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 17 章

作品:《俯首扬眉(科举)

    《俯首扬眉(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丁字班的月考前,周瑾见到了月余未见面的梁夫子。


    花甲之年的梁夫子精神矍铄,站在书院的松树下笑看着他。


    周瑾上前见礼:“夫子近来康健。”


    梁应道笑道:“一向都好,着急了吧?我过年回了趟老家走得急了没有跟你道别。”


    周瑾点头:“是有点想您了,想您怎么还没来给我授课呢。”


    他略带点稚气,表现的像个正常八岁学童。


    “哈哈,好小子,嘴巴可真会哄人,听说丁字班明日月考,有信心一次过吗?”


    周瑾笑道:“有。”


    梁应道:“好,那就等你升到丙字班,我就正式给你授课。”


    周瑾恭敬的谢道:“感谢先生。”


    周瑾也是最近从林安口中得知,原来梁应道曾经是名震朝野的大儒,两任太子师,只是前些年辞官归隐后,隐居在了白鹭书院。


    如今月考过了,他也顺利的进入了丙字班上课,周围的同学普遍年龄在十岁左右,但差距都不大,他们三个升入丙字班并不显眼。


    只是当梁夫子拿着书本远远的走来时,周围学生交头接耳。


    “这不是甲字班的梁夫子吗?他怎么来教我们丙字班了?”


    “是啊,我听说他连乙字班都不教呢。”


    议论纷纷,但等梁夫子踏进课堂那一瞬,大家都安静了。


    周瑾往韩灵那瞟了一眼,见那小子一点也不惊讶,看来他早知道了。


    梁夫子站定,对着座位上的小萝卜们笑了笑。


    “大家不用太紧张,老夫我年岁大了,教你们这些小点的孩子会费劲点,还请各位小友课堂上都保持安静,有问题举手回答。”


    众人均乖乖答应。


    “那我今日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位小伙子,他四岁启蒙,六岁能识得三千字,八岁能诵诗经,十岁能做诗。这位小伙子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天才呢?”


    众学生均点头,周瑾也点头。


    “那你们猜猜他最后如何呢?”


    有人猜他成了大文豪,有人猜他成了大官,也有人猜他成了夫子。


    梁夫子都摇头否认。


    周瑾猜测夫子要说的肯定不是这些。


    “都不是,你们继续听我说下去。”


    “16岁那年他中了秀才。”


    梁夫子笑着停下来。


    底下学生都兴奋猜测。


    天宝兴奋举手:“那他肯定后来中了状元,做了大官。”


    周瑾捂脸,这家伙就是这么简单。


    梁夫子笑着说道:“并没有,他后来这辈子都止步于秀才。”


    座下一片惊诧。


    周瑾怀疑夫子讲的是伤仲永这个故事。


    却不想夫子接着说:“一个人的成就跟他个人的天赋固然有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心性。这个小伙子能十六岁中秀才说明他天赋不错,那他后面为何就止步秀才呢?大家可以放开讨论下。”


    周瑾很惊讶梁应道的教学方式,但仔细回想儒学经典,便能总结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大儒教书育人教的不是固定的知识而一种思辨的能力。


    很多事情,对于智商在同等水平的人来说,都是一点就通,知微见著。


    周瑾一向聪慧几乎在夫子这句话结束他就意识到了,梁夫子的可贵。


    在这一刻,他突然感到自己占了莫大的便宜,如此良师万金难求。


    周瑾没有吭声,周围的同学皆议论纷纷。


    “大家有讨论出什么结果吗?可以自己站起来说说。”


    众人都有些羞涩。


    周瑾便站了起来,先作了个揖。


    “学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梁夫子笑道:“大胆说自己的想法。”


    周瑾道:“我认为那个少年肯定经受了长年累月的捧杀,赞美和夸奖令他膨胀,以至于迷失了初衷。”


    梁夫子满意点头。


    周瑾坐下,课堂上更深层次的内容还是得靠夫子讲,他虽然懂其中道理,却不是一个能将道理讲的通俗易懂的老师。


    “大家还有其他看法吗?”


    天宝看周瑾举手,他也举手。


    “我觉得他可能就是觉得秀才就很厉害了,不想再努力了,所以慢慢就懈怠了,就跟练武一样,隔几天不练生疏,隔几年不练就废了。”


    “……”


    周瑾瞥了他一眼,没想到他还挺会比喻的,就是他自己都才练了个把月,居然感悟这么深的吗?


    梁应道点头笑道:“孺子可教也。”


    得了夸奖天宝乐的不行,课堂氛围也带起来了。


    又有人举手。“他可能天赋也没多少,然后他还懒惰。”


    “也有这个可能。”


    等到大家都讨论完,梁夫子又说道:“其实这都是我们知道他的结局后才会有这样的结论,如果你们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谁都难以保证自己不会跟他一样变得平庸。”


    话落,众人都安静听着。


    “人心复杂,保持初心便是难上加难,那我们要如何保住自己的天赋和初心呢?”


    梁应道收了笑:“在天赋露的太快时候,掐掐尖,别让世人的恭维与喝彩迷了自己的眼睛。”


    “当然,这条路上仅凭你们自己确实太难了,而夫子和长辈便有责任帮助你们。”


    众人皆忍不住鼓掌。


    梁应道笑着打断。


    “那么我接下来的第一讲就是责任两字,大家回家好好领悟。”


    天宝他们都很迷茫,不懂这节课跟责任有什么关系。


    但周瑾多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是理解了一些。


    纵览儒家育人经典,不外乎责任二字,也融入到了每个华人的血脉之中。


    可惜,他只是浅显的懂得这个意思,并没有在典籍中真正领悟过责任二字的真谛。


    课毕,周瑾跟着梁夫子出了教室。


    梁应道看着他笑:“是有不解之处?”


    周瑾躬身行了个大礼。


    梁应道诧异,连忙扶起。


    “瑾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良师。”


    梁应道略顿,便知道周瑾这番举动的意思。


    “不必如此大礼,等为师真能栽培你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时,你再谢不迟。”


    周瑾连忙应是。


    师徒二人便沿着书院小路边走边说话。


    等到了分路口,梁应道才让他回去。


    “好好上其他课,每一门都很重要。”


    “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


    周瑾回到课堂,正值下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