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立储

作品:《徽光

    《徽光》全本免费阅读


    深夜过半,大魏金陵城的陆府依旧亮着灯。


    伺候的下人们便明白,陆大人又要处理公务,秉烛达旦。


    这是大人多年来的习惯,他们已经见惯不怪了。


    书房内,陆舒窈将折好的书信塞进信封,又用烧熔的烛泪细细封好信口,最后盖上名印,便吩咐长随唤了护卫进来。


    “大人”


    陆舒窈将信封递过去,嘱咐他:“此乃密信,八百里加急。记住,一定要亲自送到殿下手中,不得差错。”


    她语气郑重,接信的护卫自然不敢懈怠。


    陆舒窈又简单交代了两句,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


    “再过子时,天便要亮了。你夜黑出发,城门开了便出金陵,这一路恐有凶险,切记谨慎。”


    “是。”


    “且去吧,一路小心。”


    护卫得令离开。


    陆舒窈看他逐渐溶于夜色的背影,在门庭处站了许久,直到长随过来唤她,她才回神。


    “大人,夜深了。明日还有早朝,该休息了。”长随温声提醒。


    陆舒窈点了点头,在他的掌灯下朝内宅的寝居走去。


    “褚不离被抓,太傅府邸可有动静?”她问。


    “暂时没有。”


    哦?陆舒窈挑了眉角,笑问:“那户部尚书王大人的府上呢,也一片安宁?”


    “不错。”


    陆舒窈微微一笑。


    “看来是还没有收到消息啊。不过也快了,就是不知道届时这位太傅大人该如何处理这桩棘手的事情了。”


    或许连魏锦书自己都没有想到,登船南下的褚不离还会有被抓的一日,他也更没预料到,褚不离是如此谨慎,将与朝中人交易的桩桩件件详细记录在册,竟没有一桩含糊而过。


    所以,到底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啊。


    这一局,算是功亏一篑了。


    如今两权相较,是弃车保帅,还是狗急跳墙,就全看他的抉择了。


    翌日早朝,百官如往日鱼贯而入,在长安殿觐见天颜。


    近日,朝中别无大事,倒是天气转热,再入秋便是大燕五年一度的大点兵之际。


    于是朝中按照惯例讨论了一下此事,深刻分析了大燕此举的狼子野心,几位言官大骂了几句燕皇的醉翁之意,早朝便在这样的氛围里过了大半。


    乘着这股东风,三皇再次请缨入军营历练,没想到圣上这次答应地爽快,然而三皇子被允投入的并非成国公派系一力主张的江东军营,而是流州军营。


    这么个结果,成国公一派自喜忧参半。


    许是察觉圣上今日心情不错,早朝过半,又有人复提立储之事。


    户部尚书王贽敬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启禀圣上,大燕点兵,于我大魏难免民心不稳,如今朝中太子未立,于国更是不安。恰逢多事之秋,圣上不妨先立太子人选,以安我社稷民心。”


    “尚书大人所言不错。储君之位空悬,到底于国不安,圣上该早做决断。”


    “臣附议。”


    ......


    天子宝座上的圣人对这样的话已经见惯不怪,自然按着往日的套路敷衍。


    “爱卿所言有理。可我大魏诸皇子年幼,谁又能堪当储君之位?”圣人发问。


    朝臣们顿时来了精神,整个朝堂瞬间沸腾起来。


    礼部尚书立即站了出来。


    “启禀圣上,按我皇朝礼法,自古立储,以嫡为先。可圣上并无嫡子,膝下又只一个大皇子年岁及冠,其他皇子年幼,那自当立长为先。”


    谁知上座的圣上还没有反应,便有朝臣跳出来反驳。


    “臣以为不妥。大皇子虽长,但资质平平,何况圣上膝下也不是没有即将长成的皇子,三皇子再过年关便也及冠,且为人聪慧,是可造之材。”


    其他人闻言就不干了。


    太常寺少卿道:“圣上,眼下朝中不止储君之位空悬,中宫后位也无人问津。既然后宫之中已有贵妃身怀龙裔,出身亦是尊贵,圣上不妨先行立后,他日龙裔诞下则为储君,这样一来,岂不两全其美?”


    “微臣以为不然。虽说娘娘有孕,但皇子皇女尚未可知,若先立后,实为不妥。”


    “臣以为......”


    “臣以为......”


    一群人顿时乌泱泱吵嚷起来。


    元昭帝听得心烦,慢条斯理地按了按额头,等下方朝臣吵累了安静下来,他才打起几分精神。


    许是听厌了这些千篇一律的话,觉得没什么新意,他便转头问了太师萧令和的意见。


    “太师的意思呢,朕想听听看。”


    萧太师立于百官之首,早朝开始,他除了讨论一下大燕点兵之事,一直在闭目养神。


    直到帝王问话,他才慢悠悠摸了一把自己白花花的山羊胡。


    “殿下北上未归,宋元之大人一案尚未有所定论,眼下大燕的点兵之际就要到来,北境军防之建迫在眉睫,朝中实在不宜分出多余的精力。何况圣上正当春秋鼎盛,并不急于立下储君,不妨待摄政殿下回朝,万事皆宜,再从长计议。”


    他话落之后,不知有意还是无心,朝中刚刚出列的朝臣大半后背飚了一阵冷汗。


    是啊,虽说如今朝中圣上在位,但是掌权殿下尚未回朝,如今他们一人一句逼着圣上立储,还是赶在殿下北上之际,这不就是明着架空殿下之权吗?


    况且,殿下最属意的储君当是自己教导的七皇子。


    他们一群人在这吆喝着立长立贤的,连贵妃肚子里的都惦念上了,可不是无意作死,暗中打着望舒宫的脸吗?


    不知是不是大家都想通了其中的关窍,朝堂安静一片。


    这时,立在百官之前,一直没有说话的陆舒窈跨前一步,站了出来。


    陆舒窈:“臣附议。”


    闻远:“臣附议。”


    “臣附议。”


    ......


    朝中几位说得上话的大人除了出声的,其余安静如鸡。


    眼见着殿中安静下来,元昭帝这才慢悠悠地理了理并不褶皱的长袖,看了一眼魏锦书的方向。


    “太傅以为如何?”


    “臣附议。”


    “成国公呢?”


    “臣附议”。


    元昭帝闻言,从天子座上站了起来,长长的帝王袖一甩,转身下了台阶。


    “既然如此,立储之事,那就等殿下回朝再做决断吧,散朝。”


    百官跪拜。


    早朝散后,诸官又从长安殿鱼贯而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