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既涉名与利,便惹是与非
作品:《开局少年马空群》 《开局少年马空群》全本免费阅读
第229章既涉名与利,便惹是与非
今天上午的半天,马骥便未再出门,留在家中陪着母亲说些闲话,又重点交代了自己打算传授若梅和若雪武功。
吃过午饭后,他向母亲告了辞,又叮嘱若梅和若雪姐妹用心练习奠基功夫,便携带了母亲亲手收拾的一包换洗衣物出门,先到西湖边坐船行了一段水路,弃舟登岸后又步行一段距离,日落前到了位于西湖南岸、凤凰山以北的万松岭下。
万松岭上原有一座“报恩寺”,后来毁于大唐末年的战乱。
在此之前,这方世界的历史倒是与马骥前两世的世界大致相同,但在大唐之后却转了个方向。
在这方世界,那位“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攻入长安后并没有骄横失态,依然稳扎稳打地剿灭了大唐的残余势力,一统天下开创大齐三百年天下。
大齐末年,又是一次重现天下烽烟举,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杭州地界一个名为李赓的少年为生计所迫,邀了十几个自幼相识的伙伴干起了贩卖私盐的杀头买卖,并迅速依靠仿若天授的非凡胆识与头脑,赚到了起家立业的第一桶金。
平心而论,这人的才学确实是有的,但心胸不免有些狭窄。
但马骥心中自有底线,若有朝一日这位沈公子越过这条底线,他也不是没有断其爪牙的勇气和手段。
因世间有武功道法的存在,故此一方势力的强弱除了受土地、人口、兵力、财富等因素影响外,高端战力亦是不可或缺甚至是足以决定胜负存亡的决定因素。
这便不得不说,即使是书院这等所在,也免不了人情世故的渗透,如韩骐这等“学渣”,却能和马骥这“学霸”一路同行步步高升,稳稳占据一个上舍生名额,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此言一出,登时引得大家纷纷出言附和:
不过如今的“明道堂”与“孔圣殿”一般不轻易开放,平日的教学都在另外开辟的学舍进行。
他端着餐具到了一张空桌子旁坐下开始用饭。
马骥四年前进入“万松书院”,经过入学考核后跳过外舍直入内舍,第一年由内舍升上舍,第二年连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考取秀才功名,算是一步一个台阶,走的甚是稳重踏实。
这座书院占地超过百亩,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为“孔圣殿”,即原“报恩寺”所在,为崇礼祭祀之所;右侧平坦处为“明道堂”,为传道授业之所。
普天下的枭雄豪杰虽众,却纷纷在李赓的拳势兵锋下或灰飞烟灭,或俯首称臣。
时至今日,大虞国祚已绵延三百年,中间虽也有过几次动荡,国势不复极盛之势,却仍是四夷宾服的天朝上国。
要说“万松书院”的伙食当真不错,米饭是上等白米,菜肴是一荤一素一汤,虽然大锅饭的味道不可能太好,却已远远超出寻常人家的生活水准。
上舍生寝室规定的是两人一间,与马骥同室的自然是交情最好的韩骐。
但民间流传更广的一种说法,是这位武功超凡入圣的帝王已打破天人之限,飞升至传说中的仙界,永获不朽长生。
如今书院有学子三百余。外舍生二百余,分入五个学舍;内舍生八十余,分入三個学舍;上舍生十八人,归入同一学舍。
他眼见得群雄蜂起争鼎逐鹿,纠集千八百人占据一城一县便称孤道寡者层出不穷,自然而然生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望。
杭州府作为本朝龙兴之地,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京师。经太祖亲自过问之后,才决定在“报恩寺”原址建一座“万松书院”。
马骥在寝室安置带回来的东西时,见到韩骐的床榻和其他物品都保持离开时的样子,便知道其还没有回来。
在速度的加持下,尽管他开始吃饭最晚,又比旁人多吃了一倍以上的饭菜,却依旧和大多数人一起吃完,收拾了餐具随人流出门。
说到最后一句时,他已提高了音量,不理马骥而征询周围众人的意见。
李赓国号为“虞”,定北平为都城,改称“顺天”,在位七十二年后,于百岁高龄无疾而终。
沈聪闻言,心中连连暗骂“狗屎运”,面上却换了一副诚恳之色:“这固然是一件天大好事,却也有一点不妥。龙媒也知玉堂兄虽是位赤诚君子,在学业上却稍稍落后诸位同窗。若是在学政大人面前进退失据,丢得可是咱们‘万松书院’的颜面。依小弟拙见,咱们大家不如一起向山长进言,另择一位品学兼优者与龙媒一起随山长赴宴,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出了饭堂之后,一个十八九岁年纪、锦衣绣服的青年忽地转回身来,向着走在后面的马骥拱了拱手道:“龙媒你这一次青云在望,我等要提前向你道喜了!”
在人前终究不能和家中一样自在,总要讲究点风采气度。
自从马骥进入“万松书院”后,他便将之视为最大的威胁,明里暗里几次设计想让马骥出丑堕其声名,却都被马骥设法化解。
马骥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万松书院”最重礼法规矩,“食不言,寝不语”正是其中一项,此刻也无法找人打听消息,只能自顾自走到摆着几个大号木桶和木盆的桌子前,依次盛出里面的米饭和菜肴,填满了自己明显比旁人大出几号的餐盒。
沈聪也不管马骥是当真不知还是装模作样,依旧做出亲切笑容道:
因此,马骥虽吃得一点不慢,但一双筷子耍得上下翻飞,不断将饭菜送入口中,却又丝毫不给人粗鲁不文之感,反而带着点说不出的优雅潇洒。
此刻马骥见这老对头笑容和煦,心中登时生出几分警惕,面上却同样是一片骀荡春风:“敏之兄何出此言?小弟实在有些费解。”
前后十四年光景,李赓不仅以南征北混一区宇,还成就武道一品,权势武功俱登至尊而制六合。
“只看他至今尚未返回书院,便知他无心学业,有何资格蒙学政大人青睐?”
于是他以贩私盐所得的财帛招揽义兵三百,竖起大旗自号“奉义将军”,宣布加入争霸天下的游戏。
“万松书院”效法了国子监的“三舍升补法”,分出“外舍”“内舍”“上舍”三类班级,初入书院的新生皆分在外舍,学业优异者升入内舍,经多次考核证明有参加解试、考取举人功名潜力者再升入上舍。
“龙媒何必如此惺惺作态?昨夜你那一首《西湖偶题》经韩玉堂之口在‘邀月楼’传唱开来,竟有幸被微服访查民情的新任学政顾大人听到。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