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 《中美边疆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品:《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方明华接到这份邀请函有些哭笑不得。


    边疆文学?


    我没写过什么有关边疆的文学作品啊?


    再说了,秦省也没处于边疆吧?


    本来想拒绝,但桂省时任作协主席韦其麟亲自打电话到秦省作协大院,当时方明华没在,通过工作人员转告了他。


    说是边疆文学并非局限于边疆,主要是你的小说及散文理论非常感兴趣,教教我们这些桂省这些青年作家嘛。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方明华还有什么好说的?


    还好,距离首届世界华语文学奖评委会最后评选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决定去一趟。


    方明华还是81年来过一次桂省,当时是跟着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采风团到达这里,只在绿城呆了一个晚上就赶到到南疆边陲的一个叫宁明的地方。


    那时候南疆还在打仗,方明华在那里呆了两个月,还跟着南疆文工团上过前线。


    妻子宋棠棠还是文工团一员,也就是在那?时候,和宋棠棠逐步建立感情。


    现在,宋棠棠听说方明华要到绿城开会,就说道:“明华,你去了绿城,如果有机会去一趟宁明,我自从离开南疆文工团后再也没回去过,也不知道那里现在变得怎么样?还有,去宁明,到杨小红的墓前,帮我献上一束花,一晃过去十年了。”


    杨小红也是南疆文工团的女兵,在一次上前线慰问演出回来的路途中遭遇敌军,不幸壮烈牺牲,遗体就埋在法卡山脚下。


    而那一次,方明华恰好也跟着文工团去了前线,目睹了一切。


    现在听到宋棠棠说这个,看着媳妇脸色有点难过,方明华赶忙安慰道:“放心吧,我一定会去的。”


    第二天,方明华提着旅行包南下了火车。


    和十年前去南疆一样,走坐着火车翻过秦岭越过巴山,到达成都平原,然后又是翻山越岭。


    火车走了两天两夜才到达桂省的省会绿城。方明华出了跟着旅客出了车站,就看到有人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欢迎秦省作协副主席方明华同志”


    再一看举牌的男人,方明华笑了,竟然是戴着眼镜留着长发的廖润博。


    廖润博在西北大学上了三年作家班,已经于去年夏天毕业,果然,按照他所说的,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桂省。


    廖润博也看到方明华,快步走上来接过他手里的旅行包:“方老师,欢迎你。”


    “我说润博,不是在开会通知上写着,前来开会的各地作家,你们作协是不接站的吗?要自己去宾馆,你这可是违反规定啊。”方明华问道。


    “别人可以不接站,你来怎么能不接,如果叫余桦他们知道,非要骂死我。”


    “行,那就辛苦你了。”


    方明华跟着廖润博向停车场走去,廖润博告诉他,现在是桂省作协的专业作家,也将家搬到南宁,也买了房子。


    “方老师,还得感谢你,出版了三部《鬼吹灯》挣了点钱,我媳妇没工作就在家照顾孩子,要不凭我现在这点工资和稿费,别说在南宁买房子,生活也比较困难。”


    “可?不打算继续写《鬼吹灯》了。”


    “呵呵,三本给我了版税大约60多万吧,我觉得已经足够了,等孩子大点,我媳妇也出去找份工作,全家能过下去,我的兴趣还是在严肃文学上。”


    “也好。”


    廖润博在写完第三部《鬼吹灯》的时候,就给方明华说,解决了生存问题,他想继续从事他的严肃文学写作。


    对于这一点,方明华很尊重的他的想法,个人兴趣不同,有的写作是为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目的,像廖润博这样。


    也有的写作是为了赚钱,如雪米莉系列的作者田燕宁,现在依旧一本接一本写着这个系列。


    虽然当初信誓旦旦说挣些钱就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严肃文学创作,但似乎现在已经忘记这些。


    但,方明华尊重个人想法,从不干涉。


    跟着廖润博上了一辆桑塔纳当然这次没有住在古城路上的军区招待所,而是住进邕江宾馆。


    这次,开会还见到好几个老熟人。


    作协副主席王?,作为在xin疆扎根几十年,写下了系列小说在《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你好,xin疆》,当然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议,同时还代表中国作协对会议表示祝贺。


    另外,方明华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姑娘――迟子健!


    “子健,你是怎么来的?”方明好忍不住问道。


    “坐火车呀,我从哈尔滨坐火车先到燕京,然后再从燕京坐火车到成都,最后才到绿城,路上走了快半个月吧。”姑娘回答道。


    额的神呐


    穿越了整个中国!


    “一路辛苦吧?”


    “也不算辛苦,现在条件好坐的是硬卧。当年我去西大上作家班,从大兴安岭开始坐火车,一路都是硬座,屁股都坐疼了。”


    “不过,坐火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可以看沿途的风景,我很喜欢。”


    果然是乐观的姑娘。


    方明华心里暗叹。


    “方老师,你最近写了那篇小说《纺织姑娘》我看了,写的真好。”姑娘话锋一转突然说道:“其实不止西京,我们东北,特别是冰城、奉天下岗女工也很多的。”


    方明华听了点点头:“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国企特别多,所以这种情况也多。”


    “是啊.他们现在的生存情况很值得写出来。”迟子健感慨道:“可我写惯农村题材,写不出城市小说.方老师,你要多写点!”


    “行,答应你。”方明华笑道。


    此次会议主要是围绕边疆文学的多元文化融合、民族特色浓郁、以及与时代紧密结合创作上各抒己见。


    方明华别出心裁抛出了《中美边疆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个题目。


    从中国西部小说和美国西部小说,探索其共有审美本质与基本规律。


    中美边疆文学地域文化特征


    边疆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最后指出他指出:无论是中国的西北文学还是美国的西部文学其作家都是通过对独特地域文化的观察、感受、反思与整合,发掘出了地域民众共通的文化心理传统,以张扬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精神。


    获得热烈的掌声。


    除了开会,还组织大家去爬了青秀山、逛了南湖,尝了老友粉、酸?.


    酸?实在太酸了。


    在南宁开了七天会,然后与会代表这才各自散去。


    不过方明华没返回西京,他答应了媳妇的要求,要去宁明,媳妇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