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 小易记者(1)

作品:《男团选秀,吃瓜爆红

    《男团选秀,吃瓜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易景臣是个文科生,大学报考新闻类专业。


    入校没多久,他便意识到:新闻并非纯理论的学科,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找到好工作。


    转眼间,到了第一学年暑假,同专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想方设法进入各家报社和各个电视台实习。


    新闻领域影响力最大、令本专业学生趋之若鹜的新闻台,也为A大学子提供了三个实习名额。


    新闻台提供实习名额,旨在于提前培养好苗子,让他们尽快成为台里的新鲜血液。


    挑选时,他们更倾向于大三学生。


    大三学生距离毕业仅剩一年时间,利用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实习,熟悉记者的工作环境,之后就可以无缝衔接,进入正式实习的状态,毕业后直接转正入职。


    相比之下,低年级学生的实习,多半为了混暑假社会学分。


    新闻台标准比较严格,刚开始只从大三学生中挑选。


    挑选时,他们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


    没多久,A大老师特意致电,推荐了一位刚上大一的小同学,正是写自荐信那位。


    按照此前制定的标准,大一学生绝对不在行列内。


    负责人正打算委婉拒绝,又翻了翻那个叫‘易景臣’的小同学,洋洋洒洒上万字的自荐信,不禁有些摇摆。


    最终,还是A大老师说服了他。


    老师告诉负责人,易景臣高考之前得到了保送名额,结果他还是参加了高考,以优异的成绩报考新闻系。


    要知道,新闻系并非热门专业,行情差的时候,班里一半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


    小易同学用行动,证明自己对行业的热爱。


    “行,让他来吧。”负责人终于拍板。


    炎炎夏天,烈日当空。


    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易景臣,猫猫祟祟在新闻台门口打转,一副偷感很重的样子。


    距离台里通知实习的时间,还有四天,小易同学已经等不及了,迫不及待溜过来熟悉职场环境。


    前台负责接待的小姐姐,见他兜兜转转在门口转悠好几圈,还是没有鼓足勇气进门。


    小姐姐很难忽视,便开口叫住易景臣。


    “小同学。”前台姐姐摆摆手,把他叫进来。


    让易景臣这么晃悠,不仅挡路,还会把自己绕晕。


    “你要喝水还是上厕所?或者单纯想在我们楼里玩?”


    “不,都不是。”易景臣乖乖摇头,目光好奇地打量四周,看到前方拐角蹲坐着两个打扮体面的人,狼狈地扒拉泡面,仿佛再晚一分钟就吃不上了。


    哇。


    易景臣悄悄感慨。


    跟想象中的职场精英,好不一样啊。


    易景臣收回目光,看向前台姐姐,告诉他自己下周开始,就要在台里实习。


    “你?”前台姐姐有些惊讶,上下打量易景臣一番,从资料库中调出暑假实习生档案,“你叫什么?”


    “易景臣。”


    “易……找到了,竟然真有个大一的暑假实习生。”前台姐姐确认身份之后,友好地说,“总共有三位A大学生来我们台里实习,另外两位分别被派到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部门。你选择的是社会新闻,办公楼在12层。虽然你还没有办理实习手续,不过今天情况特殊,你可以提前上去跟大家打个招呼,他们会很欢迎你的。”


    “真的吗?谢谢!”易景臣原本想着,在楼下远远瞧一会儿就好,没想到小姐姐竟然主动放自己上去。


    他拿到临时通行卡,谢过小姐姐,往电梯方向走了几步。


    靠在那边吃面的两位,前后接起电话。


    “车准备好了?就来就来!”


    “最多十分钟,我马上赶过去,你给我留个独家!”


    说完,他俩几乎是同时把泡面碗扔进垃圾桶,擦干净嘴巴冲出办公楼,出门前还飞快补了个妆。


    “哇——”


    易景臣惊讶地张大嘴巴。


    “前辈们好像超人啊。”


    易景臣在校学习一年,经常听老师说:新闻界无小事。


    记者们嗅到风声,就必须马上出动,确保新闻的‘新’,也就是俗称的时效性。


    往往赶到现场,才发现那里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报道,即使写了稿子也不会被刊登。


    饶是如此,每次嗅到风吹草动,他们依然要奔在最前线。


    即使做了一万次无用功,万一第10001次是大新闻呢?


    易景臣向前辈的背影,投去钦佩的目光,注视他们


    远去,然后才坐进电梯。


    电梯里还有几个人,见易景臣学生打扮,一眼就能看出还未成年,好奇地问他来台里找家长吗?


    “不是,我是新来的暑假实习生!”易景臣骄傲地挺起胸膛,“我今年已经十七岁啦!可以实习!”


    虽说法定年纪18岁才算成年,可16岁以上的青少年,只需要得到许可,就能够从事社会劳动。


    两位前辈听到,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才17?咱们台里开始招这么小的实习生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另一位前辈笑眯眯说,“你一定很厉害,加油,好好干!”


    “嗯!”易景臣用力点头,顿时信心倍增。


    电梯抵达十二楼,易景臣跟里面的前辈挥挥手告别,转身走向自己接下来两个月要效命的工作部。


    社会新闻第三部门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在尽职尽责忙碌着,房间里只能听到敲打键盘和讲电话的声音。


    部门主任的工位,最靠近办公室门口,第一个注意到有节奏的敲门声。


    主任诧异地抬了下眼皮,心想其它部门那些流氓,平常总是推门就进,啥时候学会讲礼貌了?


    “进。”主任抛出一个字。


    办公室门被轻手轻脚推开,一个毛茸茸的脑袋探进来,眼睛滴溜溜转了一圈,才谨慎的踏出第一步。


    好像确认周围有没有危险的小猫咪。


    主任和几位同事的目光,立刻被进来的年轻人吸引。


    他背着双肩包,很乖的样子,看起来未满十八岁,身上散发着少年的青涩。


    这位在大家眼中,还属于‘孩子’范畴的少年,竟然自我介绍说,接下来会跟他们当两个月同事。


    “哦对,是有这么回事。”主任拍了下脑门,“不是让你下周报道吗?你怎么这周就来了,我们要做周刊汇总,这两天正忙着呢。”


    “我……”易景臣张张嘴,正准备解释。


    忙到分身乏术的主任,没工夫听,目光环顾一圈,随便指派了一个正在喝水的记者,“小周,你负责带新人。”


    “我?”被叫做‘小周’的记者指指自己,老大不情愿。


    从主任对新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整个部门对暑假实习生没多少期待。


    过去几年,台里陆陆续续来过几个新人,前辈们兢兢业业带他们到处采访,手把手教那些学生写稿、改稿。


    结果呢?


    那些实习生,要么像个木头,怎么都学不会,要么嫌苦嫌累,实习期结束混到学分拍拍屁股走人。


    前辈们耗时耗力,结果还是留不住人。几次下来,谁也不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周记者本来打算拒绝,瞧了眼乖巧的易景臣,到嘴边的话变成——


    “行吧,你过来,把我旁边的工作收拾收拾。”


    “好的,谢谢周老师。”


    周记者笑笑,“这里不是学校,别见谁都叫老师。我比你大好多岁,你就叫我周姐吧。”


    “周姐。”易景臣笑眯了眼,嘴甜的夸,“周姐看起来年轻又漂亮,我还以为你也是来暑假实习的。”


    “你啊,别油腔滑调的。”周姐嘴上嫌弃,身体却很诚实的凑过去,帮易景臣一起收拾工位。


    工位平常就有人打扫,很快收拾干净。


    易景臣本来今天没打算入职,书包里只有一些文具。


    他拿出一个写了名字的笔记本,摆在工位上宣示主权。


    “好了,接下来两个月,你就坐这儿,有事情直接叫我。”周姐拍拍手,问易景臣什么时候正式实习。


    “台里通知三天后,但是我已经放暑假了,随时可以!”


    听到他的回答,周姐颇为满意,“小伙子,很有精神!当记者就应该这样,我们哪有什么休息时间。”


    周记者想了想,翻翻行程表,若有所思地说,“这样吧,我下午有一个老社区的采访计划,你要是有空就跟我去,没空你就先回家。”


    “我有空!我特别有空!”易景臣没想到,自己只是来踩个点,竟然这么快就能投入实际工作当中。


    小易记者的职业生涯,正式起航!


    周记者也没跟他客气,找同事借了采访设备,便带着小徒弟离开新闻台,顶着烈日走向地铁站。


    易景臣看看前面的周记者,又看看路边的采访车,疑惑地问,“周记者,我们不开车过去吗?”


    “开啥车?这会儿午高峰,路上正堵着呢。”周记者话锋一转,又说,“就算开车,咱们这种级别的采访,也用不


    到采访车。那些都是远距离、或者紧急采访,才会出动。”


    “这样啊……”易景臣听出周记者的话外之意,无形的耳朵耷拉着。


    “咋?发现跟着我没有大新闻,这就不高兴了?”周记者比他多吃几年米饭,一眼看穿易景臣的心思,“天下记者那么多,要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大新闻,那还得了?你还年轻,等你到我这个岁数就知道,平平淡淡才是国泰平安。”


    易景臣似乎有些懂了,再次打起精神,跟周姐坐地铁、倒公交、又走了二十分钟,弯弯绕绕来到一个老干部退休小区。


    他们今天采访,是因为社区举办下象棋活动。


    象棋活动看起来相当不正规,没有赞助商也没有广告牌,还不如他们学校的无人机大赛。


    周记者来到社区,熟练的跟大爷大娘打招呼,然后拿起相机和采访本,作为本场唯二的记者投入工作当中。


    大爷和大娘们,看到生面孔,乐呵呵打听他的情况,还说要给他说个对象。


    周记者:“大娘,那可不行,这小孩还没满十八岁呢。”


    “呦?没到18可不行,你再长个几年,大娘给你介绍对象。”


    “我、我不要对象,我是来采访的!”易景臣第一天上班,根本无法招架热情的大娘,脸蛋唰啦红了。


    大娘见状,只说这孩子脸皮薄,也不逗他了。


    象棋比赛正式开始,场地在小区花园旁边的老榕树下面。


    对战双方的老大爷,一个穿着白背心,一个穿着条纹短裤,蜷腿坐在花园旁边的石头护栏上,周围围着几个人,背后两棵树挂着红色横幅。


    即使场地不正规,大爷却展现出作为专业象棋手的架势,每一步棋都深思熟虑,还有两旁的军师团帮忙排兵布阵。


    易景臣看不懂象棋,却能感受到两方的运筹帷幄,也跟着紧张起来。


    听大爷们说的头头是道,好像评书似的。


    周记者站在易景臣旁边,感慨似的说,“这些年,象棋渐渐退流行了,你们年轻人估计都不知道怎么摆吧?”


    “我知道怎么摆,可是我最多只能下三步。”易景臣苦恼地说,“规则太复杂了。”


    周记者笑笑,“正因如此,才是它的魅力所在。瞧,他们在棋盘上浴


    血奋战的样子,像不像当年?”


    “当年?”


    “哦,我忘了告诉你,这里是退休军人社区。正在下象棋那两位,以前都是上过战场,立过二等功的。”


    “嘶——”易景臣清楚‘二等功’的含义,看向两位棋手的目光,顿时变得崇敬起来。


    “有资格住进这个小区的,曾经都是一个战队的。我们现在的繁荣富强,建立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基础上。”周记者看向易景臣,“小同学,你现在还觉得这场象棋赛不值得报道吗?”


    易景臣摇摇头,再次看向繁茂的榕树,以及榕树下战况正酣的象棋赛。


    原本将职业建立与理论之上的小易记者,渐渐明白‘新闻’的现实含义。


    并非只有爆炸、大劫案、连环杀手,才算得上大新闻。


    “我明白了!”易景臣认真地说,“社会新闻不止大冲突,所有来之不易的美好点滴,也值得被歌颂。”


    “对,你很有悟性。”周记者赞赏地笑笑,给小徒弟递了个眼神,“别愣着,好好工作,回去还要写稿子呢。”


    “嗯嗯!”易景臣懂事的拿起相机,发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拍摄本次比赛‘实战照片’。


    大爷大娘要过相机看预览图,见易景臣拍摄的照片,比其他记者拍的都好看,纷纷要求多拍几张发给自己。


    小易记者非常商道,以公谋私做得特别顺手,给大娘们拍下美美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