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永久牌,二八大杠!!

作品:《四合院:开局警司,老婆热芭!腕骨掉了

    这会儿不是上下班高峰期。


    张成飞上了公交,很快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好。


    售票员拎着布袋子走过来,“到哪儿?”


    “百货大楼。”张成飞说着,递过去两分钱。


    他当兵之前坐公车是这个价格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是没涨价。


    售票员接了钱,撕了票递过来。


    张成飞把票收好,道声谢,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一切。


    前世的他,


    也居住在四九城,但是在五环外。


    暑假兼职上班需要自行车-地铁-地铁-自行车才能到公司。


    回去的时候亦然,


    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至少三个小时。


    那时候的四九城,高楼林立,霓虹闪烁。


    但在那里,张成飞始终没有归属感。


    可现在?


    从窗口望出去,


    基本都是平房和三四层的小楼,


    能有七层,就已经是高楼。


    马路上基本都是自行车,三轮车,公交车,牲口车,汽车很少。


    地铁已经在修建,但要再过三年才能通车。


    路边飞速后退的墙上,写着富有年度感的标语。


    这一切,


    是那么的陌生,可又那么的让张成飞感到亲切。


    这个年代的汽车时速很慢,


    但因为不堵车,很快就行驶到了王府井,


    张成飞下了车,


    八层高的四九城百货大楼,


    在周围小矮楼的对比下,如同鹤立鸡群般的映入眼帘。


    四九城百货大楼又称新z国第一楼,


    1953年开始建造,1955年投入使用。


    这里的商品,


    囊括了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十几万种商品。


    小到一颗扣子,大到大型家具,自行车,


    甚至国外生产,允许国内销售的一切东西。


    在百货大楼都能买到。


    这里设施全面,


    商场内不但有柜台,


    还设有顾客休息室、卫生间、试衣室,


    每个楼层都安装有通风设备。


    这些东西在后世看起来可能不算什么。


    但在五十年代,哪怕是六十年代,也是相当少见的。


    1955年开业当天,客流量将近两万人次。


    那天张成飞也来了,


    没带钱,


    和胖子他们在里面疯跑。


    后来听说,


    闭店后服务员光是在里面捡到的鞋子,就装了两大箩筐。


    回想着之前的一切,


    张成飞走进了百货大楼,


    没去别的地方,直奔自行车柜台。


    他已经想好了,


    既然以后留在四九城,


    每天还要上班下班,自行车是一定要买的。


    虽然手里没有自行车票,但却有工业券。


    工业券可以用来买一切的工业品,


    只是需要的数量不同,


    比如买吹风机需要两张,收音机需要十张。


    当兵那些年,


    张成飞攒了足足有五十张工业券。


    用来买自行车足够。


    这年代的自行车种类并不很多。


    老百姓们钟情的一般就是永久和凤凰两个牌子。


    张成飞已经想好了。


    就买永久牌的二八大杠,抗造。


    到了地方,


    他没跟营业员废话,直接把钱和工业券掏出来。


    当然,


    营业员也没有跟他废话,


    直接开收据,提车。


    态度不算好,甚至还有点差。


    但张成飞也没有在意,


    计划经济的年代,营业员态度都这样,


    觉得自己是八大员之一,牛批哄哄,整天拿鼻孔看人。


    包括国营食堂服务员,供销社售货员基本都这样。


    真要跟他们计较,


    能累死。


    张成飞提了车,


    拿好盖了章的收据直接出了百货大楼,去了不远处的派出所。


    这年代买自行车可不是小事儿,


    拿到车流程只算走了一半,


    接下来还得去派出所登记信息,


    给车子上砸钢印,办理自行车证。


    到这时候,车子才算买到手。


    最后每年还得年审,费用是三块钱。


    这样做虽然繁琐,


    但也有好处。


    一旦车子丢了,警察顺藤摸瓜,很快就能找到。


    出了派出所,


    看到一个修车的小摊儿。


    张成飞直接推车过去,


    他朝着那安了一只义眼的修车老板喊道,


    “师傅,加装个车灯和车筐,多少钱?”


    正在修三轮的老板起身,走过来,拍了拍车座子。


    “嘿,刚买的车吧?二八大杠,真不错!”


    “车筐有一块的和一块五的,车灯只有好的了,得一块二。”


    张成飞没有废话,直接都选的最好的。


    老板拿着东西,就开始利索的安装。


    他一只眼睛看不见,


    做活儿的时候有些吃力,但干的很认真。


    而在他身后的墙上,


    贴着一张已经有些年头的个体户工商执照。


    张成飞也是到了这个世界后才知道,


    其实到了六十年代,计划经济的时候,


    我国也是有个体工商户的。


    只是按照规定,


    国家只允许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开个体小店,摆摊儿,


    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甚至还可以提供免费的,专业的培训,手把手指导,


    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


    师傅安装好车筐和车灯后,


    还帮张成飞把车子给检修了一遍。


    “师傅,谢谢您!”张成飞给了钱,额外又给了师傅一根大前门。


    师傅接好,说了几句客套话。


    张成飞点头上车,


    然后猛的一蹬脚蹬子,自行车便如利箭一般飞驰而出。


    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


    张成飞原本想在外面吃了饭,再去找胖子的。


    可最后想了想,


    还是去了一趟天福号,


    买了三斤猪头肉,一斤猪肝,五个麻酱烧饼,一只烧鸡,十个芝麻盖烧饼。


    又搞了一瓶子二锅头,


    都放在加装的车筐里,


    骑上车往北新桥而去。


    一路上,


    崭新的二八大杠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这年代有一辆自行车,那就跟后世有一辆跑车一样拉风。


    好车,配上张成飞一副帅气的脸庞,


    简直是迷倒千万少女。


    有大胆的姑娘,甚至对着张成飞招手。


    车子到了北新桥往南拐,


    就进了花梗胡同。


    张成飞循着记忆,走进了胡同最底部的一个大杂院。


    这院子里都是排子房,


    入住条件比四合院还差了不少。


    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是后盖的,甚至还有没厨房,直接在屋檐底下生炉子做饭的。


    正是饭点儿,


    整个院子里烟熏火燎,让人忍不住眯起眼。


    张成飞就这么一路走进大杂院的最里头,


    这里有两间破败的屋子,


    屋檐矮小,


    他敲了敲门,


    里面传来一道粗犷的声音,“谁啊?”


    60年代营业执照,只有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才能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