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悟空不空
作品:《仙曾在此》 杨岱突然打了个寒战,恐惧幽幽的从心底升起,又瞬间被他按灭。
他再次迈动脚步,向前走去。
“呼……”
杨岱长出了口气,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但即便如此,他现在完全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状态
杨岱随时做好应付突变情况的准备,但是很显然,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整个小路上风平浪静,根本没有任何的危险。
越是在这种时刻,他越应该冷静,杨岱再次仔细打量了一下四周围,还是没有发觉任何的异样。
“天眼一一开!”
杨岱双指并拢,朝着自己的额头轻轻一点,杨岱额头上的那一道竖瞳缓慢的睁开。
一圈又一圈的莹莹宝光从竖瞳中流淌出来,将他的全身都笼罩其中。
杨岱目视前方,他看得清楚,在他的正对面,一座巍峨大山伫立在眼前。
大山呈圆形,直冲云霄,给人一种极为磅礴之势。
但诡异的是,这座山的表层居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纹路,这些纹路似乎有灵性一般。
正在缓缓的游走,每一次的运转都会带动空间中的气局波动。
这里,果然存在某种奇特的东西,否则怎么可能造成如此诡异的景象?
杨岱但也没有放松警惕,谁知道有没有东西能够蒙蔽他的天眼呢,在这种邪乎的地方,小心驶得万年船。
杨岱又开始分析现在的状况,但以目前的情况,他想要离开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继续往前走。
毕竟根本没有退路,而且杨岱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轻易的走出去。
这条小路十分狭窄,最宽处不足五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只要稍微有所差错,那就有可能跌落悬崖摔死。
但杨岱还是义无反顾的踏出了这一步,因为他必须要寻求出路。
不过杨岱倒是又有了些奇特的想法,他发现这位真仙似乎相当喜欢在各种地方上对应一些玄妙至极的道理,而且往往都是微言大义。
这也让杨岱对这里的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可以朝着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说不定不经意间的举动,也会成了破局之法,这才叫作真正的机缘巧合。
杨岱一边走,一边琢磨着他们自进入这条劈山小道以来的经历,这长廊百转千回,恰如人的心思一般,蜿蜒曲折,让人难以捉摸。
高耸入云的山壁,或许象征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吧?杨岱暗叹。
不过,杨岱不会轻易的服输,既然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他就绝不会半途而废。
至于天空中的玉盘以及朦胧的天,可能代表了人心混沌,道心迷茫,灵根驳杂等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这小路又如同将整座大山劈开了一半,这是劈,还是僻呢?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心在修行中,常常被比喻为心猿,而那条白龙马要被称之为意马,唐三藏是元神,不可信马由缰,也不可妄加揣测,更不可妄加干涉。
不管是江湖之中单纯练武的武夫还是福地洞天修仙的仙道高人,都要打破顽空须悟空,达者为先。
如此看来,或许可以把这条小路看做一道考题,这整个的题眼正是悟空二字,只要领悟透彻,或许就能顺利通过,不受阻碍。
想明白了这些后,杨岱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他原本紧绷的心弦也渐渐的放松下来,他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脚下的步伐也逐渐轻快。
何为空?
无中生妙有,一炁化三清?
佛门修行中,讲究四大皆空,道门求自在的哲学,讲究做减求空,唯一追求的就是超脱,与天地争斗。
而天道循环也是如此,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这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空。
打个比方
成苹果树结果,苹果形成。
住买了这个苹果,没吃之前的存放保鲜。
坏吃苹果
空吃光了,残渣最后腐烂光。
或者可以这么说,佛门认为诸行无常的诸行,可以分为心行与物行。
心行,生住异灭。
物行,成住坏空。
也就是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就是对诸行无常的进一步描述。
诸行无常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取着五蕴十二处是我、是我所,五蕴十二处生自生、灭自灭。
无有受者,就如视路边野草随缘生灭,心不忧戚。
而佛家的涅槃,并不是说要去否定客观事物的无常生灭性,而是要洞察诸行本来无常。
诸法本来无我,如实离欲、不取着、寂静涅槃。
也就是说世界无常,我们的身体无常,我们的心念也是无常。
所以说,我们难得生为人身,要好好修行佛法,跳出六道轮回,免受无常之苦。
况且佛法是心法。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佛法讲的是求证清净本心,离一切相。
所以,讲“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是在说世间一切法的无常性。
生生灭灭,变幻无常,无有实体可得。
这就是说让大家要远离无常幻相,不要认假为真,死死的执着在生灭法上。
如果众生执着在无常法上,就随诸法的生灭,起贪嗔痴等妄想心,进而去造业,后随业报,生烦恼大苦。
佛法是解脱法,解脱众生一切烦恼痛苦。
讲“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就让众生离生灭无常的假相,放下贪嗔痴的执着心,断除一切恶习。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假证真,修清净心。
心清净了,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消除了,大家就得解脱,清净自在了。
佛法度众生离苦的法,不是相法,所以学佛法,不可以用相说来解如来义,否则就成了外道论了。
简单的来说成住坏空为生长,维持,颓败,最终归为虚无的一个规律,也符合佛家的“因果”与“循环”。
而在道门之中悟空乃是知得此性,悟得此空,则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有无一致,色空无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所谓,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乃是大道至简之理。
这条小路,看似艰险,却隐含道韵,虽然杨岱无法看穿,但是他相信,这必是一个大机遇。
只要能够参透,定能获益匪浅。
正所谓摒弃后天的顽空,而修先天的真空,方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而后本立道生,生生不息,虽曰有性,其实无性,虽曰悟空,其实不空,此便是广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