼下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家塘怎么去?


    要用什么东西装鱼回来。


    “如果苏家塘很远需要坐车,那车费是不是要花不少,还有咱们得买背篓……”


    姜向北:“……”


    姜爱国吃完早饭,又坐到院里的李子树下打磨家具。


    姜向北眼前立刻一亮,扒拉姜向南:“咱们去求爷,爷会做背篓。”


    姜爱国会做的可不止背篓,在孙子孙女抱着胳膊连连撒娇下,起身就要去砍胡同后边的竹子。


    洛川遍地竹子,三水胡同后边的小山坡上就有大片竹林。


    “你妈说得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