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三元新品上市

作品:《农业狂魔

    虽然廖鹏飞的餐厅,需要装修完才能营业。


    但三大建筑公司的团队,可不会等着这位姓廖的竞争对手。


    农历十一月廿二。


    阳历99年1月9日。


    市三建总经理通过关系,将泰市菜篮子计划,搬上了泰市早间新闻。


    首先是囤积了三天的韭菜,参考冬季市场价,1元一斤。


    三元农业为了回馈本地父老乡亲,如果你买100斤,当场赠送一辆小推车。


    啥?买不起?


    啥?即便买了,也吃不完?


    没关系,你可以拉着邻居街坊,拼单!


    今天小推车归你,明天小推车归他,后天小推车归另一个人,这样一来,大伙都有了小推车。


    泰市新闻简单给韭菜来了个特写之后,接下来十几分钟,重点照顾小推车。


    富有质感的金属骨架,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


    仿佛这车比虎头奔还上档,让人忍不住想起列车钢轨。


    然后一老头,一老太,轮番上演舞台剧。


    或买菜,或拉货,或接送孩子上下学……


    最后镜头给出市三建跑出来的卖场。


    包括平东县以及下属乡镇,平阳县以及下属乡镇。


    泰市更是把卖场设置在了汽车站、火车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少年文化宫。


    此外,豆苗、干苗条、地瓜干等等,皆享受该活动。


    市一建眼看市三建动手,连忙把广告投放到了泰市所有频道。


    这个播放:“三元火锅,他好,我也好。”


    那個播放:“三元火锅,温暖开胃,家中常备。”


    市二建的动作有点慢,因为这年头很少有人能接受价格昂贵的半成品菜。


    为此,市二建的团队,请来一批官企食堂下岗失业的厨师,只要顾客采购一定额度的半成品蔬菜,厨师就会免费上门服务一次,手把手教顾客做菜。


    有农妇提供的烹饪技巧,加上专门只做的调料、佐料。


    上门服务对拥有一定基础的厨师们来说,即便顾客家的锅碗瓢盆不顺手,照样可以做出精美菜肴。


    以至于饭店、餐馆,开始考虑跟市二建的团队进行合作。


    因为这样能节省一大笔人工费用。


    但三元公司新项目中,最火的却不是上面三个。


    而是瓜果拼盘。


    三大建筑公司的副总们,为了上进,联合在一起,先找到泰市民俗协会,让对方调整习俗。


    比如祭祖的时候,益用亮黑色果盘。


    比如婚庆的时候,益用黄金色果盘。


    比如逢年过节,益用白银色果盘。


    然后副总们又攻略了婚庆用品店、棺材店、扎纸店等等。


    并带着三十个西装革履的下属,跑到几个热闹的婚庆现场,或肃穆的白事现场。


    上礼,送果盘。


    ……


    “咱麾下,也算人才济济了。”


    余阳了解完泰市正在上演的一切,感慨万千。


    随后拿起平东湖承包保证书。


    该保证书不是东山水利,或者东山农业编写。


    也不是东方水利和农业,而是东方环境机构。


    事情有点奇怪,但盖章都是真的。


    并且,这项保证书,不是单独拿给自家签字。


    而是平东湖对外开放,在实现商业化过程中,必须公开透明,进行招拍挂。


    所有参与招拍挂的企业,必须签署这份保证书。


    签署之后,若有违规,轻则罚款千万,重则牢底坐穿。


    招拍挂由泰市举办,东方环境机构监管。


    公示期一个月,要求至少有3家符合农林牧渔类型的公司参与,保证金200万,起拍价1000万/年,首次签3年合同,后续承包费用每年涨幅不超过10%,自动续签5年,或承包方主动放弃。


    “也就是说,如果有内部操作,自家必须准备3200万。”


    “如果没有内部操作……”


    “那就要砸钱了。”


    “但不管怎么说,老董给自家争取到了机会。”


    到时候,拿下平东湖,等于占领平东县50%以上的土地。


    然后攻占县大院,三级村镇中心就出来了。


    不过,当前最重要的是搞钱。


    或者说,把摊子铺开。


    余阳看看日期,找来农用四轮,开着来到徐家村北侧塑料大棚区。


    一个月前种植的大豆,今天已经成熟。


    唤出半透明页面,选择收割,视野中并未浮现出种田系统必备的一键收获。


    而需要安排负责种植大豆的农夫入场,先把一棵棵大豆割断,然后集中到磨坊周围晾晒。


    等到杆叶全部焦黄,也没像印象中那般,用木棍敲打整棵的大豆,让豆粒蹦出来。


    而是拿起其中一棵,徒手慢慢撸。


    余阳看不下去了,招呼农夫,“大哥,咱这得整到猴年马月?”


    “你不是留种吗?我用棍子敲,或者用设备轧出豆粒,这批大豆可就毁了。”


    “还有这说法?”


    “育种技术复杂着呢。”


    “这批大豆,适合做什么?”


    “参考县里提供的书籍,这批大豆属于高蛋白,适合简单榨油,然后把豆粕拿去当饲料。”


    “亩产量多少?”


    “300斤左右。”


    “算是高产了。”


    年代不同,产量不同。


    在这个化肥农药刚刚兴起的年代,大豆产量远远比不上未来。


    “每亩地需要多少大豆种子?”


    “5~8斤。”


    “塑料大棚单座2.25亩,每亩300斤,这么说,此次可以收获670斤大豆种。”


    “差不多。”


    “如果咱们在外界农田里种植这批大豆种子,最多铺设111亩,太少了,完全体现不出咱们的种子优势。”


    余阳说完,掐指算了算时间。


    一个月之后平东湖招拍挂,大豆在阳光充裕的前提下,一个月一成熟。


    时间刚刚好,但种子的好与不好,要看试种产量。


    即便不堪产量,也要看种下去10斤,有多少成苗。


    如此,时间肯定来不及,除非安排足够的农夫,给村镇中心的农田加速。


    但二级村镇中心的农田,只是让大豆长得更好,不是真正育种。


    想要培育大豆种子,还需三级村镇中心的实验田。


    而升级三级村镇中心,必须占领平东县一半以上的土地,也就是拿下平东湖。


    “拿下平东湖,需要资金。”


    “资金哪里来?”


    “还是继续卖菜吧。”


    余阳唤出半透明页面,瞧了瞧人口。


    又是三天过去,壮汉再次增加二十多人。


    “爆兵计划,有必要提提速。”


    “不然老董那么努力,咱却毫无建树,有拖后腿嫌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