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硬得能砸死队里的大黄

作品:《穿成早死炮灰,手撕男女主

    每一次转站火车外都有不少人拿着篮子在兜售东西。


    乘客可以下车购买,不过一定要注意时间,因为火车只会停留几分钟.


    所以速度不够的最好不要下去买东西,不然等待他们的只有跟家人走失或者行李丢失,还想搭火车只能从新买票。


    不过这些对于陆川柏而言都不是个事儿,刚好带来的东西都吃完了。


    火车一停,陆川柏就如一头猎豹一般从窗口跳下去,把一个大娘篮子里的水煮蛋包圆了。


    其他人见状纷纷围了上来,陆川柏又买了几样看着还不错的糕点就突破重围上了火车。


    把那些让他帮忙买东西的声音抛在耳后,一些乘客见他买了不少还过来问他能不能均一些出来。


    姜青黎指了指四个孩子,一脸歉意,“我们一共十个人,这点东西都不够我们吃的。”


    有那明事理的听了她的话朝他们点点头就离开了,也有脸皮厚的依旧不依不饶,甚至把自家孩子拉出来。


    好像不均点给他们就是小气,是斤斤计较,是没有爱心。


    对于这种人,姜青黎毫不客气地把人“请”了出去。


    等包房里只剩下自己人的时候,众人开始看陆川柏都买了什么。


    水煮蛋一篮子,茶叶蛋一篮子,还有一种不知名糕点,里面掺杂了红豆卖相很不错。


    还有一摞薄薄的煎饼,看着没什么油,不过每一张都非常柔软有弹性。


    “那个婶子说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卷上其他东西一起吃。”


    姜青黎,“一会儿在饼子上抹上香菇肉酱。”


    说完不自觉地咽了一口口水。


    陆白杨一脸崇拜地看着他哥,“哥,你真厉害!”他哥天下第一厉害。


    另外三个也跟着拍马屁,“哥\姑父真厉害。”


    姜青黎也崇拜地看了他一眼,还不着痕迹地捏了捏他的手。


    嗯,男人也是需要鼓励的。


    陆川柏的耳朵立刻变得通红,不过也回捏了一下妻子的手。


    几人开始大快朵颐,先吃的煎饼,香菇肉酱往煎饼上一抹,再卷吧卷吧还别说,这味道美极了。


    这一摞煎饼有三十个,水煮蛋有二十多个,茶叶蛋差不多三十个,再加上一篮子红豆糕点。


    这一顿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人多力量大,除了红豆糕,刚才买的东西一扫而光,主力军是诸位男同志,三个小男同志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别看他们小,煎饼吃了两个,水煮蛋两个,茶叶蛋三个,还能塞进一块红豆糕。


    姜青黎吃了一个煎饼,一块红豆糕以及一个茶叶蛋,摸了摸肚子有些遗憾地看着水煮蛋。


    她已经吃饱了,但还是有些馋水煮蛋,只是想尝尝味儿,一个肯定吃不完。


    正遗憾,一个白嫩滑溜的水煮蛋就出现在她面前。


    陆川柏,“吃吧,吃不完剩下的我吃。”


    “还是你最懂我,没有你我可怎么办哟。”


    姜青黎眉开眼笑地接过水煮蛋,还不枉说一句小情话儿,她吃了两口之后便递给陆川柏。


    陆川柏接过鸡蛋,两口就吃完了。


    陆白杨道,“这个红豆糕和煎饼真好吃,火车多停几次就好了。”


    姜青黎拍了拍他的脑袋,“明晚还会再停一次,之后就一路到京市了。”


    转站证明路途远,停两次已经够够的了,还多停几次。


    四个孩子眼睛一亮,立马围着陆川柏,哥哥\姑父长,哥哥\姑父短地喊着,小嘴叭叭好听话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倒。


    直到陆川柏答应到时候再给他们买,几人才罢休,开始期待明晚的到来。


    到了第二晚,陆川柏果然趁着火车停下的空档买了不少吃食。


    买到的主要东西还是鸡蛋,不过这次没有茶叶蛋了,只有水煮蛋。


    还买到了一摞硬到能砸死人的饼,他们用开水泡了许久了才吃得下。


    陆白杨伸长脖子将饼子咽下去,“哥,这饼子硬得能砸死队里的大黄。”


    这两年他们日子好了,家里伙食也跟着好了不少,养得他们嘴都有些挑了,吃点这个硬饼还是不错的。饼子硬是硬了点,不过很有饱腹感,陆川柏决定下次遇到再多买点。


    陆衫松问,“嫂子,我们还有多久到京市。”


    他随身带着的书已经看完了,京市作为国家的首都,书店和图书馆肯定不少,他有些迫不及待了。


    姜青黎,“顺利的话明天下午六点应该能到。”


    事实上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四点就能到,不过现在的火车普遍会晚点,一般都会晚到个把小时,久的会晚到两三个小时也说不定。


    未免他们等得心急,所以姜青黎把时间往后推了两个小时。


    陆衫松点头,行吧,只有一天时间,他还能忍,实在忍不了他就看他哥的书。


    了距离京市越近,大家的期待越深。


    “老婆子,还没捯饬好?再照下去火时间不够了。”


    “来了,我看着时间呢,晚不了。”


    嘴上这么说,手却快速放下镜子,健步如飞出了房间。


    京市帽儿胡同和杏花胡同里,两对老人把家里最新的衣服穿上,万分激动地搭公交车去火车站。


    四人同时上的公交车又同时下车,而后更是同时进入火车站。


    如此的巧合,四目相对,均朝对方露出友善的笑。


    “老哥哥/老姐姐也是到火车站接人?”


    四个声音同时响起,几人相视一笑便聊了起来。


    “我来接我家老大一家,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虽然老大一家一直在信里和电话里说自己一切都好,不过两位老人并不十分相信。


    那些娃娃们下乡放知青,回来之后憔悴得跟父母站在起来看起来不像父子/母女,倒像是兄弟/姐妹。


    “我来接我外孙一家,我外孙和外孙媳妇今年都考上大学,特地考回咱京市的大学……”


    “我家三个孙子也是,多亏了国家政策好啊……”


    共同话题更多了,双方聊得更起劲儿。


    聊着聊着,这不巧了么,他们要接的人竟然是从同一个地方回来的。


    外聊着聊着,这不巧了么,原来双方还是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