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朱棣:秋哥儿,我厉害不?【求追读!求各种票!】

作品:《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总旗,水稻正是生长的时候,你怎么能把水都排出去呢?庄稼要旱死了啊!”


    “此乃家师所授。”


    “哎哟总旗,这煮熟的大豆,你怎么还往田里埋啊?你这不是糟蹋粮食吗?”


    “此乃家师所授。”


    崔兴等人:“......”


    几个月来,季秋这套水稻种植方法,一次又一次的冲刷着其他人的世界观。


    温水煮种,烈日晒田,又将大豆埋进地里...


    好好种个地,被季秋搞得比上战场还刺激!


    季秋也懒得跟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释,一句“此乃家师所授”就通通打发掉了。


    不过话说回来,季秋这套法子,确实令人非常难以理解。


    温水煮种也就罢了,季秋又趁着水稻长势正旺的时候,将田里的水全部排出,任由炎炎烈日将田地晒得干涸开裂!


    崔兴等人捶胸顿足,都觉得庄稼肯定是要旱死了。


    谁料季秋将水重新注入田里后,水稻的长势更加喜人,一看就比普通的水稻粗壮许多!


    “总...总旗...”


    “军师真乃天人也...”


    季秋翻了个白眼,没搭理一脸震惊的崔兴等人。


    季秋这招名为“晒田法”,意在通过控制土壤中的水分,促使水稻根系生长,以便于更好的汲取土地中的养分,获得更好的长势和抗灾能力。


    至于往地里埋大豆的事,则是用煮熟的大豆充当肥料,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法子,算是季秋目前最容易搞到,同时效果最好的“化肥。”


    “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就是《乃粒篇》中对于此法效果的原文评价。


    倘若遇上豆贵之时,豆制品制作过程中所剩下的残渣,同样可以用来肥田,只不过效果没有完整的大豆好罢了。


    在季秋这一连串组合拳之下,三垧地的水稻日益茁壮。


    如今年底将近,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稻杆,让人看得眉开眼笑。


    “这种地真不是人干的活啊!”


    “嗯,估计再有个三四天,就能收割了。”


    带着草帽的季秋站在田埂间,嘴里还叼着草杆,眼神欣喜。


    小半年的耕种下来,季秋被晒黑了不少,再不复几个月之前的稚气,看起来成熟了许多。


    眼看着收获在即,季秋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崔兴。”


    “在。”


    努了努嘴,季秋用草杆指向田里,随意而又有些含糊的开口道。


    “我出去转转,天黑之前回来。”


    “老规矩,甭管是谁,只要没有我的命令,靠近咱们这边一律撵走。”


    “再有几天就要收割了,你领着弟兄们多上点心。”


    “是。”


    崔兴一拱手,扛起锄头便带着人巡视去了。


    季秋则是直奔刘府,本想和刘伯温通个气,谁料却吃了个闭门羹。


    “老师不在?”


    门房有些畏惧的看着季秋,点头道。


    “是啊,老爷一早就出去了。”


    “至今未曾回来。”


    季秋摆了摆手,直接转身离开,若有所思。


    在正式开始耕作之前,季秋曾经找过刘伯温一次。


    除了被刘伯温语气幽怨的“训斥”了一顿,季秋也得知了李善长堪称老奸巨猾的险恶用心。


    李善长干的事,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就是把季秋的个人行为,和刘伯温联系到一起,同时提高朱元璋的心理预期,将“季秋能否丰收”与新朝的国势强行扯上关系。


    并且无论结果如何,李善长都能稳坐钓鱼台,成为赢家之一。


    庄稼丰收了,李善长作为这套说辞的“解释人”,肯定少不了好处。


    要是庄稼长得不咋地,甚至是颗粒无归,那也和李善长没太大关系,而是季秋和刘伯温这两个“执行者”的问题。


    朱元璋盛怒之下,李善长轻松就能达到打击刘伯温的目的,甚至是除掉刘伯温。


    说句实在话,在季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被算计的愤怒,而是充满了感慨。


    这就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顶级政治家的出招。


    可谓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季秋对于自己的这套法子有自信,肯定能丰收,心中底气十足。


    “咚咚咚咚!”


    如雨点般密集的鼓声响起,瞬间将季秋的思绪唤回现实。


    是战鼓声!


    季秋左右张望一眼,这才发觉自己无意之中,竟走到了响水河和秦淮河之间的大教场!


    许久不来军营,季秋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缅怀之感,下意识的便朝着大教场的方向走去。


    没走两步,季秋忽然在校场外的围墙,看到了一个黑黢黢的熟悉身影。


    季秋的脸上顿时露出贱兮兮的笑容,蹑手蹑脚的向着黑影走去,忽的大喊道。


    “见过吴王!”


    黑影被吓的原地蹦起三尺高,撒丫子就跑,结果没跑几步,便意识到情况不对,试探性的回头一望,顿时惊喜道!


    “秋哥儿!”


    这肤色黝黑的身影,正是朱元璋的嫡四子,未来的永乐大帝。


    朱棣!


    不过朱棣眼下还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季秋的忠实跟屁虫...


    只见季秋随意的招了招手,朱棣便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任由季秋揉着他的头发。


    “你这小子,不在府中读书,怎么跑大教场来了?”


    “身边还连个服侍的人也没有?”


    说到这,季秋一挑眉毛,弯腰靠近朱棣,打趣道。


    “你该不会是偷跑出来的吧?”


    朱棣用力点了点头,骄傲之意跃然于脸上。


    “中午的时候,父王带着一大堆人出府,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去。”


    “我便趁乱翻墙出来了。”


    “怎么样,秋哥儿,我厉害不?”


    “厉害个屁!”


    一听这话,季秋顿时给了朱棣一个暴栗,拉着他的手就要往回走。


    “跟我回家!”


    朱棣连连用力,两只小脚在地上带起大片尘土,抗拒之意非常明显。


    “秋哥儿!”


    “我都好久没去军营里转转了!”


    “成天读那个破四书五经,我都要闷死了!”


    说到这,朱棣顿时跑到季秋身边,讨好似的说道。


    “秋哥儿,要不...你带我去大教场里转转?”


    “有你在,卫兵肯定卖你面子!”


    见季秋的表情略有犹豫,朱棣赶紧趁热打铁道!


    “秋哥儿,就转一会,我就跟你回去。”


    “成不?”


    看着朱棣这可怜巴巴的模样,季秋摇了摇头,无奈的笑道。


    “行吧。”


    有了季秋这张脸,朱棣顺利通过门卫,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大教场之中。


    “走,哥也很久没来军营了。”


    “今天带你过过瘾!”


    明明没有血缘关系,朱棣和季秋却好的跟亲兄弟似的。


    足可以说明马王后对待季秋的态度。


    兄弟俩在大教场一顿耍弄,时而舞刀弄枪,时而纵马奔驰,玩的是不亦乐乎。


    而另一边,朱元璋正带领着满朝文武,静候于城门之下,准备迎接征讨方国珍归来的徐达等人!


    不多时,巍峨的军阵自地平线外缓缓浮现,旌旗招展,其声猎猎!


    为首的两骑,更是快马加鞭,近了城门直接翻身下马,朝着朱元璋单膝跪地。


    “见过吴王!”


    朱元璋顿时上前,一手一个,将二人从地上搀起,乐呵呵的说道。


    “天德,伯仁,赶紧起来!”


    “都是自家兄弟,跟咱还客气什么!”


    “哈哈,你俩可算回来了。”


    “可想死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