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惊人的巧合,沉香的身世

作品:《大宋第一侯

    百战伯告御状的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云淡风轻。


    回去该干嘛干嘛。


    至于高俅?


    什么狗屁东西!


    要不是太后和端王的面子,他高俅凭什么当太尉?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邪风吹的过火了,是应该治一治。


    陆川走后,宋哲宗心情欠佳,没了赏景的心思,便挥手让庞贵妃等人散去,只留下心腹。


    大太监童贯。


    这也是个传奇人物,以太监残缺之躯,却能掌管一支精锐部队。


    能卑躬屈膝的伺候皇帝,也能意气风发的领兵打仗。


    不过,也正是因为身体残缺,导致他在换血炼体境界上成就不大。


    仅有一炼的水准。


    倒是手下有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军,都是四炼的水准。


    狄青也曾跟着童贯做事,后来一举突破五炼,便被宋哲宗单独调了出去,另作安排。


    宋哲宗淡淡说道:“昨儿个李冰传信过来了。”


    “李冰!”


    听到这个名字,童贯不由得精神一振。


    李冰是镇守都江堰的将领,治理水患非常有一手。


    水患,并不单指发洪水、修建堤坝。


    在这个世界,水生异兽才是引起水患的心腹大患。


    包拯斩孽龙那次,背后其实是李冰在讨伐异兽。


    包大人属于场外援助,搞偷袭砍了对方元神一刀。


    那时候李冰还没有被‘发配’到都江堰。


    后来皇宫出了丑闻,狸猫换太子一案中,李冰被无端牵扯进去。


    为了堵住其他朝臣的谏言,宋哲宗只能把他发配川蜀之地。


    当然了,发配是掩人耳目,他还肩负了一些秘密任务。


    “官家,李将军突然来信,或许是那件事....”


    “不全是。”


    宋哲宗轻轻叹了口气:“他倒是先找到自己家的孩子了,你自己看吧。”


    半封密信递到童贯眼前。


    他弯着腰,双手举过头顶,把信接下。


    仔细阅读过后,忍不住惊讶道:“竟有如此机缘巧合!”


    信中,李冰除了汇报私密工作,还提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外孙女。


    他家老三是个闺女,老来得女,太过疼爱导致骄纵过头,结果跟着一个穷书生私奔了。


    后来病死在穷书生的老家,夫妻俩做了一对鸳鸯鬼,留有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女儿。


    同年十月,这个女孩儿被穷书生的同族卖给拍花子。


    具体去了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追查数年之后才找到线索,那孤女被几经转手,最终卖到眠月楼。


    雅号沉香!


    这就有趣了,陆川和沉香姑娘那点事儿,汴京城权贵圈子都知道。


    主要是那时候的小伯爷太年轻了。


    十五六岁就敢去风月场所包养姑娘,长大了还得了?


    细数风流人物,且看汴京第一大草包!


    可任谁都没想到,沉香姑娘竟然是李冰的外孙女。


    看完信,童贯倒是有一丝丝庆幸。


    还得是咱陆伯爷眼光好,一眼相中了这姑娘。


    要不然,现在难办的可就是官家了。


    这时,宋哲宗叹道:“李冰有要事在身,处理这件事的是他家二郎李戬,也是沉香的舅舅。”


    “我看李冰的意思,他无论如何都要把姑娘接回去,至于百战伯这边...他想让朕说上一两句。”


    这话说得有些含糊不清。


    但童贯毕竟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一瞬间就想明白问题的关键点。


    李冰请示的不是能不能带走这个姑娘。


    而是如何不动声色抹去所有痕迹。


    眠月楼毕竟是青楼,沉香现在是贱籍。


    如果大张旗鼓的把人‘买’回去,李家大概率会沦为京城贵圈的笑话。


    至于做的干净一些....也并非做不到。


    但身为一个在外掌兵的将军,李冰不能表现的太过神通广大。


    特别是涉及京城。


    童贯停顿了两秒,低声道:“老奴去办这件事,但百战伯那边.....老奴怕他闹腾。”


    大草包闹起来还挺麻烦的,这厮是真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说砸了眠月楼就砸了眠月楼。


    宋哲宗倒不怕他纨绔,反正是自己亲近的人,有这些毛病反倒是好事。


    但宋哲宗考虑的是包拯。


    百战伯真要触及底线了,这黑厮肯定上纲上线。


    到时候,自己这个官家又要被人说‘亲小人、远贤臣’了。


    “跟他好好说说。”


    宋哲宗摆摆手:“百战伯只是有些骄纵,但他还是很识大体的。”


    以前的沉香无所谓了,可现在的沉香是李冰的外孙女,亲的。


    陆川就是再骄纵,也不可能硬从一个老将军手里抢姑娘吧?


    再者说,那姑娘家里还有三个舅舅,六个嫡亲表兄,十几个庶亲表兄弟,都是弓马娴熟的战将。


    童贯得到大老板的许可,立刻着手去办差事。


    等他走后,宋哲宗面色凝重的拿出后半封密信。


    然后又从龙袍袖子里取出包拯的密信。


    这两封信里都提到了一些线索,是有关当年狸猫换太子一案的。


    狸猫换太子这种把戏,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出过。


    当年是真法术,皇家子嗣被邪法变成妖怪。


    十几年前的狸猫换太子,则是有人装神弄鬼。


    汉武帝晚年时期有些发昏,导致异人横行。


    其中,祝由术里的某些手段和巫蛊之术最为流行。


    曾一度闹到后宫妃子个个豢养异人、巫师。


    跟别的妃子争宠争不过,就用巫蛊之术暗害对方。


    有时候,汉武帝一掀被窝,看见的不是粉嫩鲍,而是一团团绿脓、白蛆。


    当然,这只是幻术。


    话说回来,连天子都受到影响,可想那个年代的巫蛊之道猖獗到什么地步。


    道和道之间,永远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皇朝压不住旁门左道的情况并不算稀奇。


    反正汉朝是没少遭这个罪。


    从轰动天下的巫蛊之祸,再到东汉末年,张角集天时地利人和,硬冲大汉残存气数。


    张角固然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成功的。


    宋哲宗还算有自知之明,不敢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故此,他对这些异人、异术格外忌惮。


    但有时候也细想过,如果能好好利用这群人,未必不能成大事。


    纠结好半天后,宋哲宗叹了口气:“来人,移驾御书房。”


    既然无法赶尽杀绝,那【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就该明白了。


    这也正是李冰在信中提过的办法之一。


    专精治理水患的人,最懂得堵不如疏。


    堵死大江大河几乎不现实。


    它不在地面上流淌,就一定会在地底活动。


    与其这样,还不如摆在明面上。


    但不能一上来就掘开堤坝,那样只会助长洪水肆虐。


    再一个,宋哲宗真的很想念那个流落在外的太子。


    如果不是前朝国师言之凿凿说对方活的好好的,或许他早就放弃了。


    “朕的太子啊....”


    心中惆怅过后,宋哲宗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起来。


    “朕不是没有太子,这大宋的国祚,还轮不到你们几个操心!”


    “暂且让你们蹦跶一阵,秋后的蚂蚱,欢不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