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探查天寿山皇陵!

作品:《回到明末做枭雄

    据说当年永乐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给自己修建皇陵,派了多名精通风水的官员出去,在京畿一带探寻风水宝地,结果最先选中的是京东北—密云县的镇君山。


    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优美,草木丰茂,更有龙脉盘饶其中,乃是一等一的风水宝地,用来修建皇陵再合适不过了。


    可后来仔细打探得知,镇君山前面有个山峪,叫做狼儿峪,后面有一座山涧,叫做白虎涧。


    大明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若将猪儿放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地方,那还好的了吗,地名太犯忌讳,于是舍弃不用,又经过一番挑选,这才选中了昌平县的天寿山。


    天寿山绵延数十里,呈东、北、西三面环抱状,山势挺拔、草木丰茂,景色优美、生气十足,且有众多山溪汇于山下、向东南奔泻而去,形成了一条蜿蜒崎岖的水龙脉……这般山水地形,乃是天造地设的吉壤之地!


    故而大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二位埋葬于此。


    放眼望去,十二座金碧辉煌的皇陵,按照龙脉走势,有序的分布在天寿山脚下的盆地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有人要问了,大明朝已经传承了十六位皇帝,这里为何只埋葬了十二位,剩下四位是谁,又葬在何处呢?


    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暴元、建立大明之后,定都于南京城,驾崩之后,葬在了南京城东侧的紫金山巅上,其陵墓被称为孝陵!


    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文,靖难之役中,当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城时,皇宫内燃起大火,朱允文下落不明、生死不知,故而没有陵墓。


    第三位是景泰帝—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群臣推上了皇位,其兄朱祁镇则被尊为太上皇,软禁南宫。


    没想到,八年之后,趁着朱祁钰病重之际,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去,并将朱祁钰废为郕王,囚禁在西内永安宫内。


    一个月后,朱祁钰病逝,被以亲王之礼葬在了京西玉泉山中,其生前在天寿山内修建的陵墓,则被后来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占用了。


    第四位就是现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人还活的好好的,自然不用入葬皇陵了。


    其实按照惯例,一位皇帝登基不久,就会命工部调集工匠和材料,为自己修建陵墓了,可朱由检已经当了三年多皇帝,陵墓却迟迟没有动工,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库空虚,没有银子。


    要知道,修建皇陵工程浩大,是很费银子的,比如隆庆帝—朱载坖的昭陵,人工不算,光银子就用了三百三十万两,这还是比较节俭的呢。


    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前后历时六年,共计耗银八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家两年的田赋收入。


    永乐帝—朱棣的长陵,更是整整修了十八年,总耗银在一千万两以上!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以来,因为天灾不断、施政不当,致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再加上辽东战事不断,军费开支浩大,国库空虚的十分厉害,根本拿不出银子修皇陵,只能无限期推迟了。


    ……


    不修皇陵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没有风水宝地!


    有人问了,天寿山不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吗,而且蕴藏龙脉,怎么能说没有呢?


    不错,天寿山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是不要忘了,风水宝地不是无穷无尽的,龙脉之力亦有用尽之时。


    二百多年以来,天寿山内共计埋葬了十二位帝王,已经将风水宝穴全部占光了,龙脉之力亦已消耗殆尽,再想修建一座新皇陵,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且有小道消息称,朝廷派了几位精通风水的官员,正在京畿一带寻找新的风水宝地,以便以后修建新皇陵之用,至于有没有找到,那就不得而知了。


    …………


    “你们分散开来,到各个皇陵中仔细查看,是否有被损坏之处,回来之后禀告予我!”


    “诺!”


    ……


    “启禀将军,长安平然无恙!”


    “启禀将军,泰陵平安无恙!”


    “昭陵平安无恙!”


    “庆陵平安无恙!”


    十二座皇陵太大了,秦锋时间有限,不可能亲自一一查看,于是将带来的亲兵们分成了十二队,分别前往各个皇陵中探查情况。


    探查的结果是,定陵、德陵的明楼被女真兵拆掉,当做干柴烧火用了,其余建筑无损,金顶地宫没有被挖掘的痕迹。


    其余十座皇陵,只是内部凌乱了一些,主体建筑全部完好无损!


    如此结果,不禁让人松了一口气!


    如果女真兵将十二座皇陵里的建筑物拆个稀巴烂,再将金顶地宫挖开,露出里面的棺椁,那事情可就大了。


    祖陵被毁,奇耻大辱!


    身为皇帝的,就得身穿丧服、光着双脚,到太庙中下跪请罪,还要下罪己诏,向祖宗和天下谢罪!


    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真要让皇帝下了罪己诏,


    万幸的是,那样的情况没有发生。


    或许是女真兵们占据天寿山的时间太短了,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十二座皇陵受到的损害极小,这下可以保住皇帝的脸面和一众大臣们的人头了。


    接下来,秦锋带领亲兵们回到大营中,亲笔写了一份承文,将天寿山大战和皇陵平安无恙的情况叙述了一遍,而后派人送往京师。


    其中天寿山大战那一段,秦锋将战功、战果全都分了一半给杨国柱、周遇吉二人,算是对二人的回报。


    崇祯三年腊月二十八,也就是承文送出去的第三天,之前派出去的游骑兵们陆续回来了,并带回两条重要情报


    一是趁着最近一段时间,女真大军频繁调动,包围网出现漏洞之际,袁崇焕带领三万关宁军离开了永平城,快速向西挺进。


    得知情况,驻扎在丰润县一带的女真大军立刻开始了围堵。


    袁崇焕能镇守辽东多年,自然是有点真本事的,带领着三万人马东绕西绕的,竟然从女真军的缝隙中穿插过去了,而后连续渡过浭河、州河、鲍邱河,直奔京师而去……


    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皇太极勃然大怒,一面亲自带领人马追击,一面传令镶黄、镶白两旗,立刻离开天寿山,帮忙围堵袁崇焕。


    这就是镶白旗人马,为何突然撤走的原因了。


    结果是,虽然遇到了围堵,可袁崇焕带领人马血战数场,竟然硬闯了过去,顺利抵达京师城下,扎营广渠门外。


    另一边,眼看围堵失败,皇太极并未撤走,而是驻军东郊、威胁京师。


    第二个重要情报是在崇祯帝—朱由检的圣旨催促下,山东、山西、河南、南直隶几省的勤王之师,终于陆陆续续抵达京畿了。


    这几省的勤王之师,再加上袁崇焕带回来的兵马,总数超过了二十五万之众。


    换而言之,大明朝在京畿一带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入关的女真大军,双方攻守之势,即将发生逆转了。


    ……


    又过了一天,一份敕旨送到了天寿山大营中,先是对秦锋、杨国柱、周遇吉三人不避艰险、击退建奴,确保皇陵无恙的事情大大表扬了一番。


    而后命三人带领人马,火速返回京师,并和各省勤王之师一起,接受蓟辽总督—袁崇焕的节制,和皇太极决战!


    至于守卫皇陵之事,则交给了前来勤王的山东—济南镇总兵刘泽清及其麾下一万五千人马负责。


    两天之后,刘泽清带领人马来到了天寿山,与秦锋交接了营地,前者留下,后者返回京师。


    崇祯四年,正月初三,人马回到了京师,杨国柱、周遇吉进城养伤,剩余的京营人马回归三大营,秦锋则带领着天威军,依旧驻扎在德胜门外原来的营地处。


    第二天,一道军令传来蓟辽总督—袁崇焕召秦锋前去军中议事。


    军令如山,不敢推辞,秦锋安排好营中事务之后,立刻带着一队亲兵直奔广渠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