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岁静好,...

作品:《揽流光

    《揽流光》全本免费阅读


    崔云昭之所以狡兔三窟,为的就是防备裴翊询。


    岂料裴翊询竟被于未平所杀,汴京形势陡然逆转,崔云昭在得知消息之后,便明白京中必有一战。


    于未平想要登基为帝,肯定要经过一番筹谋,而他诛杀储君便是谋逆,即便霍檀不动,其他节度使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是最好的机会了。


    而他们一家人,也必须要隐匿在法华寺,不能被于未平寻到。


    于未平之前为了保命,一直藏在乾德殿中,对外界事宜并不清楚,待他想要再寻霍家亲眷,为时晚矣。


    阴差阳错,却幸运至极。


    在京中动荡这十数日,一家人就安安稳稳住在法华寺,没有人搜捕古刹,他们就平安等回了霍檀。


    简直是欢喜之至。


    到了此刻,才算尘埃落定。


    霍檀见过母亲弟妹,接上一家人,一路威风赫赫回到了家中。


    阔别多日,定远公府依旧是熟悉模样。


    等大家安顿下来,霍檀洗漱更衣坐到堂屋里时,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笑了。


    林绣姑关心儿子,仔细看了,见他没有受伤才松了口气。


    霍檀看了看自己的家人,沉思片刻,道:“过几日,朝廷可能会下旨。”


    崔云昭听到这里,一瞬有些恍惚。


    她当即便明白这一道圣旨是什么了。


    前世的霍檀是被百姓朝臣拥戴继位,在史书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生,霍檀杀逆贼救皇帝,依旧是忠勇有加,英勇无双。


    无论前世今生,霍檀皆无骂名。


    即便生来便是弃婴,但苍天从来眷顾。


    如今,也是如此。


    霍檀看着家人,见霍成朴和霍新枝都反应过来,不由淡淡笑了。


    “陛下要认我为义子,传位于我,让我匡扶国祚,保家卫国。”


    这话一说出口,堂屋中陡然一静,片刻后,林绣姑流着眼泪笑了。


    “好,好。”


    林绣姑很久没有这样哭过了,此刻,她几乎哭得像个泪人。


    “我儿优秀,忠勇有加,得陛下褒奖,得百姓称赞,母亲以你为荣。”


    说到这里,林绣姑依旧哽咽,可表情却是严肃几分:“家国天下,责任重大,九郎,你既接了这重担,便要一生一世为国效力,努力匡扶国祚,振兴中原。”


    林绣姑没读过书,也不认识几个字,可她却知道家国天下。


    霍檀认真看着母亲,起身来到她身前,跪下给母亲行礼。


    “儿子领命。”


    两日后,早朝。


    时隔一年,裴业再度出现在朝臣们面前,已是瘦骨嶙峋,白发苍苍。


    他已经不能走路,被御辇抬到御阶上,艰难地靠坐在了龙椅上。


    下面朝臣跪了一地,有的老臣已经泪流满面。


    “臣等,恭请陛下万安。”


    裴业坐好之后,歇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平身。”


    待朝臣起身,裴业看着熟悉的人们,眼眶也微微泛红。


    这其中,有许多人再也看不到了。


    裴业深深叹了口气,但很快,他便提起心气,一字一顿道:“这一载风云际会,朝中困难重重,多亏诸位忠臣良将,守大周百姓平安。”


    “朕,在此谢过。”


    听到这话,朝臣们便又跪了一片,许多朝臣都痛哭起来。


    裴业让人起身,等众人都平静下来,才重新开口。


    “大周国祚,至今不过八载,然因朕之过,以至朝政荒废,战乱频发,朕实在愧对天下百姓,”裴业继续道,“朕病体沉珂,已无法处置朝政,更无颜面见天下百姓。”


    裴业说到这里,朝臣们又跪倒一片。


    裴业这一次没有让他们起身,继续道:“朕膝下空虚,已无子嗣,两位皇弟皆非能臣,万不能继承大统。”


    裴业虽然重病,但言辞之间却很清醒。


    他一字一顿说着,声音低沉而缓慢,可朝臣们却都听得心中震颤,跪伏在地不敢多言。


    “霍檀。”


    裴业忽然点名。


    这两个字在殿中回荡,震荡在每个朝臣心中。


    霍檀深吸口气,他行礼之后便起身,来到御阶前再度跪下:“臣在。”


    裴业看着年轻的霍檀,唇角难得露出一抹微笑。


    “定远公征战多年,保家卫国,英勇无双,是国之栋梁,是百姓之福,今朕收其为义子,封晋王,以待继承国祚,匡扶天下。”


    话音落下,朝臣们心头剧震。


    所有人都没想到,裴业直接让贤于霍檀。


    霍檀于裴业无亲无故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即便人人都知道霍檀是如今最适合的人选,却也没想到裴业直接收霍檀为义子。


    如此一来,霍檀登基为帝,继承大统便名正言顺。


    不需要再经历一场血洗,也不需要再来一场汴京谋逆,一切都在裴业的宽广心胸之中消弭无形。


    霍檀再度行礼:“儿臣谨遵父皇谕令。”


    裴业低低笑了笑起来。


    这一刻,他是真的很高兴。


    这一年他苟延残喘,不是怕死,而是不敢死。


    现在,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他也终于到了解脱时候。


    后继有人,国朝有望,真是人生之幸。


    裴业看着霍檀,眼眸中有着父亲一般的慈爱。


    “古有尧舜择贤而君,今日亦然,朕认梵音为子,选其为储君,也不过因贤德二字。”


    “梵音,望你不辜负朕之期望,攘内安外,扫清障碍,他日海晏河清,山河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便是你对朕的承诺。”


    “你可能做到?”


    霍檀朗声道:“儿臣,定践诺。”


    裴业终于笑了,他的笑声很虚弱,却让人听了就觉得振奋。


    朝臣们终于接受了裴业的安排,行礼之后,异口同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晋王,贺喜晋王。”


    景德八年十二月初一,裴业昭告天下,认霍檀为义子,封晋王,任汴京府尹、殿前都点检、振国大将军。


    同日,封霍檀生母林绣姑为安国夫人,封霍檀之妻崔云昭为晋王妃,封其姐霍新枝为永宁郡主,其妹霍新柳为永嘉郡主,其幼弟霍成朴为辅国公。


    另追封霍檀生父霍展为靖王。


    册封圣旨在同一日昭告天下,天下皆知。


    就在百姓还来不及欣喜时,次日,第二道圣旨下达。


    裴业称自己久病沉疴,无法理政,于十二月八日退位,命晋王霍檀登基为帝。


    封帝大典于十二月十日举行。


    另改国号为楚,明年正旦伊始,便是建元元年,是霍檀登基为帝后的新时代。


    霍檀在民间威望很高,百姓皆信服于他,在经历了一年的战乱和动荡之后,等来了霍檀作为新帝,百姓皆是欢喜。


    景德八年这个年关,整个中原腹地皆是欢声笑语,百姓终于能踏实过一个好年。


    景德八年十二月初一,圣旨下达之后,霍家人便沐浴更衣,梳妆之后登上马车。


    今日又落一场雪。


    大雪纷飞,除旧迎新。


    马车在大雪中前行,车帘晃动,外面是跪地不起的百姓们。


    这一年来的杀戮和动荡,让百姓们本来对未来无望,如今终于能得喘息,自然是欣喜若狂。


    崔云昭看着车帘外的雪景,看着尚且不算熟悉的汴京街道,轻轻叹了口气。


    从此以后,身份转变,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霍檀坐在她面前,坚定地握着她的手。


    两个人的手都很温暖,即便在这天寒地冻里,也没有失去温热。


    崔云昭回过神,看向霍檀熟悉的眉眼。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雪中回眸,他似依稀还是曾经少年郎。


    成婚那一日,霍檀红衣乌发,俊朗无双。


    前世今生交错,眼前人从来都是他。


    两人从年少相伴至今,一路风雨走来,相知相伴,风雨同舟。


    一见倾心,日久情深,端是相濡以沫。


    崔云昭凝望着霍檀,忽然问他:“以后,还是你我?”


    霍檀笑了。


    他伸出手,摸了摸崔云昭发间的那支熟悉的发簪,道:“从来都只有你我。”


    崔云昭看着他熟悉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


    霍檀紧紧握着崔云昭的手,听着雪落到马车的声音,一字一顿说:“皎皎,自你我成婚,从陌生至熟悉,从熟悉到相知,多年相伴,早就不分你我。”


    “我原不懂情,可如今却什么都懂得。”


    “我霍檀喜欢你,心悦你,爱慕你,天下数万万人,唯你才是我情之所钟。”


    崔云昭眼底一片湿润。


    两人都是行多于言,很少会互诉衷肠,可爱这一字,霍檀却从来都不吝啬。


    他爱她,就会时时刻刻告诉她,倾诉自己的思念和喜欢。


    崔云昭亦然。


    爱本就应该坦诚。


    崔云昭回握住霍檀的手,在马车的细微颠簸里,坚定地告诉他:“霍檀,我亦爱慕你。”


    说到这里,她倏然笑了一下。


    那笑容很美,如若高山上盛开的雪莲,圣洁而美好。


    那是最纯粹的,带着芬芳和爱意的笑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之所钟,此生不改。”


    两个人交握在一起的手,从来就未曾松开过。


    霍檀道:“此生不改。”


    马车一路向前,经过朱雀大街,一路直奔朱雀门。


    厚重的宫墙隔绝了光阴,在幽深的门道中,天地之间只有一片昏暗。


    但很快,马车驶出城墙


    ,再度阳光普照。


    崔云昭忽然有所感悟。


    她的重生,并非机缘巧合。


    这一切都不过是苍天垂怜。


    一为天下苍生,二为人间正道,三则为山河无恙,岁年永安。


    天命在我,我定不负天。


    ————


    宫中生活,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陌生。


    入宫之后,崔云昭居坤和宫,林绣姑带着一双女儿居慈康宫,霍成朴因为年纪尚小,没有挪出宫去,暂时居住于前朝毓庆宫。


    而霍檀则住在乾德宫之后的乾元宫,前面的乾德宫依旧由裴业居住。


    住处安定下来,紧接着就是安排宫中的衣食住行。


    裴业大多数时候都在昏睡,完全无法处理朝政,一切大小事宜都交给霍檀处置。


    而崔云昭则忙宫中诸事。


    尤其一家人的吉服,安排各宫宫人,熟悉内外命妇,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登基大典。


    夫妻两个只有晚间时分能坐下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


    每到这个时候,霍檀都觉得很放松。


    崔云昭亦然。


    晚间时分的倚窗夜话,从成婚至今已成了两人的习惯,即便入了宫也不曾改变。


    登基大典前一日,夫妻两个都没有早睡。


    两人对坐品茶,一时间都安静无声。


    霍檀慢慢喝完一杯茶,忽然道:“我准备在年前行封后大典。”


    崔云昭有些愣神。


    “因何这般着急?”


    霍檀笑了笑,说:“这是父皇的意思,想要看到我们并肩而立,也是我的意思。”


    “等新年正旦时,文武百官入宫朝贺,我想让你坐在我身边,一起接受朝拜。”


    崔云昭听着他的念叨,不由笑了。


    “好,都听夫君的。”


    私下里的时候,她依旧唤他夫君。


    这也是霍檀最喜欢的称呼。


    夫妻两个说了会儿话,崔云昭就有些打瞌睡了。


    霍檀不由有些担心:“你最近都很困顿,可是身体不适?若是太累,便让阿姐来忙,你多休息。”


    崔云昭轻抿嘴唇,有些羞赧,却还是摇了摇头。


    “我心里有数。”


    霍檀自知劝不动她,只道:“皎皎,即便身份转变,尊贵无比,可我内心所想,却只愿你能健康幸福。”


    崔云昭对他点了点头,笑道:“我知晓,这些事都因我喜欢而做,忙碌起来心里才踏实。”


    晋王夫妻二人说了会儿闲话,才一起上床安置。


    等安静躺下,霍檀还想再说些什么,可偏过头来,才发现崔云昭已经入睡。


    她的睡颜安然平静,让霍檀的心也跟着踏实下来。


    很快,他也安然入睡。


    景德八年十二月初十,霍檀登基大典。


    一连落了两日的雪也停了,今日整个汴京晴空**,阳光普照。


    清晨时分,霍檀已经去太庙和奉先殿祭拜天地先祖,待吉时一到,才回宫行登基大典。


    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霍檀身穿玄色冕服,从太极宫宫门前一路前行,在满朝文武的跪拜之下,一路来到御阶之上。


    太极殿高有二十七阶台阶,在御阶之上,大殿之外,跪礼的是王公勋贵,内外命妇。


    崔云昭立于内命妇之首,因还未封为皇后,此刻她身上所穿为太子妃服制。


    待霍檀来到御阶之上,转身立在大殿之上,大殿上下皆跪拜在地。


    裴业坐在殿中的龙椅上,他身上亦穿着厚重的冕服,为了这一日,他强撑着精神,看起来比之往常要健康许多。


    霍檀先行祭拜天地,后行至裴业身前跪下。


    裴业展开自己亲笔所写的册封诏书,一字一顿读起来。


    “吾儿晋王霍檀,天资聪颖,文韬武略,是为万民之表率,其维新疆土,战功卓绝,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于十二月十日,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望统成鸿业,励志民生,振兴华夏,攘内安外……以明年更国号为楚,是为建元元年,大赦天下,典仪四海。”1


    这封册封诏书非常长,但裴业还是坚持一字一顿念完,待其宣告之后,便亲自拿过传国玉玺,郑重放到霍檀手中。


    “皇帝,家国天下,尽交你手。”


    霍檀行三叩九拜大礼,叩谢太上皇圣恩,加皇帝冕服,之后,霍檀来到殿前,接受朝臣朝贺。


    “恭迎皇帝陛下。”


    刹那间,山呼海啸,震彻宇内。


    三叩九拜之后,霍檀振臂一挥,朗声道:“天佑大楚,家国永安。”


    礼成。


    次日,霍檀于太极殿升殿早朝。


    第一封圣旨,封生母为太后,封妻崔云昭为皇后。


    同日,封长姐霍新枝为永宁公主,封幺妹霍新柳为永嘉公主,封幺弟霍成朴为诚郡王。


    次日


    ,霍檀封手下诸位将领爵位,各司其职,按照太上皇裴业垂训调整文臣武将官职,诏令建元年后便予以上任。


    至此,新朝落定。


    景德八年十二月二十,封后大典。


    这一日,崔云昭身穿大袖吉服,头戴凤冠,同霍檀一般,从太极门一路行至太极殿前。


    依旧是同样的满朝文武,同样的丹陛大乐,同样的三叩九拜,同样的规章典仪。


    霍檀深深看向崔云昭,亲读封后诏书。


    这一封诏书是他亲笔所写,不用细看,便能通读原文。


    “朕之发妻崔氏云昭,厚德承天,坤元合德,昭淑慎雍,辅幼匡正。朕起于微末,生于草芥,唯妻不弃。后逢危难,仁善众生,周济流离,挽博陵灾,兴汴京事。妻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朕荣登大宝,赖其相助,同舟共济……景德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妻崔云昭为皇后,持金册金印,正位中宫,共承宗庙,母仪天下。今威告四海,天下闻之。”2


    诏书读完,霍檀亲自把封印交到崔云昭手中,然后扶起了她。


    四目相对,两人相视一笑。


    后祭祀先祖,告祭天下,等礼成,两人回到御阶之前,一起看向满朝文武。


    两人身上皆是厚重礼服,可他们的手,还是一如往昔握在一起。


    此时,文武百官三叩九拜,恭贺皇后。


    遥遥天际,朝阳突破白云,爬至苍穹之上。


    这一刻,碧空如洗,阳光普照。


    夫妻并肩而立,霍檀紧紧握着她的手,声音低沉而醇厚。


    “恭喜,我的皇后。”


    崔云昭浅浅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