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育种局

作品:《大明:坦克堵门你跟我说大明万岁

    宋应星闻言当即起身拱手。


    “回陛下,红薯推广相当顺利,我大明两京十三省,除了两广及云、贵、川五省外,均已开始陆续种植上了。”


    朱由校:“不错,再加紧力度,争取早日全国全面铺开。”


    宋应星:“臣遵旨!只不过.......”


    朱由校:“可是遇到了何难事?但说无妨。”


    宋应星顿了顿道:“难事倒也算不上。”


    “只是通过臣的亲身体验,以及收集了乡民们的情况后发现,长期以红薯为主食,虽能管饱,但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腹胀难受。”


    “哦?竟有此事!”众人闻言不由惊讶。


    朱由校闻言不禁点头,他当然也知道红薯作为主食不是最佳选择。


    “爱卿所说,朕已知晓。”


    “但如今数省旱灾连连,正是粮荒时候,唯有红薯产量巨大可最快缓解百姓粮荒,以红薯为主食也是不得已之法。”


    宋应星道:“臣的意思,还是要继续推广红薯,不过同时也要继续扩大小麦和稻米的种植。”


    “尤其是稻米的种植,南方常年雨水充沛,稳定丰收。”


    “宋人有言:苏湖熟天下足!”


    “只有将小麦和稻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我大明百姓才能粮食无忧。”


    朱由校闻言不由眼睛一亮。


    提升产量!


    按照现在大明的人口,扩大种植面积倒是可以解决吃饱问题。


    但是随着大明国内承平日久,人口肯定会成倍增长,到时候可就未必够吃了。


    后世要不是出了个袁爷爷,估计长时间内还有许多人饿着肚子。


    要彻底解决百姓们的吃饭问题,还是得靠水稻杂交技术提升产量来解决。


    宋应星是个大牛人,提点一下,应该也能研究出杂交水稻来。


    虽然达不到亩产千斤的程度,但是把大明如今水稻平均亩产三百斤左右的产量,翻个倍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况且他现在负责的红薯研究推广已经到后期,后续交给手下人去办就行。


    更何况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不知道哪一年才能有突破,此事宜早不宜迟。


    于是朱由校便开口道:“宋爱卿所言极是,加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很有必要。”


    “如今辽东和努尔干西部已重回我大明怀抱,正是大开发的时候。那里有广阔的平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工部可以着重安排。”


    宋应星:“陛下圣明,臣亦有此意。”


    朱由校:“除了扩大种植面积之外,宋爱卿可有提高水稻亩产之法?”


    宋应星闻言沉思片刻,有些不太确定的答道。


    “回陛下,臣近来正在研究水稻育种方面的问题,倒是发现一些眉目。”


    “诸如从一块地中,选取最饱满的稻穗,单独播种,往往能收获更高的产量。”


    “只是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尚未明确,还需要时间验证。”


    朱由校点了点头:“那就抓紧速度,我大明幅员辽阔,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暖和,将育种的事情放在那边做应该更加适合。”


    “朕想了一下,从即日起,成立育种局!”


    “回去之后,你尽快把番薯推广一事交由他人代劳,给朕扛起这育种局的大任来!”


    “凡和育种相关的所有事,朕无不应允!”


    这种力度的支持,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宋应星瞬间面色涨红,拍着胸脯拜倒在地。


    “吾皇圣明,臣必万死不辞!”


    “有生之年,定会为大明培育出更高产的稻种来!”


    “如违此誓,人神共弃!”


    “哈哈哈哈,宋爱卿快快请起,你有这个决心,朕就已经很满意了!”


    朱由校笑着,向宋应星伸手虚扶。


    “朕还有句话说在前面,只要你能让大明的水稻达到亩产八百斤的水平,你便是我大明的长生公!”


    长生公这三个字一说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这可是公爵!


    大明律有言: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简单来说,就是大明的文官一律不得封侯封公!


    谁敢上奏请封,连


    受封之人,带请封之人,皆斩!


    只有于国建有大功者,死后才能封候谥公!


    活人,不行!


    朱由校的这个允诺,可以说是直接把大明律都给无视了.......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