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亲军都尉府改制上

作品:《大明:诏狱等死,太子偷听我讲课

    《大明:诏狱等死,太子偷听我讲课》全本免费阅读 []


    这六个身着飞鱼服的家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其中五个是朝着长江以北的方向进发,另外一位却并没有过江,而是选择逆流而上,朝着凤阳府的方向赶去。


    而徐达也在这些人散去之后,重新换上了自己的官服,朝着中书省的方向去了。


    亲军都尉府改制,是他与皇帝陛下前几年就商量过的事情,相应的政策他们已经基本敲定。


    原本是打算等太子接手亲军都尉府之后,再趁此机会将这份计划执行下去。


    如此一来,也算是用这种方式给太子殿下再多这增加几分威望。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自从胡惟庸案件爆发之后,朱元璋却突然发现,自己手上这一支只听命于皇权的力量,现在还远没有到交给太子掌管的时候。


    这倒不是说他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有所防范,担心他在拿到这支不受外界控制力量之后,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


    相反他能生出如此想法,完全是为了保护朱标。


    胡惟庸案爆发伊始,原本朱元璋是打算走正常流程,直接把案子交给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去审理。


    甚至于当时在朝会上,朱元璋已经将拟好的圣旨给这三个衙门的堂官都发了下去。


    然而当朝会结束那一瞬间,朱元璋心里立刻就意识到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去办。


    他之前是**惟庸罪行气的有些偏激,甚至于在做事的时候,把自己最擅长的利益关系衡量都给忘了。


    而在朝堂上亲眼看着那三个人接旨时的模样,让朱元璋一下子就意识到这三个家伙都与胡惟庸有着莫大的干系。


    刑部尚书是胡惟庸一手提拔,大理寺卿是昔日李善长推举,也算是胡惟庸的师兄。


    只有都察院因为前身是御史台的缘故,所以平日里不需要对中书省负责,也因此现任的人手是朱元璋亲自任命与胡惟庸并没有太多联系。


    现如今三法司中有两个衙门都和胡惟庸关系密切,这种情况之下朱元璋明白自己想要从这里边获取自己想要的证据,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皇帝的圣旨他们不敢不遵从,但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到底会演化成什么样的模样,从底层厮杀上来的朱元璋却是再了解不过。


    朱元璋非常清楚,这帮家伙最终一定会猜测自己的意思,想方设法的把胡惟庸送上断头台。


    可是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大概率会把整件事做得极其恶心,在把胡惟庸推出去当弃子的同时,也会尽可能的把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给掩盖掉。


    甚至于胡惟庸之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原本有许多他们之前与胡惟庸沆瀣一气,做的那些根本对不上账的事情。


    这一回可以借此机会,将这笔陈年旧账全部销毁在胡惟庸被**时所涌出的汩汩鲜血之中。


    而作为一名皇帝,尤其是有着巨大权力的皇帝,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眼下。


    他这次既然已经掀起了胡惟庸案的序幕,自然也不在乎这场风波最终到底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于是这个时候既然朝廷里的力量指望不上,那朱元璋便只好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亲军都尉府。


    原本在这个**成立的最开始,朱元璋也只是指望着他们替自己办一些类似于监察百官之类的事务,很多时候朱元璋就是把他们当做御史台的补充力量。


    虽然从一开始亲军都尉府便兼有着直接拿人审问的职能,但这里面他们拿的每一个人都得是朱元璋亲自批准之后才能执行。


    作为起于微末的帝王,朱元璋心理十分清楚,这种秘密**虽然看上去极为好使,但是如果真的让他们手中权力做大的话,对于整个朝廷的正常运行势必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也正是因此,虽然亲军都尉府在外面看上去风光无比,可实际上他们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