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房遗爱谋反案

作品:《讲各朝历史,开国皇帝们破防

    【魏征认为,虽然贞观之治是盛世。】


    【但是人口和粮食方面都没达到开皇之治时期。】


    【另外要是去泰山封禅,一路上浩浩荡荡,劳民伤财。】


    【这个行为不是明君所为。】


    【若去泰山封禅,还会给四夷进犯的机会。】


    【最后便是封禅需要大量的钱财,会让老百姓身上负担加重。】


    【李世民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听劝的皇帝了,在听了这一番话后,于是断了封禅的念头。】


    【有大臣再次请求李世民封禅时。】


    【李世民说大唐盛世,天下百姓生活的富足,封不封禅,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


    【这样的雄主李世民在52岁驾崩。】


    【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后世实时弹幕——


    “天策上将,天可汗,文皇帝,李世民这一生无憾了,最牛逼的称号全拿了。”


    “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国家,文皇帝无可厚非,毫无争议。”


    “这也太听劝了!”


    “李世民不敢干的事,后世有个人就封禅了。”


    “回复楼上你说的不会是宋朝的某位皇帝吧?


    别人封禅是告诉天下人自己的丰功伟业,而宋朝的皇帝封禅是告诉天下人有人欺负我。”


    “可惜后来宋真宗泰山封禅,此后泰山封禅成为了帝王的耻辱。


    谁去封禅就想到宋真宗。”


    “从古至今有作为的帝王里面有李世民这般胸襟的真没几个。”


    “李二最大的优点不是文武双全,是能让自己的手下肯为他卖命。


    以及听得进大臣的话。”


    “大唐的谏臣一个个都是铁头娃。”


    “李世民最牛的地方就在于聪明过顶,大功绩者必然自负。


    李世民却不自负能听取不同意见,敢于认错,敢于接受。”


    “也就李世民有这个气度和仁心。”


    “最完美的皇帝。”


    “君清则臣明,不愧我太宗文皇帝。”


    “李世民确实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顶级,心胸宽广,皇帝中的顶配!”


    “宋真宗家人们看我把泰山封禅打下来(笑哭)。”


    “碰到这么个大气豁达的君主,真是臣子的福气啊。”


    “不是每个皇帝都是李世民听劝。”


    “李世民不需要封禅!”


    帝王空间。


    李世民从金门中走出,笑着走到李渊身前行了一礼。


    “父亲,儿子没有丢李家的脸。”


    李渊随便挥了挥手,兴致不高。


    不面对这个儿子的时候,他还挺为其做出的一番功绩高兴。


    然而见到了,李渊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反正后世华夏人对李世民的夸赞已经不绝于耳了。


    有没有他李渊的夸赞,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朝。


    李治舔了舔嘴唇,轻声道“父皇这么大的功绩,都没有去泰山封禅。”


    “可是后世人却说唐朝有三个皇帝去封禅的。”


    “其中还有朕一个!”


    “先前后世弹幕好像对朕很是认可,看来朕的功绩也不错。”


    帝王空间,宋朝。


    宋真宗黑着一张脸,躲的远远的。


    真是岂有此理。


    这后世弹幕真是无法无天了。


    有必要一直提他去泰山封禅的糗事吗?


    害得刚才后世弹幕每提一嘴,他就被赵匡胤一顿打。


    【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


    【由太子李治继承皇位。】


    【李治因为上面有两个哥哥,所以就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也没这个野心。】


    【哪知太子造反,被废。】


    【李治莫名其妙成了太子。】


    【等他继承皇位时22岁,这个年龄可以亲政,也不需要什么顾命大臣。】


    【李治的年号是永微。】


    【在他当上皇帝后,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


    【非常的勤政。】


    【把李世民晚年时期,因为身体原因的三日一朝,改成了一日一朝。】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李治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


    【时常召见地方官员询问百姓过的怎么样。】


    【但哪怕李治如此勤政,在公元653年的江浙一带,还是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


    【那一年江浙洪灾。】


    【当地官不开仓赈灾,救济灾民,反倒像往常一样征收赋税。】


    【导致激起了农民起义。】


    【这一场起义从一开始的2000左右人,迅速蔓延至数万人。】


    【并攻占了多地,形成了政权。】


    【而且这个起义军的首领,竟然是一位女子。】


    【不过好景不长。】


    【由于都是乌合之众,很快就被唐朝廷剿灭。】


    【李治吸取这场农民起义的教训,把徭役和一些大兴土木的工程都停了。】


    【以此来减轻百姓们的劳苦。】


    【然而,事与愿违。】


    【李治想要治理好国家,甚至在见到大臣们的上奏比李世民时期少。】


    【就直言让大臣们多多谏言。】


    【却在不久后,朝野之上再次有人造反。】


    【想要推翻李治。】


    【这一次造反者牵连甚广,有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李世民的六弟和儿女们。】


    【不过还没有等他们造反,事情就被李治得知了。】


    【此案最终交给长孙无忌审理,全部人都被处死。】


    【对此有人认为是长孙无忌为清除障碍制造的冤案,有人认为是李治巩固皇权。】


    【但是也有人认为造反在古代是大罪,杀了是正常现象。】


    后世实时弹幕——


    “长孙无忌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懂养寇自重。


    把所有的政敌全部干掉了。


    最终他也被人干掉了。


    导致左右华夏政局几百年的关陇集团彻底覆灭。”


    “长孙无忌害死了吴王,也给自己挖好了坟墓。”


    “所以,观音婢太了解他哥哥了,之前她就有劝过长孙无忌放权。


    给长孙无忌太多权力,也是一种灾祸。”


    “长孙无忌有辱李世民对他的重托。”


    “回复楼上吴王李恪最冤,被长孙无忌强行拉入此案中而被杀。


    李恪死前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结果真的应验了。”


    “房遗爱是真谋反,但是李治让长孙无忌审理,导致有不少被无故牵连。”


    “长孙皇后劝过李世民不要用长孙无忌,但是李世民没听。”


    “李治如果能力差一点,就是长孙家族的天下了。”


    “回复楼上不会的,还有李绩,而且李治可不是什么软柿子,腹黑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