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三章

作品:《人上人获取指南(科举)

    《人上人获取指南(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王二水无法消化钻进他耳中的这句话:“教大郎?老村正教?不是……我那大侄子王牛旦,在读书?”


    任他脑袋里生生颠了七八个筋斗翻,也没办法把他大侄子和读书两件事连在一起。


    李立田看他一眼:“嗯。”


    虽说王家大郎来的时候李立田也很惊讶,但这时觉得自己这样不温不火的看着王二水像遭了雷劈一样,还挺爽的。


    王二水稍稍找回了点脑子,不得不强迫自己顺着李立田的话往下说:“老村正他,怎么就同意大郎也来读书了?


    “那自然是一个愿教一个愿学了呗。”


    李立田说的口气淡淡。他活干的差不多了,一边收拾一边也想起了王家大郎这几次来他家的情景。


    这孩子还真如他爹说的,一朝得了道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竟然真的日日晌午后和夜里来这里,跟着他爹和儿子一块堆念书。


    往日里死气沉沉、灰头土脸的样子没了,每次见到他都是精神奕奕,既有着属于少年人的活气,又有不属于少年人的沉稳。


    且每次来了,从不觊觎家里的一丁点吃喝又或者字帖笔墨,到了要书写的时候,就用着手指沾水书写。


    每回说起来,这娃儿就答:“村正爷爷能教我识字读书,就是大恩情了,我不能再给他添任何负累呢。”


    在此之前,他也绝对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眼前。


    如今,不仅他的村正爹对这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吝赞赏,就连他们一开始对老村正的这种决定极其不赞成,现在也每次看到这大郎过来,都是发自真心的欢迎。


    此时,西屋里的灯光歇了,王二水站起身,却不料李立田又道。


    “不捉急,灯熄了也还且得说一会儿。”


    西屋内,李念仁刚刚练字的字贴已收了,木桌上的水渍也彻底干涸。


    王景禹和李念仁并排而坐,李长发则坐于桌案另一端。


    李长发对这几日两个人的学字情况十分满意,他首先道:“念仁,你已经识习完了千字文全本,现在背一遍全文吧。”


    “好的,爷爷。”


    李念仁听了,故意清了清嗓子,朗声背诵了起来。


    以往这村里就他一个念书的,平日里没有个同伴,听的也大都是爷爷对他不足或者不对之处的指正。虽然知道自己比村里其他小孩子们要幸运的多,却不免孤单。


    王家大郎来了之后就不一样了。


    他多了一个同伴不说,还终于得以有机会发扬一下他骨子里好为人师的秉性,一有机会就要借指点王家大郎,来显示显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这个时候,爷爷让他背千字文,他在这种心理之下,自然是字正腔圆,背的极其通顺。


    毕竟,他知道王家大郎现在背的,可还是他两年前就背完了的三字经呢!


    待他背完,李长发点了点头,“不错,你近来进步很快。”


    李念仁扬了扬头:“昂!”


    然后故意扭头看了眼一旁的王景禹,眼里都是嘚瑟。


    王景禹笑了笑,听李长发让他背三字经“考世系”之前的段落,便清了嗓,规规矩矩的把这几段背了。


    “人之初……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


    王景禹内里一个三十的成人芯,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背这三字经会有些不伦不类。


    可真正学了起来又发现,这些在古代孩童必学的国学启蒙经典,其中也有许多古代的常识普及,是他在现代十分生疏的。


    因此学起来倒并不觉枯燥,颇有一番乐趣和收获。


    比如,这一段三字经背下来,就把读书人科考最要紧的经典书目串了一遍,他不仅大概清楚了这些必读的书目单,甚至也知道了古人对于这些书籍的学习建议。


    很适合他这个阶段的扫盲。


    李长发虽教孙子读书,可家里真正购买的书籍却很少。


    尤其《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这种篇幅短小的蒙书,都是李长发自己凭着记忆,再经过去书店默默核对后,自己默写下来的。


    这本三字经,王景禹早在第一天李长发逐字逐句教他念诵一遍的时候,就已经全文记住了。


    此时,却也并不显露。


    而是中规中矩,略比李长发要求的多背了两个小段,正是今日老村正新讲的内容。


    听王家大郎毫不迟滞的完成了背诵,李长发已然十分欣喜。


    李念仁刚才那一丝骄傲也有点撑不住,毕竟,他最开始背三字经的时候,可是磕磕绊绊的,背了半个多月才背到这里。


    可王家大郎,一共才来了七八日。


    听说他不来的时候,还得做许多许多的家务和农活。


    李长发也看在眼里,清楚的意识到,他幼孙的资质比起王家大郎,怕是要差上几个档。


    好在他的孙子没受到什么打击,反而在有人一起读书后,比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