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第278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


    管仲不仅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


    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了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可以说,管仲是中华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是华夏第一相。


    他主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改革,很多经济制度直到如今还在沿用。


    比如现在的国企和央企体制,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发明的。


    同时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驱,他认为法虽然不可永远坚持。


    但是法是存亡治乱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来作为天下最高标准的。


    而且依法治国是有据可依的,管仲列举了古代的黄帝和尧帝,都是依靠法度来治国国家的。


    而周朝的礼乐制度,其实也是来源于法。


    鲍叔牙跟管仲一起做生意,鲍叔牙出的本钱多。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是披头散发,衣襟开在左边的人了。


    管仲的法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上,与其说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驱,也可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按照他们儒家的说法,管仲是一个才能超过品德的人。


    “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管仲在俭与礼这两方面的表现,让他最为诟病。


    孔子:不得不承认,尽管管仲的私德有亏,但他的才能确实没话说。


    如此种种,连他也不得不批评管仲的品德。


    在被人指责时,还一本正经地说是在为君主承担恶名。


    这种行为,在崇尚春秋大义的时代,是被人所不齿的。


    “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三十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


    “人马过即墨三十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


    “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


    不过尽管管仲私德有亏,但也有值得令他赞美和肯定的地方。


    “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公子纠的两名心腹大臣,一個自杀成仁。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


    “不久,齐襄公因与鲁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将鲁桓公灌醉并杀死。”


    “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


    每次获利后管仲却要拿大头,理由是家里穷,有老母要供养。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


    “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后来位居相位,权倾齐国,生活奢侈、纳妾甚多。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因为有了管仲,齐桓公才能够不使用武力就召集各诸侯国参加会盟,称霸诸侯。


    管仲有三处府邸,不懂得节俭,与国君享受同等礼遇,不懂得君臣有别。


    “三年后,齐国内乱。”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在治国上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创了很多治国先例,让齐桓公成为了第一个中原霸主。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另一个则是管仲,不仅没有自杀,反而去帮助逼死自己主公的敌人。


    “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后,杀死了争夺王位的公子纠。


    “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


    “六天后到齐国才得知,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


    “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


    “但鲁庄公不


    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


    “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逃回鲁国。”


    “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


    “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


    “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


    “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


    “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


    “且鲁庄公新败,听说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


    “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擒住准备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


    “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


    “斋戒三日之后,齐桓公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嬴政:管鲍之交,令朕羡慕。


    可以说管仲能成为齐桓公的座上之宾,多亏了鲍叔牙这个生死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好朋友,两人友情很深。


    他们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


    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


    管仲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


    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


    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


    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


    鲍叔牙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


    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任谁都要羡慕,令他也是如此。


    “齐桓公二年,齐桓公想加强军备,被管仲言辞拒绝了。”


    “但是桓公不听,依旧修治军备。”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齐桓公愤怒想要讨伐宋国。”


    “管仲觉得不可以,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齐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


    “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齐桓公三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


    “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


    “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齐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聊城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


    “遂国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


    “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


    “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


    “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鲁国也屈服了齐国。”


    “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山东东阿会盟。”


    “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


    “齐桓公六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


    “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


    “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


    “郑国厉公回国杀了大夫,登位称君,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


    “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山东鄄城会盟。”


    “齐桓公七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城会盟。”


    “至此,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公认的霸主。”


    刘彻:要是没有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齐桓


    公也不可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在政治方面,管仲主要的成就就是行政区域和人才选拔。


    管仲任相后,重组原有行政区域制度,将齐国划分成二十多个乡行政区域。


    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民分开定居,不得随意迁徙。


    地方各级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统一执行国君政令,强化了中央集权。


    管仲重视人才选拔,上任后逐步打破旧官制,把有真才实学的人一级一级选拔上来。


    同时规定地方乡长可以举荐有才华的人,不限制于本身是否是农民、商人和工匠。


    如此一来,就扩充了人才来源,稳固齐国统治阶级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管仲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民富国强。


    管仲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齐国经济实力。


    这种征税改革主要针对地主横征暴敛,使农民生活和生产发展得到保证,对他们大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仲还实行平衡粮价的政策,一定程度保障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并保障了私田的生产利润。


    管仲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提出了著名的盐铁专营,也就是国家垄断对盐和铁的经营。


    大力发展盐业和冶铁业,促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齐国财政收入。


    同时,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


    管仲还颁布货币统一政策,由齐国朝廷统一铸造货币。


    通过聚散货物,调节商品价格,调控市场经济。


    同时,由朝廷统一铸币,强化齐桓公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对齐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军事方面,管仲将行政区域与军事管理统一起来。


    平时是行政区域,战时便是军队,可以降低军费开支。


    另一方面,军士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已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彼此关系密不可分。


    藏兵于民,军政合一,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在外交方面,管仲主张缓和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划清疆界,归还先前侵占他国的土地。


    同时,管仲对待山戎和狄人入侵,与各诸侯国合盟,共同抵抗入侵,彰显大国责任。


    使一度衰败的齐国再次崛起,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诸侯大国。


    正因为管仲全方面的改革,使得齐桓公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为后盾,召集各诸侯国前来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二十四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


    “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


    “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


    “北方安定之后,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


    “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深以为然,于是举兵救燕。”


    “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班师回朝。”


    “齐桓公二十六年,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


    “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于是向齐桓公提议。”


    “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


    “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国才是上策。”


    “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


    “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


    “就在曹邑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


    “齐桓公和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驻守曹邑。”


    “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


    “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齐桓公二十七年,狄人攻邢国,形势十分严重。”


    “在邢国的求救下,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


    “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


    “虽说胜利了,但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


    “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


    “当时人们都赞赏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


    “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


    的悲痛。”


    李世民:管仲主张君王用心爱民的执政理念,朕深以为然。


    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联合中原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北伐山戎,西征夷狄,南拒楚国,使得中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要是没有管仲,只怕他们大唐现在会是蛮人的形象,穿着蛮人的服饰,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管仲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从中借鉴许多。


    管仲主张国家法治,全国百姓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


    他也深以为然,他认为大唐治理得好与坏,根本在于依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认为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