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地理上

作品:《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

    清晨起来,所有人按部就班的忙碌,只是时不时抬头看看天幕。


    嘉靖朝的大家,昨天晚上没有直播早睡了,一觉起来,就发现江陵县那个案子悬赏已经没了,不少人都好奇是谁获得了奖励。


    江陵县城里,短短半个多月,经过这么多事的甘崔文人看上去老了不少,但是精神头还算可以。


    有北镇抚司的大人亲自过来审理案子,他的冤屈昨日里终于沉冤昭雪,被放回家了。


    估计昨天晚上这个事情就已经传遍了江陵街头巷尾,甘崔文也不在意,大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摆上了果盆,布了个香坛,等主播一开直播,他就对着天幕焚香感谢。


    如果人生是有运气的,那成为幸运观众的那天,就是他最幸运的时刻。


    直播开了,除了甘崔文拉着一家老小在院子里对着天幕跪拜磕头,其他人都期待着主播今天会做什么卷子。


    看着主播掏出《地理》,一些人心里暗自松口气。


    地理好,地理好,做题吧,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了,我们一点都不想了解后世人眼里我们的历史了。


    湖北黄冈人看着上面这个‘黄冈模拟卷’,有点摸不着头脑。


    虽然家乡被提到了,还是以这种方式,他们是很开心啦,但是主播不是南昌人吗?


    疑惑结束,大家开始打着哈欠,跟着主播奋笔疾书了。


    粮食、经济、国际贸易。


    第一个选择题一出,各种公家和私人的教育机构里,早起的老师们都把学生聚拢了,一起来讨论这一题。


    明朝一个小书院的许夫子问道:“题上说大豆的主要生产地区是东北,那个荒芜寒冷之地,你们觉得自然灾害多吗?”


    一个学生诚实地回答:“夫子,虽然豆腐这些我们常吃,但是种豆子应该要什么自然条件,我们也不清楚啊……”


    其他学生齐齐点头,他们是真的不清楚豆子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也不知道的许夫子尴尬的摸了摸胡子:“是为师没考虑到这些,从今天开始,我们书院里也开些地,除了基础的各种谷子,大家没人也都选个东西来种。”


    经过天幕那么多的信息轰炸,哪怕在以科举为终极目标的这些学子眼里,种地也不是什么不斯文的事情了。


    他们都对夫子的决定没有什么异议,都是有心气的青少年,大家谁也不想自己每天看主播的卷子,跟个蒙童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而这题涉及东北,康熙年间的旗人们都很有兴趣。


    虽然外面都是雪,但有钱旗人们依然出了门,在酒楼茶馆里坐着,大家喝点热的,一起就这天幕聊天,也是京城最新的流行。


    一个黄带子青年说道:“后世种地收地都有那些大家伙来了,缺人也没关系,应该不会是劳动力不足。”


    他的分析很有道理,旁边一个红带子点头接着道:“后世不缺粮,如果要和外面买豆子话,应该是可以用更多的地种豆子的,我觉得也不是种植面积的问题。”


    戴着厚厚帽子的中年男人也奇怪道:“如果是后世东北冷,多灾,那就没有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些农场,A和d也都不对啊?”


    出生就在北京,没见过老家到底什么样,也对种田一点不了解的旗人们陷入了思考。


    一大早,苦哈哈跟着做题的刘禅心里默默流泪,但还是老老实实给诸葛亮讲他的选择和对每个题的看法。


    “灾害频发,后世就不会把豆子都种在那里,我觉得限制大豆产量增长的,应该是土地生产力低。


    就算那边地肥,但是一亩地不一定能出一千斤豆子。”


    这么说着,刘禅都觉得他飘了。


    后世的东西看久了,他居然也能随口说出亩产一千斤这种话了,但回到现实,他们这里什么都没有产量那么高的。


    诸葛亮微笑着,什么都没说,示意让他继续往下。


    刘禅只好硬着头皮继续。


    “第二题,应该是他们经济发展快吧,有钱了才能去买这么多豆子。


    第三题,不能围湖造田破坏水土,也不能占用粮地,全进口的话就是命脉被人掐着,应该是研究怎么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