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军属皇城外围军团,平日巡查,保护皇宫最外层的宫宇和人员安全。


    再向内有善扑营、虎奔军等。


    最内圈属中央五路军管辖。


    但平日里,这些兵团职属也不是划得那么清。


    这个问题从大周建国开始就存在。


    问题根源在于这几路兵团的最高统帅,多数是一人指挥好几个兵团。


    至今因为设立了军机处,重建中央军已经好得多了。


    御林军的权利也被削减许多。


    曹峥是金骑兵首领军官,兼四品带刀御前行走。


    放在皇宫里,是不得了的武官,皇上的红人儿。


    御林军却不认他。


    两方职权互相独立,谁也管不住谁。


    曹峥带着五百人押送四皇子。


    这五百人分编为五个统领营,由五个军门带领。


    曹峥总管五个负责人即可。


    四皇子的封地不能太远或太近,骑马一天可达。


    本来应该很好走,最多三天就可以回来复命。


    出城时遇到徐忠的兵,曹峥手执圣旨,经查验方出得城去。


    行至约一个时辰,走入一处山谷。


    周围群山环伺,苍穹下隐约高大的山影,像蹲守的巨型野兽。


    偶尔传来的一两声夜枭鸣啼,令黑夜显得危机四伏。


    曹峥是生死一线中闯过关的男人。


    对凶险与危机有种天然的警觉。


    “人手一支火把!”他高声命令。


    此时,曹峥立于队伍中间。


    临行前,他灵机一动,将所有人员统一了服装,全部黑衣劲装,蒙面前行。


    不像正经军队,倒像劫道的土匪。


    那五个御林军军门和他自己系上了金腰带。


    人夜行,凭金腰带区别身份。


    曹峥入宫多年,跟随九皇子征战倭寇,早已混成老兵油子。


    站在中间,为了安全。


    傻子才冲在最前头。


    统一服装,也为了安全。


    人心叵测,不得不防。


    任何时候,保命第一,任务第二,这是实战多年积累的经验。


    就在他大声发布“点火”命令的同时。


    队伍中有人发出不大不小,刚够全队人听到的奚落。


    “切,害怕了。”


    这明显是挑衅。然而曹峥只当做没听见。然而脑子中的警报已然拉响,他缓缓解开了腰带。


    随着队伍前行,火把次第点燃,队伍越来越亮。


    他已将腰带卷成一团,塞入囊中。


    就在这时,黑暗中突然冒出一人,对方甲胄在身,大声喝道,“停”。


    押送人员上前一步问,“尔等何人,我们是御林军押送犯人,命尔等速速闪开。”


    “先皇新丧,押送的什么犯人?若是御林军为何不穿军服?”


    被封的密密匝匝的车中传来呼叫声,“我是太子——”


    曹峥暗叫声不好,变故就在这一瞬间,闪电般发生了。


    从黑暗中冲出一支全身武装的士兵与黑色劲装押送人员冲突在一处。


    曹峥调了马头就逃。


    他必须赶在对方之前到皇城求援。


    也许是个误会,他边策马狂奔边想,也许真的是叛军。


    当身后传来箭矢破空之音时,他明白这不是误会,是有预谋的。


    他回了下头,吓得整个人贴在马背上向前狂奔。


    身后万箭齐发,就是要置他于死地。


    不敢在大路上奔,迟早给人射成刺猬。


    他一拉缰绳,马儿转入野地中。


    一片黑暗淹没了他。


    他又一次实践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危险来临,保命为上。


    对方一直咬住他不放,要斩尽杀绝。


    此刻的他如丧家之犬,慌不择路,转而离开小路,逃向山谷中最深的密林。


    终于,甩开了紧跟身后的马蹄声。


    他必须快点逃到城门处,将变故告知徐忠。


    …………


    一整个小队点着火把,明目张胆向皇城而来。


    徐忠在城门处迎接,他心中有些奇怪,押送人员刚走不久怎么就回来了?


    但打头的军官的确是出城时与他接头那人。


    对方说接到密令,要他们暂时回城,明早再出发。


    这五百人进城后,接着川地布政司长紧随其后。


    布政司长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二品大员。


    他带着黑压压的地方兵,被徐忠拦下来。


    “皇上有命,所有兵卒不得进城,京郊安营……”


    他话没讲完,眼前寒光一闪,一道刀光直冲面门。


    徐忠头一偏,被一刀砍在肩膀上。


    他调头向城中跑,一边吹起紧急口哨。


    徐忠掌一万兵,除了暗哨,都用来围着皇城。


    并不是把所有兵力集中在一个入口。


    徐忠被打个措手不及,布政司长的兵卒抢入城中。


    一枚信号弹升空,皇城里开始乱了起来。


    除中央军外,其他兵团中,皆有乱党。


    李瑕咬牙坐在房中,他刚登基就生了乱子。


    有人在禁宫外打起了“勤王”的旗号。


    怒憎交加之下,他迫使自己冷静下来。


    一道高大身影挡住烛光,他抬头看到玉郎站在门前。


    “师父。”他脱口而出。


    玉郎单腿跪地道,“请皇上放心,臣心中有数。”


    此时,外头兵戈之音不断,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


    “护好凤药。”李瑕交待。


    玉郎低着头,面部隐于黑暗之中,看不到表情,口中答,“是。”


    他应得稳当,李瑕的心也逐渐安稳下来。


    反叛士兵大部分死于乱中,其余人等也说不清受谁指使。


    只知道以起火为号,铲除手臂上没有系黄带子的士兵。


    日后,此次叛乱被称作“黄带之乱”。


    作乱士兵一概斩杀,


    皇上尸骨未寒,便生屠杀,皇城内风声鹤唳。


    川地布政司长被抓到,他说自己只接到奔丧之信,并不知道太子被废。


    又有人传了匿名信说当今皇上“挟太子以令诸侯”,并非正统。


    回来时恰遇到太子车辇,并且是黑衣人押送,才产生了误会。


    这说法几乎无从辨别真假,他手中的确有信件。


    一切如他所说,布赤不但不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忠臣,这么点子兵就敢舍命“勤王”。


    布赤跪在地上涕泪横流,一个劲说对不起先帝在天之灵,一会儿又要新皇杀了自己以正视听。


    李瑕走到他面前,布赤睁着小老鼠眼,眼珠咕噜噜乱转,一个就是个精明货色,不然也不会做到省布政司一做二十年。


    他很清楚,李瑕刚登基,绝不会杀他这样忠于先皇的老臣。


    再者说,一个封疆大吏,不能不审就杀。


    要审,不知又审出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


    李瑕心中极想杀个大员,以正视听。


    或是说威慑百官,凤药和玉郎,甚至公主都反对他这么做。


    …………


    第二天一早,太监们沉默地提水洗地,一个个噤若寒蝉。


    头天夜里的厮杀染红了甬道。


    太师上朝了,对于川地布政司被押入大牢一事,太师主张严查,若有证据布政司长作乱更要按刑律处惩。


    李瑕听得头疼不已。


    最终他以先皇新丧,新皇刚登基,罢了布政司长的官,贬回原籍。


    一场杀戮,像秋天飘落的一片叶子,轻飘飘了结。


    一场不成功的宫变,给李瑕心中钉了个钉子。


    所有人心中都认定——


    太师不动声色,便给固若金汤的京城带来一场动荡。


    多亏布防严密,及时制止了宫变。


    太子废黜诏书是真的,时间、原因没来及公示天下。


    立自己为皇帝的诏书,是皇上字迹,带着印玺,不会有人质疑。


    当天两道诏书被拓印,传至全国,以制止谣言。


    李瑕根基太浅,只得忍辱这么做。


    他一直后怕,昨夜的乱子若没及时制止,结局会怎么样?


    四皇子现在失踪,双方冲突时,他趁乱跑了。


    东西监御司会同大理寺,发布通缉令,全面搜捕李珩。


    丧仪结束后,李瑕在朝堂之上受了第一次百官的叩拜大礼。


    改年号为建德,称建德大帝。


    李瑕本就住在宫中,并未在外开府,便将自己所住承庆殿改为行宫。


    仍在含元殿和御书房处理政务,有时也宿在含元殿。


    为着方便,将先帝后妃都移到皇宫东南部。


    李瑕只娶了容芳一人,直接封了妃位,移居未央宫。


    凤药一直惦记着先皇生前给她的最后一个任务。


    劝说徐乾快点回驻地。


    现在国公府是最拿头的时候,儿子的情敌成了皇上。


    徐乾天不怕地不怕,躺在床上半死不活,仍提着李瑕名字叫骂。


    说夺妻之恨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