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史诗级神兵

作品:《春秋霸主,你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春秋霸主,你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全本免费阅读


    139


    赵括哈哈一笑,对赵偃一伸手,手中却多了一沓纸,说道:“帝君请看,这是什么?”


    赵偃一愣看了看纸道:“这当然是括君所做的邯郸纸,不知君为何有此一问?”


    赵括随手将纸转身赠与嬴华,回头对赵偃道:“此纸才是我赵国的兴国之道,而与**而言,乃是我华夏中原的振兴之道。二者同样珍贵,帝君以为,究竟二者孰优孰劣乎?”


    “寡人不知。”赵偃想了一下,茫然地摇了摇头。


    赵括一笑,回身问荀况:“先生,可知其中奥妙?”


    荀况抚着胡须呵呵一笑道:“纸虽能使我赵国衣食无忧,但与**而言,始为护国安邦之策,自然**要比纸重要,然而若无纸之根本,又何来**之威?故二者缺一不可,互为掣肘。只是君上……”


    荀况顿了一下,笑着对赵括问道:“君为何愿使**传与韩国,难道就不怕韩国阳奉阴违,将来用**作于我赵国吗?”


    “哈哈……”


    赵括开怀大笑。


    从荀况的眼神中不难看出,这是故意对赵括的反问,其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笑声落下,赵括慨然道:“若想使韩国彻底臣服与我赵国,只需收服民心即可,何须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呢?!”


    “君上果然高见!”荀况不由地对赵括夸赞道。


    赵偃却仍是听的一头雾水,但这对赵括来说已经不重要,只要让荀况明白,他赵括将来的志向是一统天下,这已经足够了。


    只要此战打出赵国的威风,彻底消除外患,内忧自然消失于无形。


    赵括的这招杀鸡儆猴,可谓用的恰逢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大成。


    待将韩赵两国所研制的神兵利器收于囊中,放眼天下莫敢不从?


    嬴华将纸紧紧捏在手中,听到三人谈论的天下大势,深深地望着赵括的背影,心中十分震动。


    他便览群书,无所不通,不似青年人的骄狂,却有着难以捉摸的老练沉稳。


    身为联军的三军统帅,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实在是令天下都为其拜服。


    嬴华以自身强大的天赋和一生所学,都尤为不及其一二,放眼华夏千古,又有哪位统帅有如此超凡卓越的魄力呢?


    姜尚?孙武?


    到了赵括的面前,似乎都变得黯然失色起来。


    直到此刻,嬴华才意识到,是自己大大低估了眼前的安国君,甚至为此之前的种种言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羞愧。


    可能这便是自惭形秽的真正含义吧。


    嬴华不由地摸向自己的小腹,那里正孕育着赵括的生命种子。


    不知等到他降临世间之时,又会创造出怎样的波澜壮阔呢?


    服侍在两旁的李牧赵高李斯范增等人,对赵括更是敬佩地无以复加。


    只见赵括一挥手,抬脚率先向帐外走去:“走,请帝君与先生随我一同去游览一番!”


    荀况与赵偃一同击节道:“善!”


    随即大帐内人群随着赵括的步伐,朝山谷中泾渭分明的两方阵营走去。


    赵括抬头望去,山谷中已经架起了高高的熔炉,冒起了滚滚浓烟。


    无数铁矿煤炭被众多徒工集结于一处,虞卿早已在此设下重兵把守,严密把控着各方用度。


    看见赵括来到,虞卿便拿着一张图纸匆匆来到。


    “臣已依照君之嘱咐,让大将作画下图纸,请君上审阅。”


    “嗯。”赵括接过图纸,低头看去。


    只见图纸上用狼毫笔画着一个其丑无比的笨重家伙。


    但这在众多顶尖将做眼里,已经算是巧夺天工的神作了。


    虞卿见赵括看的仔细,便不由地挺起了腰杆,准备接受赵括对他工作上的肯定。


    看了一会,赵括这才把图纸传给荀况,抬头对虞卿点头道:“虽然已经有了大致雏形,不过还有很多细节仍需精进。”


    虞卿回头看看,就连一向高深莫测的荀况都没有挑出什么毛病。


    没想到赵括却说还需要精进?


    这让虞卿心里有些不服。


    难道这张集所有大将作共同研究的图纸,还不及赵括的一个信手拈来的想法吗?


    安国君未免有些过于自信了。


    “何处细节需要精进,括君请明示。”


    荀况看完刚把图纸交到赵偃手上,还没来得及多看一眼,赵括一伸手,赵偃便赶紧将图纸放在赵括手中。


    赵括抬头张望了一眼,赵高连忙趋步上前,趴在了赵括的面前,供赵括以背为案。


    图纸被平铺在赵高背上,接着赵括一伸手,虞卿赶紧递上笔,赵括拿着笔一愣。


    虞卿恍然哦了一声,赶紧从怀中掏出一个铜制墨盒,赵括伸笔在上面蘸了蘸,这才开始落笔。


    在原先的轮廓上,赵括又整整加大了一圈,又巧妙地画出椭圆的炮膛和上面一圈圈竹节似的波纹,最后还


    有一根细细的引线。


    转眼间,一个红衣大炮跃然纸上,赵括抬笔审视一番,又在旁边画上了几个犹如竹笋形状的弹头。


    众人连忙伸长脖子看去,皆是一头雾水,根本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拿去……”


    赵括轻轻吐出一口气。


    虞卿赶紧拿起图纸又仔细看了一眼。


    “请问君上,这……”


    赵括道:“**威力奇大,所以炮膛必须足够结实,其中填充**的重量一定要计算得当,否则很容易炸膛。”


    说着一顿又道:“至于弹头,可采用黄铜制作成一个弹壳,再将**填充进去,用实心弹头做成尖锥紧密嵌入弹壳上,如此便可更深入目标物,扩大**威力,至于弹壳末端的厚度,则需要多次试验之后,才可确定,所以要靠大将作们群策群力,我知之甚少,就不做参考了。”


    虞卿整个人看着图纸,听到赵括的一一讲解,整个人都已经麻了。


    就这些都足以耗费无数将作穷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技术性难题,却被赵括几句话说的明明白白。


    即使这样,赵括仍说自己知之甚少。


    这还哪有天理可言,若果他所知道的能算太少的话,天下的将作们岂不算是无知?


    “呃,安国君您太谦虚了,臣这就把图纸拿给将作们看看。”


    虞卿一阵汗颜,拜别赵括和赵偃,跌跌撞撞地前去找大将作们开会去了。


    众人看不出什么门道,自然也没有虞卿那般震惊,赵括则淡淡一笑,挥手道:“走吧,咱们再到韩王那里看看他们准备的如何了。”


    一群人簇拥着赵括和赵偃,乌泱泱地朝韩国的将做司走去。


    此时韩国的将作们在一座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