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艰难启程的戊戌变法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甲午战争的战败,不仅让清晚期全国上下震动,就连其他朝代的古人也是为之愕然,不敢相信。


    日本不过一个小小的岛国,各朝古人再清楚不过。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老百姓,都从来没有把日本国放在眼里。


    毕竟在各朝古人的眼里,日本是一片蛮夷之地,只不过是中华的藩属国而已。


    甚至日本经常派人到中原王朝学习先进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带回弹丸之地。


    所以,面对日本国,各朝古人心里是有一种优越感的。


    可现在看到日本把清政府按在地上摩擦,不仅割裂中原大面积的领土,还索赔了两亿两白银。


    尽管日本欺负的是清朝,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中原王朝,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得了。


    各朝古人大骂清政府懦弱无能的同时,也怒骂倭寇贼心不死,包藏祸心,胆敢一直觊觎中原大地。


    “1894年甲戊年,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被小国日本打的全军覆没。”


    “次年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


    “中国人民群情激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個转折点。”


    “如果甲午之前中国还有点尊严,想着要自强的话。”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就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主流话语从自强变成了救亡,清政府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割地显示清政府已无能力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巨额赔款和各种不平等条约显示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搜刮中国人民的帮凶,而清政府也依旧是那个腐朽的封建国家。”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打压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竟然造成收洋货的税比国货低的魔幻现象。”


    “几千年来,打压商人的封建制度构造让资本主义无法发展。”


    “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清朝,变则存、不变则亡越来越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顺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世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不能再像之前的洋务运动那样小打小闹,想要解救中华民族,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行了。


    要是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想着自强以摆脱列强的操控。


    现在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就真的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刻有着被小日本灭亡的风险。


    毕竟西方列强山高皇帝远,没有侵占中华大地的可能。


    而野心勃勃的小日本则大不相同,就在中华大地旁边,时刻都想着侵吞中原大陆的领土。


    一想到小日本狼子野心,妄想侵吞中原大地,他就莫名的有一股火气。


    想到这里,他当即就下令把长安城的日本人驱逐出去,永远不许踏足神州大地。


    之前日本使者团大规模来到大唐长安城想要学习大唐的文化,他还没当回事,怀着宽阔的心胸让日本人顺便学习。


    但现在看来,日本人心怀歹意,随时都想着反咬中原王朝。


    如此白眼狼,他自然是不允许日本人再留在大唐地界的。


    “甲午战争四年前,1890年,梁启超17岁,广东人。”


    “梁启超8岁写文章,后又以16岁的年纪考上举人。”


    “当时主考官内阁学士李端芬见梁启超年纪轻轻,才华横溢,见识过人,当即决定把堂妹许配给梁启超。”


    “少年中举的梁启超前途无量,自命不凡。”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康有为。”


    “康有为此时32岁了,屡试举人不中。”


    “两年前,刚满30岁的康有为进京参加举人考试时,刚遇光绪大婚亲政。”


    “感受到政治变化的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以布衣身份大声疾呼变法革新。”


    “结果上书没被送上,还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为由落马。”


    “康有为失意的回到广州,觉得仕途再无望,准备回家照顾老母,教书终老。”


    “但他回到广东后,发现自己已经悄然出名。”


    “1890年,17岁的举人梁启超也听说了康有为的名声,拜访了32岁的秀才康有为。”


    “那时梁启超少年英才,以自负对圣人之学领悟到一定程度,沾沾自喜。”


    “但一见到康有为,则瞬间瓦解。”


    “康有为慷慨陈词,把梁启超推崇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驳斥的一无是处。”


    “他给梁启超介绍民权、平等、议会等思想。”


    “梁启超自数当头一棒,冷水浇背,夜不能寐,自此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的命运也开始逆转。”


    “梁启超少年英才,享誉广州城,又靠着内阁大学士李端芬的关系结识了一批京城高官,这样的梁启超成为了康有为最忠实得力的宣传者。”


    “康有为开始在两广讲学收徒,开办万木草堂,酝酿维新变法理论,刻印大量变法书籍。”


    梁启超:老师对当下时局的理


    解,我自愧不如。


    每每回想当初前去拜访老师,他就被老师的思想所震撼。


    老实说,他当初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前去拜访老师的。


    毕竟他年少成名,是一个举人,而老师那时不过是秀才而已。


    要不是听说老师在京城搞出了一些动静,年少轻狂的他是不会特意去拜访一个秀才的。


    当时西方的思想冲击着中华大地,各种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是日渐高涨。


    而他一直在读圣人书,自负对圣人之学有一定的见解,便想着看看老师口中高呼的变法革新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抱着了解西方思想的心态前去拜访老师,想要看看圣人之学和西方思想有何不同。


    可当他从老师那里听到民权、平等、议会等思想时,他内心掀起惊涛骇浪,被这些西方思想所震撼。


    也正是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震撼之处,他才决定以举人的身份拜师一个秀才。


    “很多人评价康有为喜欢自吹自擂,说话夸张,心高气傲。”


    “他在保皇运动时期,也曾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篡改事实,伪造光绪密诏。”


    “他的有些思想也是从别人那里剽窃而来,且他提倡享乐,反对封建禁欲思想,后期拿着华侨捐过来的钱过相当豪华的生活。”


    “其实康有为在当时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政敌评价他傲慢专横、狂妄自负。”


    “然而另一面,康有为是个天才级的宣传家、鼓动家。”


    “他敢说敢为,充满爱国热情,按照自己的理想坚定去实践。”


    “也许很多和康友为同时想到中国需要变法的人,甚至可能比康有为更早。”


    “但是他们的宣传水平有限,不是遭遇抵抗,就是没有引起大的反应。”


    “很多人也没有康有为的狂妄,不惜断送自己的前途来排斥当时占据主流的封建学说。”


    “很多人也没有坚定实践下去的信念,只写写书,并没有如康有为一般出来各方奔走,大声疾呼。”


    “康有为几番上书,力陈改革,虽被人视为张狂,但他没有屈服。”


    “他的学术造诣确实没有很高,好求博,经常一知半解就急于大发议论。”


    “这样他提出的变法主张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比如变卖边疆土地等。”


    “但是说他学术造诣不高,是跟那些顶级的知识分子相比。”


    “他积极学习宣传西方人文科学思想,涉猎甚广,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变法改革方案,能够到达打动光绪和一帮大臣的地步,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是中国这个特殊又动乱的时期,选中了这个狂妄而喜欢自吹自擂的康有为。”


    “狂生康有为的《新学》把当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宋学汉学毁为基于伪书的思想,在《孔子改制考》考虑把孔子重新塑造为勇于变法创新的人物。”


    “如果作为学术书籍,这些书贡献有限。”


    “但是如果把这些书看作是政治宣传书,则大获成功。”


    “在普遍信仰孔子的时代,他的托古改制减缓了阻力,借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萌发迅速传播。”


    “而保守派的诽谤也随之而起,妖言惑众,毁灭圣教,几次焚毁康有为的书籍。”


    “但是变法改良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康有为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康有为的书籍屡次遭到焚毁,却又屡屡复印流传。”


    “刚萌芽的改革派借着同样刚萌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正奋力想要突破保守派的言论封锁。”


    “正当此时,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


    张居正:康有为虽说人品方面有些瑕疵,但和他为了拯救中华而鼓吹变法革新相比,这些瑕疵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只要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哪怕个人方面有些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主导大明的改革是如此,如今的康有为也是如此。


    康有为的个人品性先不论,单说他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贡献,就已经足以弥补这些瑕疵。


    在当时顽固派占据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冒着断送前程的风险四方奔走变法革新,这样的勇气尤为难得,极少有人可以做到。


    也正是这份难得,才更显得康有为的爱国热情难能可贵。


    老实说,就他所看到的,康有为更像是一个热衷变法改革的热血青年。


    要顶着巨大的阻力变法革新,仅仅凭借这份热血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此才能应对那些顽固派的阻拦推行变法改革。


    想想他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干了这么长时间,有了足够的政治经验才开始推动大明的改革。


    就这样的情况,他还遇到了反对派的大力阻扰,就更不用说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康有为。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康有为要是仅仅只有这些资本,恐怕变法革新也会以失败告终。


    “1895年甲午战败,日方点名要求李鸿章谈判。”


    “李鸿章急电,日方限三日内签


    用说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了。


    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没有政治经验,帝党也同样没有实权。


    就这样没有权力的改革团队想要成功,无疑于痴人说梦。


    所以从一开始,戊戌变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别说是没有实权的光绪主导变法,哪怕是掌握实权的慈禧想要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康有为出名了,大量京城高官争相拜访这个刚获进士称号,还没有正式职务的康有为。”


    “甲午战败,民间改革呼声高涨。”


    “公车上书之后,民间议政风气不再是禁忌。”


    “一时改革呼吁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成了风尚,洋务派顽固派都聚集到了康有为改革救国的旗号之下。”


    “突然步入舆论中心的康有为摩拳擦掌,开始了其准备已久的宏大的改革计划。”


    “康有为开始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连接改革人士,培养扩大自己的改革势力,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启蒙中国人。”


    “一时之间,随着康有为及其党羽的奔波倡导,全国各地学会报纸大量涌现,林林总总,蔚然大观,给当时中国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


    “还是举人的梁启超用其卓越的文笔和思想,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保守。”


    “数月之间,只有24岁的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销售万余份。”


    “戊戌变法后来失败,然而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当改革派突飞猛进之时,保守派也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反扑了。”


    “甲午战败的阴霾一过,大清国的新政风貌消失。”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国家需要改革,但几乎所有人也不希望改革动了自己的利益。”


    “随着新思想对传统旧思想攻击的加剧,保守派越来越无法容忍,对康有为的诽谤如潮水般涌入。”


    “保守派解散分化学会,另立报纸,攻击改良派。”


    “改良派没有政治经验,帝党没有实权,后党洋务派的老狐狸动动手指就可以把他们按趴下。”


    “似乎变法救国之说,只是昙花一现,又要回归以前了。”


    “正当这时,又一场亡国危机彻底刺醒了睡梦中的清政府。”


    梁启超: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