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下回再见就是万元户了

作品:《文豪1978

    年轻人从包里掏出来的是个精巧的鼻烟壶,大小方寸之间,色彩丰富。


    仔细看,椭圆形的烟壶以珐琅料彩绘出一派秀丽景色。近处有丛树与坡石,而后又有屋舍掩映于山峦起伏之间,再远便是远山和江景。


    满满一幅画,却毫无充塞感,相反给人一种空谷有清音,林密起松风的感觉。景色层层递进,用的应该是平远法。


    左右两侧的树以点叶法为主,勾叶法为辅,以虚带实。丛树的勾勒千姿万态,郁郁葱葱,遍布山峦,立体感极强。


    在颜色运用上,汁绿、三青、墨青混用却层层分明,这一手画必然是出自于名家之手。


    林朝阳又翻转鼻烟壶,鼻烟壶足底用的是白釉,落款是蓝料楷书,写着“乾隆年制”的字样。


    鼻烟原本是烟草制品,是将烟烘烤、去茎、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


    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来由清朝的宫廷匠人逐渐将容器精美化,因其可提神醒脑,造型又小巧精致,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喜爱,流传开来,长盛不衰。


    清末鼻烟壶出现了内画壶,即在容器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制造技艺攀至巅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达成的袖珍工艺品”。


    林朝阳手中拿着的是御制的鼻烟壶,但制作精细、色彩典雅、景象生动,应该也是出自于宫廷制作的珐琅鼻烟壶中的精品了。


    放在后世的话,小几百万肯定是值的。


    林朝阳相看了好一会儿,小伙子忍不住问道“您觉着怎么样?”


    “东西不错,打算卖多少钱?”


    林朝阳痛快的说道。


    “我这是乾隆时期的鼻烟壶,还是宫里流出来的东西,我们家一直当传家宝”


    小伙子绕了半天,林朝阳如何能看不出他的心思,打断他说道“你就说多少钱?”


    “一百块”小伙子说完价格,又补充道“我要外汇券。”


    林朝阳拥有领先时代的先知,在购买古董时从来不刻意贬低东西。


    别管是打眼还是价格给高了,他都吃不了亏,何必压榨这些穷苦人呢?


    但他的这种宽怀是建立在符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的,当冤大头的事他可不干。


    “高了点。你这鼻烟壶,去文物商店人家顶多给你三四十块,还是人民币。”


    听着林朝阳的话,小伙子还想再讲讲价,一旁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却把他挤到了一边。


    “同志,你看看我这个,这可是我们家祖传的宝贝”


    朴实与狡猾这两种气质是混杂在中国农民身上的基因当中,他们会根据情况展现出不同的气质。


    搬出“祖传”这两个字无非是为了讲价,但前提是东西得是好东西才行。


    老同志带来的是一只青花碗,碗底落款是同治年,年代还不错,可惜是個民窑的,而且不是名窑出来的东西,做工粗糙,碗口甚至崩掉了一个茬。


    “大爷,这碗我看不好,要您去商店看看吧。”


    林朝阳说的委婉,可在场人都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老同志却有些难以接受,“我这可是同治那时候的东西,一百年了呢。”


    林朝阳笑而不语,老同志嘟囔了两句,不甘心的被刚才的年轻人挤开。


    “五十块,给我五十块外汇券你拿走。”年轻人开口说道。


    “三十块。”


    林朝阳说了一句,见年轻人面露犹豫,他说道“我给你的这个价格肯定比文物商店给的价格高,而且我给伱的是外汇券。你要是不着急的话,可以等一等,等收购点开门了你进去问问,咱们再聊。”


    听着林朝阳的话,周围几人看着林朝阳的眼神柔和了不少。


    “姐,这是送你的。”


    现如今女同志们还没什么像样的头饰,固定头发基本都是用黑色的钢丝发夹和橡皮筋为主,有爱美的小姑娘会用彩色绸绳和头花来打扮,陶玉书早过了那个年龄。


    杜峰掏出来的这款发卡用后世的眼光看略显廉价,甚至有些土气,但以如今的审美眼光来看,样式却是极精美的,而且还很少见。


    粉色发卡到手,陶玉书的态度总算柔和了下来,深刻的践行着她们姐妹吃人嘴软的原则。


    “看样子,最近没少赚啊?”林朝阳笑着问杜峰。


    听着他的话,杜峰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得意,“还行,还行。”


    距离上次杜峰来家里喝酒已经快一个月了,喝完酒的第三天他就去了深圳。


    从燕京到深圳一来一回撑死一个星期时间,这段时间不用问,杜峰自然是在忙着销售他从深圳进的那些墨镜。


    提起这段时间的经历,杜峰脸上满是兴奋和激动,讲起来滔滔不绝。


    “姐夫,不去深圳不知道,我现在才明白什么叫改革开放。我们这边,开个小饭店还得跑前跑后,求爷爷告奶奶,卖点东西动不动就说是投机倒把。


    人家那边,满眼望去全是新建的工地。大街上随处都是我这种去进货做生意的,外商一投资都是几百万几百万的。


    就香江的那些水货,便宜到没边儿了,进到我们这里来,少说也得翻个五倍八倍的,十几二十倍也不费劲,简直就跟捡钱一样


    这批墨镜我跟那老板磨了半天,讲到三块钱说什么也讲不下来价了,我跟本地人聊天,他们说这玩意成本也就几毛钱。


    后来我跟那老板说,下回再进货我进一千副,他才同意给我两块五一副。


    嘿嘿,你猜我卖多少钱?”


    杜峰说到这里,一脸神秘的问林朝阳。


    “十八块。”林朝阳说。


    杜峰立刻竖起大拇指,仿佛听见了什么高论,“厉害,姐夫!”


    “得得得!少拍马屁。”陶玉书不耐烦道。


    蛤蟆镜的价格在街面上又不是什么秘密,林朝阳知道自然不奇怪,杜峰这个姿态是十足十的马屁精。


    紧接着,杜峰又说起了他卖货的一些事。


    他从深圳进了二百四十副蛤蟆镜,大半个月的时间,卖了快二百副,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卖给了部队的战友,还剩四十副也就这两天应该就能消化光。


    进价两块五,售价十八块,这一进一出,杜峰净挣3720块钱。


    不过据他所说,他还让两个朋友帮忙代卖,得给那两人分出去五百多块钱。


    “刨了我去深圳的食宿和路费,这一趟我赚了快三千块钱。”杜峰面带骄傲的说道。


    按照杜峰在部队的工资,这些钱几乎相当于他八九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陶玉书的脸上忍不住露出惊讶表情,“你们这钱也太好赚了吧?”


    杜峰情不自禁的笑起来,“我也觉得赚的确实容易了点儿,除了进货那几天累了一点,卖东西的时候根本不用愁,大家都抢着买。”


    “商品供应匮乏,供小于求,自然就会产生这种效应。”林朝阳说道。


    “姐夫说的对。”


    “那接下来呢?你准备接着干?”陶玉书问。


    “当然了。”杜峰意气风发,浑身上下散发着自信,“过两天等这批墨镜卖的差不多了,我就去深圳,这回我进它1000副。姐,下回你再见到我,我可就是万元户了!”


    “狂的没边儿了!”陶玉书对杜峰翻了个白眼。


    林朝阳看着小舅子得意洋洋的样子,含笑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