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赫兹和爱因斯坦(下)

作品:《非洲建国记

    第416章 赫兹和爱因斯坦(下)


    “好了,你来见赫兹博士,肯定是有问题要请教吧。


    若你不嫌弃我碍事的话,我也行听听你的问题。”


    爱因斯坦忙摆手,“勋爵阁下,您不要这么说,赫兹博士学识渊博,我到这里来确实是要请教一些问题。”


    赫兹点头,“先请坐吧,年轻人,你的问题最好不要太难,因为我的脑袋思考不了太艰深的问题。


    不过亨利勋爵的物理学造诣很高,说不定他能给你解答。”


    听到自己仰慕的赫兹博士这么推崇眼前的华人勋爵,爱因斯坦对于华人勋爵的物理学造诣感到好奇。


    他的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好的,这次来是想请问您,关于‘以太’是否存在的问题。”


    ……


    “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


    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其后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


    他们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


    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正是这一理论,顽强地支撑着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绝对性(包括同时性概念,绝对时空概念等)。


    “对不起赫兹博士,我不认同你的观点。”


    是以爱因斯坦才想在偶像面前请教一下关于“以太”的问题。


    直到19世纪末,物理学家门一直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


    ……


    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


    (注:此实验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本意是证明以太的存在的,但是实验结果却相反的,让很多物理学家十分沮丧。)


    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发现,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


    赫兹是个保守派学者,他对于“以太”理论是十分热衷的,他在证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时候,就率先假定了“以太”的存在。


    石锦堂笑了笑,“赫兹博士我们只是在单纯的讨论问题,1879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注1)已经足够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


    若去掉以太,计算起来会简单许多。


    “哦,亨利勋爵,你?“


    这个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


    “在我看来‘以太’是存在的……”


    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


    是以当他用麦克斯韦理论描述电磁波现象时,发现将“以太”引入,计算非常繁琐复杂。


    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


    石侯爷的话直接让赫兹和爱因斯坦都愣住了。


    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光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


    “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


    但他仍旧没有抛弃“以太”,因为“以太”理论太重要了。


    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恒量。


    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


    “例如,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


    伱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远离。


    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速度大于c(假定光速恒定)的光,即前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


    而驶离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小于c,即后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


    但按照麦克斯韦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


    <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