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行者三昧坐禅经
作品:《仙曾在此》 杨岱睁开眼睛,心中隐隐犹有极大疑惑,正欲开口,解空老和尚又领着他进了寺西侧的罗汉堂。
杨岱看着身边的无数尊罗汉像,诸尊罗汉神态各异,或盘腿踞坐、或仰卧酣睡;或垂手低头、或拈花微笑……
不少罗汉面相慈祥,栩栩如生,更有几尊面容威严、气势凛冽,给人一种不可冒犯的感觉。
杨岱见此雕刻佳艺,不由暗自赞叹工匠的巧夺天工之能。
杨岱慢慢走至一尊罗汉前,在此罗汉像前略一驻足,杨岱身表气机一动。
竟隐隐察觉罗汉像与自己有某种联系,似乎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就好像自己在抚摸它一样。
再观这罗汉自大神情,杨岱始对佛宗方便面的心境修行有所了悟于心。
这罗汉身边被六个童子围着,这六童子有的捂着罗汉的嘴巴,有的用布条绑住罗汉的手臂,有的将香插入罗汉鼻孔之中……
稚憨天真之态油然而现,让人不禁莞尔。
“大和尚有童稚心,方能得道。”
杨岱呵呵一笑,旋即收敛心神,朝这位罗汉拜了三拜。
“杨居士,这名叫六戏弥勒,指的是蒙蔽其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邪侵扰,方能一心向道。”
杨岱猛然停住脚步,就在庭院里默默立着。
瓦蓝的天空上,几缕白云自在随心地漂浮;烂陀寺不知何处传来一阵钟声,敲响着,便带走了几许尘埃。
不知过了多久,杨岱才回过神来,轻声吟诵道
“观自在菩萨,行者三昧惟聋则不闻声,惟盲则不见色,惟喑则不音言,惟垢则不染,故能舍弃一切外物,得见五蕴皆空,证得大自在。”
旁边的解空老和尚见身旁的少年已通门窍,合什一礼道
“阿弥陀佛,看来居士已悟行者三昧坐禅经,善哉!”
“曾经道门龙虎山的张老天师问菩提院的龙树圣僧,后佛学东渐,经朝廷焚寺毁宗之苦,日渐衰败,又自道家返取其粹,如此生理循环,便是若至乎?”
杨岱此时似乎意游身外,面皮上泛起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嘴唇微微动着,继续念道
“人徒知伪得真,不知其所以来,亦无所所求,亦无所思虑,故曰空空,空空亦空。”
“既空,何来妄执?既妄执,何来坚持?”
杨岱越念越是深邃,声音飘渺缥缈,让人不知不觉陷入其中。
而当杨岱话音落下,他忽然嘿嘿笑了起来,笑的像个孩子。
很多年后,烂陀寺的六戏弥勒像成了佛门修行人朝圣之所。
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为有个叫杨岱的先生曾经在这尊佛像前驻足沉思良久。
然后呵呵笑了数声,入烂陀寺禅房不食不饮,闭关三日,再出关时,已有所得,并参悟出一句偈语
“行者空空亦空,不见其形,不闻其声,不识其貌,不触其象,不知其义,乃是若至。”
佛门认为修行的万法源头
它是什么
他是救济
对吧
所以这个词叫济公
济公这个词有秘密
所以说济了吗
济公
济了谁
济公
到底济的谁
济公
那济你了吗
济公
济我了吗
济公
济他了吗
济公
难济天下之苦哟
这便是杨岱的答案。
清晨,晨光微熹,做早课的和尚们饥肠浪漉漉,好生思念稀粥和包子。
解空和自己的爱徒一休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素面,一边担心在禅房内的杨岱。
“师父,你说杨居士会不会饿死啊。”
一休一边吸溜面食,一边抬头,满是同情的问道,一副关怀备至的样子。
闻听此言,解空老和尚抓紧吃面,含糊不清的说道
“先把咱们的肚子填饱再说,给杨居士留上一点不就得了?”
一休连忙点头称是,又加夹起一坨面往嘴里塞,也就在这时,禅房门吱呀一声被人从里面推开。
杨岱眨眨有些发粘的眼睛,有些惘然地看着围上来的众僧。僧人们齐齐合什一礼,口宣佛号道
“南无阿弥陀佛。”
杨岱愣了半晌,忽然醒过神来,连忙还礼。
解空大师也勿忙自禅房中赶来,小心携着他手,更小心地对他微微一笑,轻声问道
“杨居士?”
杨岱双眼平视前方,忽然发觉烂陀寺内的树林像被朝霞镀上了一层赤红,微微雾化的目光似乎能够仔细看到每颗树叶上的纹路。
杨岱心中一惊,但面上却没显露分毫,他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便不再开口。
他略略摆头稍减脑中昏眩,心道自己修行大成,不由哈哈大笑,哪料这最后一声笑竟似被什么堵住一般,怎么都发不出来。
“呃!”
他咳嗽一声,突然整个身子直直向后倒去,坚若精石的后脑在烂陀寺石阶上一磕,登时晕厥,青石板竟被砸出一个凹陷来
“杨居士!”
众和尚慌乱成一团。
片刻之后,杨岱被扶至偏殿休息,解空老和尚亲自守候在床榻前。
“闭关三日,哪料得竟是饿晕了?”
一休端来温热水盆,拿着干净毛巾替杨岱擦拭脸颊和四肢,口中嘀咕着。
解空和尚接过一休递过来的温水,拧着毛巾,忍不住轻笑了声,对他呵道
“休得无礼,没想到杨居士竟然得悟行者三昧坐禅经了。”
行者三昧坐禅经为佛门修心之法之一,在这部功法里讲究的是“以心为镜”。
将人生百态、世间万象都尽收眼底,从而让自己能够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所谓的“心如止水”不单单只是指心中没有七情六欲的意思,还包括了一种心灵上的升华。
就像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无欲无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他们却又总觉得自己缺点什么。
缺少某些东西会使他们无法真正地去领悟人性的本质——对于那些真正地大智慧者来说,任何东西都只是表相罢了,唯独自身才最重要。
因此,当人在修炼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突破。
然后,就会出现那句话圣人曰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这个所谓的上下而求索,并非只是字面上理解的“上下”。
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对人生的观察与探寻上。
这部功法讲究“以心为镜”。
那么,修行之人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澄净如琉璃般通透的心。
否则就算你修成了这部功法,也依旧难免被困囿在“上下求索”的窠臼中。
一休诧异道
“看来杨居士的空字诀已臻化境,只差临门一脚就能圆满了。”
“我们烂陀寺历代高僧中,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寥寥无几,除了你,便只剩下已经圆寂的几位高僧了吧?”
解空的话让一休思考了起来,他在佛法方面参无可参,如已入炼虚合道,距离道境圆满,踏入知微不远了,却迟迟不敢踏进。
两人说话间,杨岱悠悠转醒。
“杨居士,您终于醒了,可是吓坏老衲了,刚才还以为你要去了呢!”
解空老和尚急忙上前,握住杨岱的手,关切地问道。
“多谢大师挂怀,在下无恙,只是太累睡着罢了。”
杨岱挣扎着坐起身体,揉着眉心,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