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作品:《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王爷!”


    朱棣愕然望去,见苏谨脸色有些难看“王爷,您喝醉了,我们走吧。”


    朱棣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又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才拉过苏谨的手“贤弟,今日未喝尽兴,你我再去秦淮河上畅饮几杯!”


    他不顾苏谨的挣脱,拉着他就向外走去。


    苏谨无奈地看着朱灵萱,后者笑眯眯地向他摆了摆手,又指了指怀里的朱允熙。


    朱允熥面无表情地看着二人离去,没人能猜透他此刻的想法。


    俏皮的眼神仿佛在说,你少喝点,我先送弟弟回宫。


    。。。


    秦淮河上的一艘小画舫内,苏谨看着一杯接一杯喝酒的朱棣,无奈劝道


    “大哥,你何必说那些话,有何意义?”


    朱棣似是喝醉了,哼了一声“我就是不服,那两个竖子文治武功皆不如我,老头子凭什么……”


    他话未说完,就被苏谨捂住了嘴“你疯了!这可是京城!”


    朱棣打了个寒颤,这才稍微清醒了些,但还是忍不住抱怨


    “打仗时都是我冲锋在前,论功行赏时,却将我打发到那燕北苦寒之地。


    燕王,燕王,呵呵,我更像是个被流放的囚徒。”


    “好了大哥,别再说了。”


    苏谨打断他“这些话只能从你口中说出,入我之耳,绝不能让第三人知道。”


    坐在一边的姚广孝“那我走?”


    苏谨“不好意思喝的有点多,把您老忘了...”


    站起身走到仓门外,苏谨轻轻唤了一声“琴心。”


    琴心小心的走了出来“老爷。”


    “一会将我们放在河西码头那边就行,然后你也早些回去歇着吧。”


    琴心垂眸应下“是。”


    她心里透出浓浓的失望,老爷就是不肯留宿。


    “唉,老爷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却又要急着回去。”


    朱棣是皇子,必定在老朱的监视名单上。


    若非如此,苏谨大可以今晚留下他在画舫寄宿。


    上岸之后,苏谨目送姚广孝搀着朱棣,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里,才转身离去。


    一旬之后,朝中接连有大事发生。


    江都郡主被敕封为江都公主,然后于十月定下婚期,下嫁原泉州知府苏谨。


    对此,朝中有人惋惜,有人庆幸。


    惋惜的是任亨泰、李仕鲁等官员。


    任亨泰甚至夜访苏府,上门劝告。


    一个朝堂冉冉升起的新星,却‘自甘堕落’的做了人人瞧不起的驸马、赘婿,如何不让他心痛?


    然而据目睹者说,当夜任亨泰离开苏府的时候,脸色铁青。


    而内心庆幸的那群人,是以张庭兰为首的浙江文官集团。


    虽然他们也搞不懂,苏谨为什么要自毁前程,甘心去做驸马。


    但是自此朝中再无苏谨,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件很大的乐事。


    至少在圣孙争储的路上,少了一个最大的绊脚石。


    遗憾的是,他们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洪武帝便突然宣布了第二个决定。


    毫无征兆。


    朱允炆,受封吴王,因其年幼暂不就藩。


    吴王乃陛下称帝前的封号,实乃无上尊荣。


    然而,这并非这些文官所期望的。


    与帝位相较,这吴王的称号实在是......嘲讽无比。


    嘲讽的是这些文官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对朱允炆付出的每一滴心血,全部付之东流。


    朝中吵成一片,几近八成的官员上书表示反对,更有甚至提出辞官威胁。


    而老朱对此的态度是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雷霆震怒,不,雷霆欣慰之下,老朱动了真格。


    一天之内,仅仅三品以下就有三十多名官员被罢黜!


    翰林、朝廷六部、都察院等等部门,但凡牵扯到敢威胁老朱的,通通罢黜。


    即便这样老朱仍不满足,命令李仕鲁大理寺的协查,严查这些官员有没有贪污之举。


    一旦查实,就不是罢黜能解决的了。


    一时间,朝廷风声鹤唳,哀鸿遍野,官员惊惧之下,统统闭紧了嘴巴。


    中秋夜之后,老朱似乎就像是变了个人一般,再次变得杀伐果断。


    他本就极大的权力,瞬间得到了更强的巩固和集中。


    处理了这批官员,朝堂上下再无反对的声音。


    顺势,于十月初,老朱宣告了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朕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吉良。


    皇长孙朱允熥,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孙,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朕思一日万机不可久旷,兹命皇太孙持玺升文华殿,分理庶政,抚军监国。


    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孙决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


    此诏一出,天下哗然。


    不比朱允炆封王之时,这次百官似乎是真的怕了,没有一个敢跳出来反对。


    就连蹦的最欢的张庭兰,听到诏书时虽面色铁青,但却不发一言。


    从江都晋升公主伊始,到朱允熥立皇太孙,苏谨一直都在自己府里筹备着婚事,面都没露过。


    朱允熥敕封皇太孙的诏书一下,就有许多墙头草官员,候在东宫门外等待拜揭,期盼叩见皇太孙一面。


    甚至有些心思活络的官员,不去东宫,反而来苏府求见苏谨。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但苏谨别说去东宫拜揭了,就连封信都没去过。


    对于这些求上门来的官员,苏谨见都没见。


    要是在门口堵的久了,就让门子拿大棍子赶走。


    许多人说苏谨这是有了从龙之功,彻底狂了,目中无人。


    也有人怀疑苏谨是不是和皇太孙闹掰了,所以才不敢见人?


    可苏谨自个儿心里清楚,他离朱允熥越远,自己和他才越安全。


    至于那些闲言碎语,爱说啥说啥去呗,他又不会掉一块肉。


    而相对于苏谨和朱允熥的‘风光’,朱允炆的日子就有些难过了。


    朱允熥被封皇太孙,而他被封吴王,那东宫他就不能继续居住。


    好在朱元璋怜惜他,也不愿他早去吴地就藩,在宫外赐了他一所宅子,作为吴王临时府邸。


    朱允炆虽然失势,但吕氏作为朱允熥名义上的母妃,却是不必迁出宫去,仍可暂居东宫。


    只是等朱允熥继位之后,她能不能得到‘皇后’的身份,谁也不知道。


    朱允炆想请母妃和他一同出宫暂居,但吕氏却不知想些什么,严词拒绝。


    是年十月底,皇太孙继位典礼。


    自此,朱允熥彻底坐正了身份,为大明第二位皇储,也是第二代的继承人。


    同年十一月初,苏谨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