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空印案缘故

作品:《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朱棣在自己的王府内思索着,要不要把王布犁建议加重商税的事情与大哥说一说。


    让他跟父皇说,朱棣是没胆子的。


    税收若是充足,就能有更多的钱粮用来打仗。


    他这个将来的征北大将军才能有更多的钱粮支配。


    北元还能跳几年?


    唯一让他拿捏不准的就是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


    老百姓只是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一旦加重赋税,那岂不是又该有人借机造反了?


    这个险他不能冒。


    在房间内走来走去,下定决心去找他大哥叨咕几句去。


    饭桌上王布犁的闲谈,传到朱元璋父子耳中之后,他本人便没有什么得意的。


    爱咋咋,就是提一嘴的事。


    至于大明发展到后面,朝廷收不上来税,关他屁事。


    今日正常打卡上班,继续摸鱼。


    倒是没让他得意多久,那个郭主事又来了。


    县衙其余几房的典吏前来拜见,朱元璋只是高高在上的应了一声,眼睛看都不带看他们一眼的。


    要是王布犁不是朱元璋进入仙境的钥匙,他对于一個基层小吏更没有什么好感。


    朱元璋基于对前朝的教训,要求手底下的官员对于吏员要像对待奴隶一样。


    可事与愿违。


    大明的知县们还得拿出自己不多的俸禄来奖赏这些吏员,才能更好的如指臂使。


    要不然,他们有的是法子给你拖延时间。


    可以说吏治完全与朱元璋的治理政策,背道而驰了属于是。


    双方相互见礼之后,朱元璋顺势说起了上次他派人查验那一文钱害死数条人命的案件。


    此等匪夷所思的案件,刑部很重视。


    纵然他刚接到一点线索,也没有共享给王布犁。


    至少在找到下一条理由才行。


    “王典吏还需好好努力。”朱元璋摸着胡须笑了笑。


    王布犁嘴上连连称是,随意的应付着眼前的朱元璋。


    二人在王布犁平日休息的那间小屋子言语,蒋环屁颠屁颠的前来倒茶。


    朱元璋瞥了蒋环一眼:


    “王典吏,这小子是走了我的关系,将来得到刑部历练,你多带带他,免得没本事却坐上不该有的位置。”


    蒋环连忙赔笑。


    朱元璋也没想着瞒,他不觉得王布犁猜不出来,索性就点明,这才能取得更多的信任。


    “郭主事,小蒋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王布犁接过话茬:


    “上次与郭主事说过基层难处之后,便派人前来,太贴心了。


    一瞧您就是爱干实事的。”


    朱元璋哈哈笑了两声,这话他爱听。


    从古至今的皇帝,他说自己勤政第二,目前还没有人站出来打他的脸说他不配呢。


    “可郭主事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不是?”


    王布犁抬头示意蒋环出去,把门带上,有些话还是不能叫旁人知晓。


    方才裙带关系介绍完毕,王布犁在话里也表明了今后会培养蒋环。


    故而有些话,他就没必要听着了。


    “我这个岁数还是个六品小官,也想为儿子铺路,多努力些也是必要的。”


    朱元璋坐在睡榻上,端起茶杯有些唏嘘:“谁让自家儿子不争气呢。”


    可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十分得意的。


    听到这话,王布犁颔首:


    “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情况是世间少有的,郭主事莫要忧愁,普通人才是人生常态。”


    朱元璋颔首,他是真没想到王布犁年纪轻轻就有这等见识。


    让朱元璋险些认为王布犁是一个在人间历练红尘的仙人。


    可监视他的人报告说,未曾见过王布犁使用仙法。


    朱元璋可以肯定王布犁不是一个仙人。


    唯一值得提的十三香的秘方,倒是无从说起,更不好打听。


    这小子很小心,漏出的破绽很少。


    “况且如今在大明身居高位,并不是什么好事。”


    “嗯?”朱元璋脸上惊诧之色一闪而过:“为何这么说?”


    人人都想要拼了命的往上爬。


    这种情况朱元璋是晓得的。


    否则胡惟庸等人也不会为了一个丞相的位置,同旁人斗的厉害。


    王布犁竟然说不想当高官!


    这一下子就激起朱元璋的逆鳞。


    旁人都巴不得的事情,你小子竟然觉得高官的位置是臭狗屎。


    岂有此理!


    朕倒是要看看你怎么圆过去。


    “空印案,郭主事难不成没有印象吗?”


    朱元璋可太有印象了!


    这是他亲自操办的大明第一案,砍了不少官吏的脑袋。


    “咱略有耳闻,但是咱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害怕,这与咱们无关啊!”


    杀了人,但其实朱元璋并不了解“空印”现象背后的制度成因。


    当他获悉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后,即“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


    朱元璋怀疑这背后存在着普遍的贪污腐败与作奸犯科。


    他震怒之下,将所有的掌印官员判了死刑,副职一律杖刑一百、流放边疆。


    王布犁放下手中的茶杯,进一步解释道:


    “大明帝国的地方官府每年都需要派人前往南京户部,报告该年的赋税收支账目。


    只有地方提交的账目,与户部审核后的账目完全相符,这一年的赋税征收工作才算顺利完成。”


    “不错。”


    朱元璋对于这个小吏关心国家大事,还是极为满意的。


    “否则,地方官府就需要重新核查并填造账目。


    问题是,即便地方官府在征收钱粮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数据错误。


    户部在清点地方送缴来的钱粮时,也没有出现任何数据错误。


    二者的数据仍然大概率不会相符。


    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必然会有损耗!”


    “嗯,对头。”朱元璋连连点头。


    要是真的对上了,那才是做假账做的最傻的一件事。


    损耗是必然有的。


    “地方派往中央提交账目的官员,只有到了户部之后,才能知晓运输中的具体损耗是多少。


    这些官员又没有办法随身带着地方衙门的官印入京。


    毕竟,地方政府每日的运转都需要官印。


    交通不发达的大明,只为盖个官印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来回跑,显然极不现实。


    浙江、江苏等靠近南京的省份还好。


    云南、四川等省份,派人跑一趟南京动辄需要数月。


    重填一次数据便回本省重盖一次官印,往往小半年就过去了。


    所以,随身携带多份已经盖好官印的空白文书,就成了一种大明官员通行的普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