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皇宫共议

作品:《大唐第一亲王!

    在场的众人,自然清楚这个问题。


    不过,长孙无忌却在心中,暗自想把刚才的自己捶几顿。


    想接受军队,最起码看到赵叔在那儿,就不要把脸凑过去了吧?


    现在可好?丢脸丢到家了!


    恐怕等到这段时间风头过了之后,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自己得成为许多朝臣,茶余饭后的笑料。


    皇帝看长孙无忌的面容上,略带不快,稍加思索,便知道他在担心些什么。


    不过,却没有站出来阻止,再怎么,这次也要给丞相一个教训。


    否则,该怎么说呢?他内心是好的,至少,朕在,他不会有什么出格的心思。


    最终还是长孙无忌找了一个话头,毕竟今天大家待在这儿,是为了处理自己的事。


    还是不要让所有人,都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尽管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大概率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还是,多少有些担心。


    “陛下,殿下,何不将今年该要做的事情,再捋一遍呢?


    毕竟,再过不久也得放年假了,到时候,再去处理那些事的话,多少有些繁杂以及慌乱。


    “嗯,的确是这样,不过今年说实话,都到现在了,该处理事情的,也已经处理事情去了。


    应该没有,别的什么事儿吧?”


    李世民先是赞同丞相的看法,随即,提出自己的疑问。


    可长孙无忌却神情紧绷,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最终还是默认为,没什么事。


    毕竟,皇帝说的话永远都是对的。??(??w???)


    可坐在一旁的李未央,总是觉得这两人,是否生活的太过安逸?


    什么叫,没什么事儿了,特别是长孙无忌这个老家伙,看他神情紧绷。


    肯定有要说的事儿,却在那儿闭上了嘴,恐怕是担心他的仕途吧!


    见丞相这模样,便知道他心中有事,皇帝轻笑一声。


    随之将目光,投向了自家外甥。


    李未央见状,无奈的扯开了今天所要谈的话题。


    因为这两个家伙,都还没什么具体的指示,所以只能乱扯了呗!


    “诸位,我们在这儿议论,无非就是议政与议民生。


    朝政之事,我懂的不多,况且此之前,在诸位的参与下,已经尽量的将它处理。


    那倒不如,议论一下民生?


    什么是民生?在本王看来,就是百姓吃、穿、住、行,这几个方面都是民生。


    诸位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一听,不自觉的挺直了脊梁,做出一副快夸夸我的模样,并且说道。


    “殿下说的对,不过我认为,大唐虽然才平静了几年,可百姓们所产出的粮食,已然够吃。


    要是按以往王朝的标准来说,现在大唐,已然是盛世!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也是不自觉的露出一抹笑意。


    倘若没有朕的许可,怎么可能,百姓产的粮食够吃!


    恐怕,早被官员或者世家给榨取干净,又有什么好说的呢?⊙_⊙。


    可李未央,却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长孙无忌这老货,居然说粮食够吃,并且,皇帝似乎也非常的赞许。


    这两家伙,是多久没去过民间了?


    要知道现在可是封建王朝,结果告诉我,粮食够吃、可堪盛世盛世。


    哪怕是这个王朝,几百年的时光里面,盛世,都只有两个。


    更何况,现在还相当于是贞观初年,即使是整个贞观年间。


    也是到了后期,才可以叫做盛世。


    前期的话,就别说了,不停的战争以及各种麻烦,百姓能够生存下来,就很了不起了。


    这两人不由自得的表情,使得某位殿下,不得不站出来,将他们给唤醒。


    “陛下,丞相,容本王说一句公道话。


    你们是不是想的太好了,还是许久没去民间留意一下物价?


    虽说陛下十分的圣明,加上所有的官员也挺配合政策的实施。


    可,制定出来并不代表,就可以放心的享受最终的结果。


    现在的大唐,远远称不上盛世,还有刚才丞相所说的,粮食已经够吃了。


    这个观点,本王万万不可认同!


    请陛下明鉴!”


    什么,未央殿下居然质疑本丞相的决定!


    长孙无忌在心中暗骂一句,不过表面上,却没有什么太大的表情波动。


    反而是看似,虚心纳谏的询问道。


    “殿下,何出此言?


    我们得到的消息,本来就应该是盛世,昨天你没来上朝,对吧?


    那您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


    大司农王浩昨日所汇报上来的结果,就是此样。


    莫非,您质疑他们汇报上来的结果?


    呵、呵、呵!


    某位殿下直接在心底暗笑起来,因为在他的观念里。


    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都会出现纰漏,更何况是一国民生。


    居然仅仅只听一位大司农的言语,就草率的下结论。


    实在是多少有些不值当,看着他们疑惑的目光。


    其实李未央心中的情绪,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悲哀。


    可能因为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将人的思维所宽恕,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


    至少在短时间内,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陛下,并不是我怀疑大司农,而是我们本就应该设立,两套监察体系。


    以防受到别人的蒙蔽,从而做出许多不好的事。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而是对大唐有限资源的无限浪费。


    就拿这件事来说,你们只听大司农一人之言,却没有实地下去考察过。


    也没有再派第二套的人手,下去仔细甄别一下,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两人听出了李未央的言外之意,皇帝皱着眉头,询问自己的外甥。


    “莫非,这件事有隐情?


    可他是父皇还在做郡守的时候,就跟随着我们李家一同出征的,应该不至于欺骗吧!


    长孙无忌也是不相信,说实话,他与王浩的关系十分好。


    就连昨天,两人都还一起喝过小酒,并且根据自己对他的了解来说,也不至于触犯法律。


    两人不相信的情绪,简直把某位殿下抵得,没法继续聊下去。


    皇帝跟着丞相,都不相信自己,自己还能怎么解释?


    再怎么解释,留给人家的,无非就是小心眼,故意想整大司农的印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