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可以给,你不能主动要

作品:《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我在水浒捡尸成圣》全本免费阅读


    刚才殿内御宴,宿元景如坐针毡。


    生怕那些曾经的梁山好汉,会因为封赏不公而当场发飙。


    当初陈宗善首次招安,李逵就敢扯毁诏书口出狂言。


    好在,黑旋风已被宋江喂了鱼,此时入宫头领虽有怨气,却都能识大体忍了下来。


    他们能虽出身江湖草莽,但不是蠢得找死的莽夫,如果当时在皇宫大内撒野,有多少脑袋都不够砍。


    大内高手千千万,并不是几十上百个人,就能够掀起风浪的。


    皇权对于普通人,有着天然的震慑能力。


    那些叫嚣着‘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的好汉,进入大内就像一群老鼠来到猫舍,再也没有梁山上的狂野气势。


    反而是真见过世面的杨长,单独见皇帝能以平常心面对、完全不怵,这也是赵佶欣赏他的原因之一。


    宿元景瞟了旁人一眼,伸手把宋江拉到一旁,轻声说道:“此事说来话长,也不是没有回旋余地,你且把众人带回营地,务必好好安抚不得生乱,事后入城我们详谈。”


    “兄弟们心怀忠义,便有怨气也不会发作,小可先去嘱咐一番,然后再送恩相回府.”


    “也好。”


    见宋江缠上自己不愿先走,宿元景心说自己一会要好好劝,否则就成了食言自肥之人。


    朝廷这样安排,宋江自问摆不平兄弟。


    他缠着宿元景是为表明态度,为兄弟们争取利益的态度。


    倘若跟着队伍出城回营,一旦有人拱火把情绪点燃,说不定一冲动当场就反了。


    宋江怎么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他像现在这样主动分离,也有给兄弟们降温的效果。


    宋江留下戴宗同路,命令卢俊义、吴用、花荣三人,领着众兄弟回营等消息。


    一行人,从西华门出宫,分道扬镳。


    宿元景坐轿前行,宋、戴两人骑马跟随,走在烈日下汗流浃背。


    行了不到半个时辰,轿、马停在太尉府前止步。


    宿元景将二人热情迎入,同时吩咐管事设家宴待客,随后齐至书房谈事。


    待仆人奉茶关门,宋江正准备起身揖问,却为宿元景先声夺人。


    “今日之封赏,并非天子本意,乃童国公与王太傅所定,本官知道后虽然极力争取,然而势单力孤也”


    “童贯、王黼何以针对我们?”


    “两个原因,其一,时机不好,童国公收复燕京在先,淮西的胜利被衬托不耀眼,你们立功迟了些,甚至比杨长还迟;


    其二,北伐军虽然也有封赏,大部分也都是简单提升,而你们梁山头领过多,给你们拔得太高会惹非议.”


    “不对。”戴宗突然出言打断,义正言辞辩解:“杨长凭擒获反贼方绅,就能升任沁州观察使,我家哥哥平河北田虎、定淮西王庆,居然只给个从七品虚职,怎么论也不合理.”


    “放肆!怎么和恩相说话?”


    “小弟没忍住”


    “下不为例!”


    宋江明面上斥责戴宗,暗地里却赞同他的质问,否则不会等到戴宗说完,才开口当真宿元景责骂。


    但是这种小小伎俩,看在老江湖宿元景眼里,就如讲台下偷看漫画的学生,一举一动都瞒不过老师眼睛。


    人艰不拆。


    宿元景心有愧意,并没表现出不悦。


    他摆手示意戴宗坐下,语重心长解释:“人与人是不能比的,杨观察的实际情况,宋先锋心里最清楚,陛下对他非常器重,童国公、王太傅也拦不住,再者他的机遇和运道太好,之前出任沁州兵马副总管,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最后是蔡太师出面说和,此番又因沁州群龙无首,才巧合获得升迁。”


    “那我们呢?那怕论功行赏也行,这样做让人心寒.”


    “恩相休怪,戴院长所以出言无状,实在是将士们浴血奋战,如今就落个这样的结果,小可确实没法安稳人心,刚才您在殿外也看见了,兄弟们脸上多有愠色”


    宋江见戴宗没说道点子上,立刻接过话腔进行补充,听得宿元景虚着眼频频点头。


    “你们说的情况,本官岂能不知?然朝廷不比战场轻松,童国公与王太傅两人,代表了枢密院和三省,陛下也得权衡利弊。”


    “那您刚才说有回旋余地.”


    “杨长仕途亨通,除了运道不错以外,还与他急流勇退有关,若你们都肯入职地方,使梁山众人分散各地安置,我可以再入宫去求陛下,可在现有基础上略作提升,但你们若是不想分离,则此法就行不通。”


    “略有提升会如何?会有杨长观察使位高么?”


    戴宗又抢话帮宋江提问,却看到宿元景抿嘴对他摆手。


    “正五品正任官?请恕老夫无能为力,老夫如果拼尽全力,或可谋个刺史.”


    “刺史?”


    戴宗听后连忙看向宋江,好像在说刺史也是着绯袍,虽然比杨长的观察使要差些,但相比翊麾校尉也有大提升。(州刺史,从五品,属于无实权寄禄官)


    宋江心中短暂一热,想杨长又冷了下去。


    他若接受宿元景提议,就代表自己仕途终点即为刺史,除了那身衣服好看点、俸禄多点,实权可能还不如县令。


    “哥哥,您看”


    “非是宋江挑肥拣瘦,实则兄弟们同甘共苦,恩相若拼尽全力为我一人,我对其余兄弟没法交代,还是愿意一起报效国家。”


    “既如此,只能从童国公下手.”


    宿元景听了宋江回答,知道他对刺史安排还不满意,便跟着抛出另一个对策。


    “恩相什么意思?”


    “方绅造反案事涉蔡京,杨长最终在博弈中受益,可以说蔡京是他的贵人,而你们的贵人就是童国公。”


    “这”


    宋江与戴宗听得面面相觑,心说就是因为童贯刻意打压,我们才落得现在这个局面,他能是我们的贵人?


    等等,杨长拉蔡京下马而升,恩相要我拉童贯下马?


    想到这里,宋江似乎领悟其意,一脸严肃地抱拳回问:“请恩相明示。”


    “伱们升迁的阻力,主要是来自枢密院,准确说来自童国公,他虽在燕京立下大功,却也让国家付出巨大代价,眼下金国没完成交割,陛下对他已颇有微词,你们可以耐心等一等,说不定枢密院会易主.”


    “恩相有无机会?我等愿意全力相助。”


    宋江闻言大喜,心说若真把童贯拉下来,自己在朝中就没了阻力,也就不会再这么憋屈,当即表示要助一臂之力。


    “不用。”


    宿元景安抚说过头,把心里话给说了出来,此时已然懊恼不已,怎么可能接宋江的话?


    “你对我最大相助,就是把梁山众将安抚好,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别只盯着眼前富贵,要往长久些去看.”


    “那小可”


    “你们耐心等几天,我明天会入宫奏事,先探探陛下心意,之后再带你单独面君,拳拳忠心可对陛下诉说。”


    “多谢恩相。”


    宋江见宿元景没放弃自己,便留在城中等消息明朗再回营。


    他下午让戴宗回去打探情况,要是发现吴用等人镇不住下面人,自己就会临时赶回去应对危机。


    宿元景司职殿前太尉,虽然是皇帝的近臣幕僚,却不如枢密院的实权官,与枢密院长官更是天上地下。


    自己慧眼识珠招安梁山,用宋江先平河北再定淮西,现在有机会拉童贯下马,宿元景也对枢密院有想法,但这种想法不能说出来。


    官场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要先占坑,得先拔掉原有萝卜。


    而童贯谏言封赏梁山不公,引发有功人员心中怨怼、将士愤然,就是拉人下马的好抓手。


    当晚宿元景诚恳挽留,宋江留在府上过夜。


    次日一早,宿元景让宋江家中等候,自己先行入宫探探情况,结果不到辰时就去而复返。


    原来大内今日侍卫调整,要对宫内所有防务进行交接,便命所有非皇城当值的官员,未得皇帝召见不被允许入宫。


    七月初三这天,宿元景因为不能入宫,便与宋江在府上饮酒消暑。


    他们不知宫内今日有大事,赵福金昨夜留书消失在住处,凌晨右掖门又发现刺客未找到,大内总管李彦被赵佶狠狠训斥。


    七月初四,宫内防务调整完毕,宿元景终于被获准入宫。


    他排在王黼等多位重臣后,于中午前在睿思殿见到赵佶。


    轻轻抬起头,看见天子盯着案上纸一直端详,直到小黄门出言提醒,他才抬头看向阶下宿元景。


    “哦,宿卿来了,有事吗?”


    “启奏陛下,前日御宴离朝之后,臣观梁山众将皆难掩失望,回想这群人在淮西浴血奋战,结果只有宋江、卢俊义授以官职,而朝廷对北伐功臣、杨长等皆有重赏,两相对比,难免引起胡思乱想.”


    “嗯?”


    赵佶听后猛然直起腰,望着躬身的宿元景追问:“什么意思?他们嫌朕赏罚不明?”


    “宋江等颇为忠义,岂敢埋怨陛下赏罚不明?但前日所封官职难以服众,请陛下念在他们为国拼死,再斟酌思量加以厚恩安抚,眼下数万大军屯驻城外,若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


    “有这么严重?王黼、童贯可不是这么说的,枢密院和三省各有理由,说厚赐梁山众人会北伐军起到不好引导,以后将士都不愿对外作战,只愿在内部剿匪平叛.”


    宿元景回答得恭敬,却绵里藏针极有说服力,听得赵佶立刻蹙起了眉毛。


    “他们出身江湖草莽,哪懂朝中选官的规矩?更不懂王太傅与童国公的担忧,都以为是陛下意志所决定”


    “那朕岂不.”


    赵佶话到一半突然停住,暗忖王黼、童贯反对厚赐,却让朕来承受将士怨怼?天下哪有这样的事?


    不过宿元景的担忧也有必要,近十万大军屯驻京城外是个隐患,昨晚右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