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我要下车,这不是去学校的路

作品:《重生:我的80年代

    “老贼,这路不对吧?害,问你也是白问。”


    庆有同志开始怀疑人生。


    这车啷个往乡下跑呢?


    来之前他跟这边通过电话,远房表弟告诉他,北大如何如何气派,里面有勺园、镜春园和淑春园等,共计九大园林!


    明清时被皇家作为后花园。


    50年代燕大和北大合并,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古今相映。


    嚯!


    徐庆有当时一听,颠了,这是什么神仙地界!


    美滋滋啊。


    潜意识里就觉得,北大必定亭台楼阁,鸟语花香,紧挨着皇城。


    出火车站时,他确实瞥见几抹飞檐翘角,疑似皇城,可这车不搁那边走。


    柴油机突突突地,越突越远。


    都突出十几里了!


    窗外景象愈发不对劲。


    他生怕再跑下去,会跑回他们那旮旯一样的地方。


    不知为何,李建昆忽觉得特爽,想想后,明白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


    瞧瞧这车里,何止一个徐庆有,多半人脸贴窗户,恨不能相信自己的狗眼。


    说好的大首都呢?


    说好的大气派呢?


    说好的Bj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呢?


    为什么是一地泥巴!


    特么的路上还有牛!


    “呵呵~”


    年轻的朋友们哪,更刺激的还在后头。


    “学弟学妹,大家看,喏,那边就是京张线……”


    随车有位学长,人挺随和,浑没有不好相处的感觉。


    从1970到1977,7年间,全国各级高等院校,拢共招收了94万名工农兵学员。


    平心而论,这些人都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


    早前在火车上,有新生讥讽他们没文化,那只能说明他自己特没见识,不曾想想自个有多少文化。


    身处时代的洪流中,谁又能独善其身?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在大学中学什么呢?


    学工,学农,还学军!


    讲道理,那可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这些人毕业后,多半回到工矿企业、农村,担任了干部,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


    为祖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一句,由于时代因素和惯性影响,年轻的他们中,部分人的某部分思想,确实还停留在过去。


    嗯,相对尖锐。


    ‘京张线啊!’


    李建昆向窗外投去视线。


    行注目礼。


    它不仅是老Bj的印记,更是国人骄傲。


    1909年,由詹老主持建成,是我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自行设计并投入营运的铁路。


    工程异常艰巨。


    不提其他,单是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的四条隧道,在那个只靠双手的年代,其难度就可想而知。


    当时有消息传出:


    “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


    歪果仁讽刺说,能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未出世。


    结果呢?


    这无疑是一段顶好的打脸剧情,有没有?


    后世在2016年,因发展需要,京张线虽大部分被拆除,但包括“清华园站”在内的多个站点,仍然保留,成为我国铁路史上的不朽丰碑。


    “前面是成府路,咱们学校在成府路和京张线平交的第五个道口,嗯,再往前一轱辘。”


    学长是个东北人,再怎么注意,还是免不了少许大碴子味。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话虽从56年就开始大力推广,但这年头能说麻溜的,还真不多。


    耳边尽是各种方普。


    大名鼎鼎的五道口,到了。


    徐庆有们也彻底傻眼。


    这他娘的就是个农村啊!


    放眼望去,还能看到水田和菜地,你敢信?!


    这帮娃不知道,海淀素有京城粮仓之美名。


    京西稻、玉泉鸭、四季青黄瓜、大久保桃子和北安河甜杏等农副产品,享誉京城。


    “卧槽,老贼你看!全是泥巴路,铁路就横在中间,咋的,还真有火车搁这跑啊?”


    答对,没奖。


    李建昆也没心情笑他,日后的宇宙中心啊,这会确实挺磕碜。


    说它农村吧,有点拉踩之嫌,会侵犯到后世某些人的信仰。


    是的,五道口后来在许多人心中,俨然成为一种信仰。


    形象点的说法,涉及到一个颇有年代感的词汇——


    城乡结合部。


    车厢里,充满沮丧的味道。


    但更让他们沮丧的,还在后面。


    永远不要相信影视作品里所呈现的,这个年代的北大样貌。


    真实情况是:


    作为主校门的西门,远没有那么红艳,岁月斑驳,尽刻其上。


    燕园内,战争和洪流带来的创伤,触目可见。


    湖光塔影多了抹寂寥,古木参天少了份绿意,眼前的底色主要是灰黄——


    附上一层灰蒙的各式建筑。


    大片光秃秃的黄土地。


    当然,相较于更多地方,它还是美的,毕竟底蕴在。


    柯罗莎公交车,停在学四食堂门口。


    这座食堂还未投入运营,火急火燎刚落成,以满足今年大批新生入学的需求。


    多年后,学四这个颇具情怀,但不够雅致的名字,会被“燕南美食”所取缔。


    里面有道菜,酒香坛肉,堪称一绝。


    北大食堂也会逐渐发展至11个。


    食堂门头上,拉起一条红色横幅,上书三个大字:迊新站。


    大伙拎着大包小包下车。


    这年头行李箱远未普及。


    被子扛肩头,其他琐碎用网兜装,兜内必有三件套:


    红双喜的瓷脸盆。


    淡黄色印牡丹花的国民床单。


    磕磕碰碰露黑底的搪瓷缸。


    甫一下车,大伙就被“迊”字,给整懵了。


    “迎吧?”


    “对对对,迎新站嘛,迎接咱们新生的。”


    徐庆有问:“老贼,你认识这字不?”


    李建昆随口道:“za。”


    “没错,这位学弟说对了,读za。”


    带队学长看向李建昆,露出赞许目光,在这片学识之地,有文化的人永远最受尊敬。


    “去年12月,新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迎的简化字”。


    学长解释道。


    去年12月至今,也就隔一个春节,将一个惯用的常见汉字,及时更新过来。


    由此可见,北大学究之严谨与认真。


    不过后来,迊字还是停用了。


    “大家进吧,各自找组织!”


    学长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