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8 章 骗与被骗

作品:《大秦地府日常

    第228章骗与被骗


    今年的寒灾来得比预想中都要快。


    大秦的军队还守在码头周围等着堵渊王呢,大雪先落下了。


    玄景是九月的生辰,父子四人商量怎么捉拿渊王时,就是在九月份,玄景刚过完四岁生辰的时候。


    等最新指令快马加鞭送到渊国,也不过才十月中旬。


    结果十月底下大雪了。


    还不是只有往年本来就会下雪的中部和北部在下雪,连南边的渊国都下雪了。皑皑白雪压下来,让常年见不到雪的不少渊国人都十分惊疑。


    但这个年头的老百姓可没什么赏雪景的心思,他们想到的只有寒冷的冬天要怎么活下去。


    秦军刚打下地盘,就焦头烂额地进入了抢险救灾的阶段。


    幸而王上和太子对此早有安排,之前就做过预演。假如不幸遭遇天灾,要如何应对,军队中都特训过。


    年迈的大将军比旁人更怕冷一些,可他依然顶着寒风走在街道上,亲自巡查城中的情况,看看士兵们是否因为寒冷而存在偷懒的迹象。


    临海地区的庶民家宅还好点,往年也要应对台风的突袭,相对来说还是坚固很多的。哪怕暴雪落下,也不会一下子就被压塌掉,给庶民留下了清理积雪的机会。


    往北的湘赣等地情况就要严重些。


    好在长江流域近些年也会下雪,冬日里下个两三场属于常见情况。只不过一般不会下得那么大,各家也没有养成扫雪的习惯。


    将军们发现不对劲后,特意安排了人手在夜里冒着雪敲锣打鼓,高声提醒百姓白天记得清雪,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为了叫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根据四公子给出的预案,编了几个听着特别恐怖的事件出来吓唬人。


    什么城东的王二麻子一家已经被雪压塌了房顶,全家都埋在了里头。其实城东压根没有这号人物,如果有,纯属巧合。


    还有什么隔壁村有家人住的房子不够结实,已经塌了,不信村人们自己去隔壁村看看。实际上根本没人会去,这么冷的天哪有空走亲戚。


    全城通知难度倒是不大,城里道路都是规整的,而且这年头一座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多。


    四国人口加起来也才两千万。


    麻烦的是通知村庄分散在各地的村落要挨个通知过去可不容易。


    渊国原本的小官小吏都被抓了壮丁拎去处理救灾事宜。大头兵一人盯一人不好好干活的直接砍了。


    好在人命关天的时候


    他们这代人从小听着夏国要灭渊的故事长大其实早就做好了亡国的准备。虽说现在事情出了一点意外灭渊的变成了秦国但对底层官吏来说区别不大。


    不仅是他们就连从贵族家里收缴的奴隶也被拉来干活了。


    大秦是要废奴隶制的可渊人自己不知道。


    将军们就抓着这点跟他们说:


    “现在本将军有件事需要你们去办办得好的以后就能从奴隶籍变回寻常庶民。”


    没有奴隶不想脱籍的当即群起响应。将军们就安排他们分散去各村传讯正好他们会说当地方言比士兵过去传讯效果更好。


    这样还不用担心奴隶会不好好干活或者趁机逃跑。


    能跑到哪里去呢?


    先不说外头天寒地冻的没钱没粮没地没房跑了也活不下去。就说他们的身份如今还是奴隶逃跑的奴隶不会有好下场的要跑至少也得等脱籍再说。


    所以奴隶们积极地干完活就回来了不仅领到了脱籍的文书还领到了一些口粮。


    将军还说之前他们在贵族家里住的房子就归他们所有了但是之前归他们种的地不能直接给算是租赁给他们的。


    打完土豪后将军们收缴了大量原属于贵族的资产哪怕给奴隶们分了不少手头还留下了许多。


    这群人是真能囤啊。


    秦王把奏报递给……原本想递给秦政看的但一抬头看见梓桑眼巴巴盯着他便先给了儿子看。


    旁边稳重的玄景由于过于稳重并没有展现出自己也想看的迹象被秦王丝滑地忽略过去了。


    玄景:……


    头一次觉得沉稳的人会有点吃亏。


    扶苏接过飞快看完:


    “每家贵族的粮仓里都囤了远超正常存量的粮食应当是近些年气候反复贵族意识到危机特意为灾年准备的。”


    秦


    政立刻联想到什么:


    “近些年粮价可不便宜。”


    贵族要多囤粮,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方法。


    比如直接采购粮食,但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其实不多。庶民的收成有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卖粮,都是留着做种和自己一家人吃。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庶民留下种子后,剩下的粮食都不够全家吃一年的。渊国稍微好一点,其他国家这种情况相对严重。


    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庶民会在野菜野果充足的时候,少吃点粮食。多采摘这些东西果腹,把粮食留在外界弄不到吃食的时候填肚子。


    也就是说,贵族想要买到外头的余粮不容易。哪怕有粮商愿意出售,也会因为年景不好价格提得很高,对贵族来说并不划算。


    所以贵族还会选择另一种方式。


    贵族手里的地是比庶民手里要多得多的,他们大部分的存粮都是靠着自家土地的收成来囤积。


    既然外头买不到粮,又想提高存粮的数量,这不就有个现成解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吗?


    秦王递过来第二封奏报:


    “派去的官吏查到了大量贵族强买庶民田产的旧事。”


    这几年渊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


    贵族们认为买粮不如买地,买了地还能每年有固定产出。而且土地本来就代表着一个贵族家族的实力,没人会嫌弃自家地多。


    至于被强征了田地后庶民日子会不会过不下去——仁慈的贵族老爷已经帮忙想好了应对之策。


    你看,我贵族家里有地,但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忙种地。你家里没有地,但是你种了几十年地,肯定能把庄稼伺候好。


    这不是很完美的解决方法嘛!


    直接把你们这些卑贱的庶民招揽过来替我家种地就解决了,族中还能赏你一口饭吃,教你不至于饿死。


    不过贵族肯定不会单纯招揽佃户,佃户哪有奴隶好掌控呢?


    虽然渊国有过律法规定不许轻易将庶民收为奴隶,可架不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贵族总有法子钻漏洞的,反正渊国吏治混乱又管不到他们。


    扶苏看完递给父亲,秦政看完又递给玄景,玄景看完则皱眉点评了一句“真是胡闹”。


    如今这些土地都归了大秦官府。


    秦国不是做慈善的肯定不可能直接把地归还给这些庶民。而且这个口子也不能开既然规定了只能通过军功得地或者买卖田地那就得走流程。


    按照秦王的性子肯定是不管这些的。叫庶民从官府租地就是了田租定得低一些不至于饿死即可。


    秦政却道:


    “好歹给他们一些田地安身少给些也无妨不能完全没地。”


    完全没地的家庭毫无抗风险的能力遇到点事情就容易全家遭殃。


    大一统王朝需要求稳统治者其实更希望庶民家家有地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能稳定地产出粮食赋税。


    秦王缓缓皱起眉头。


    他承认秦政说的有道理不过和他往日的行事作风不同所以一时就想让他接受并不容易。


    扶苏默契地接上父亲的话茬:


    “其实此事也好解决。”


    玄景看了过来想听听梓桑有何高见。他还没怎么见识过扶苏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因为两位父亲太能干没给扶苏发挥的空间。


    扶苏微微一笑:


    “指望他们用军功封地不太现实却可以给他们一个将地买回来的机会。”


    秦王示意他详细说说。


    扶苏继续讲解:


    “买地只需用银钱即可就叫他们检举贵族以往的恶行、献出一些渊国特有的方子、或者做任何可以立功的事情。”


    “立了功便会有金钱奖励也可以向官府优先购买田产。少有庶民会拿着钱去做别的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回自家的田地。”


    “秦军初入渊国人生地不熟正是需要当地庶民协助的时候。他们有了立功的机会秦军也能趁机掌握更多情报这是双赢的合作。”


    比起直接还地这种方式虽然迂回却更让人们觉得踏实。


    官府把地赠给庶民有时候庶民是惶恐不敢要的。他们很难相信官老爷会那么好心反而等价交换更容易长久。


    而且还地要怎么还?


    近五年被抢的地还给主人那再往前六年七年被抢的还不还?继续往前数十几年前的还不还?凭什么他还我不还?


    这么一路数下去


    鹅小说</a>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qiexs?(请来企


    鹅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先不说能不能查证清楚那些地到底是正常买卖还是被低价强买强


    卖的。就算能查得清,只怕刚从贵族手里收缴来的田地也不剩下多少了。


    大秦官府手中还是得多握点地的。


    不仅是得提前留下给军功战士的奖赏,还得叫官府自己手里拥有底牌。绝不能把所有地都分出去,官府一点不留,以后会很被动。


    不过这个操作方法没办法叫庶民都拿回和原本数量一致的土地。


    有的人可能提供的情报多些,能赚一点。有的人提供不了太多情报,就只能勉强买回来一部分地,剩下的要靠租田维持生计。


    但总比全部靠租要安稳得多,租官田也会比租私田稳妥一些。贵族私自出租,定的租金比例很多时候都非常黑。


    这也是扶苏坚持在官府手里留田地的原因,大不了好好建造监察系统,防止相关官员在田租上动手脚。


    秦王听罢若有所思。


    秦政听出儿子的计策里还存在漏洞,应该是有未尽之意。


    于是配合地问道:


    “若有庶民实在寻不到立功机会,赚取不到任何赏钱,无法购回土地呢?


    玄景也点头附和:


    “恐怕一大半的庶民都提供不了什么情报,无法买回田地。


    扶苏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天灾频发,若一直任由庶民自行耕种,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太差了。其实儿臣早有想法,认为特殊时期应当实行特殊的农桑政策。


    秦王父子还没听明白。


    秦政已经秒懂:


    “既然大秦的村落可以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那么在种田上自然也可以。以屯田的形式耕种,安排无田的庶民集体劳作,便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屯田制从来都不是只有军人参与的,这里头存在多种操作方式。


    其中民屯就是给民众提供田地、工具、种子等物,让他们听从官吏的安排。最后的收成按比例上交,留下自己够吃的,剩下都充作军粮。


    代换到大秦,就是交给府库,为了接下来应对天灾作赈灾粮食用。


    屯田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农民种得多也不会多给。一般就是给够吃的量,剩下的产量再多也和屯户无关。


    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招好用,太平年间就不太行了。


    首先,寻常庶民不太受得


    了军事化的管制。其次,谁不想给自家攒点家底?


    而且屯田一般会伴随着别的好处。


    扶苏补充道:


    “庶民都被聚集起来管束,便不容易闹事生乱。等到农闲时节,还可以安排他们集体劳作,去修建水利等。”


    秦王眼前一亮。


    这和徭役不一样,但是却能做徭役时需要庶民做的事情。如今天下各地都等着大秦去打理,这些事情真的缺人干。


    何况水利这东西就不存在不需要修建的情况,哪怕用不上新建,也得修缮原有的水利工程。


    当然,集体劳动都是次要的。


    屯田制在天灾时期最主要的好处还是集体种粮。


    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产量,集体管控就方便中央调度。若是可以,所有庶民都参与屯田才是最理想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现代天灾文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政府接管田地,然后安排人集中耕种,保证灾害下的基础粮食产量。


    大秦如今的优势在于——


    玄景很快意识到此举可行:


    “庶民以前种田本来就吃不饱,只要这么做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肯干。”


    多余的粮食不分下来又如何?


    总比自己单独种田饿死强。


    现在年景不好,再不提高产量是真的有可能饿死的。即便是有地的庶民都能想明白,手里握着土地不代表什么,遇到天灾依然可能要全家饿肚子。


    秦王看得更远:


    “如今时令已乱,许多农人种地的经验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自行耕种的产量只会越发削减,时间一长,自然会羡慕屯户能吃饱。”


    先用里村的军事化管理让各国庶民习惯这样的看管,有天灾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应该会接受得更快。


    等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再进一步的军事化集体种田,自然也能慢慢接受。何况还有甜枣吊在跟前,算是双管其下了。


    最后,全国都是集体种植。


    扶苏这招算计的不仅是当下,还有未来。想叫新生的秦朝扛过天灾延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375643|1107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续下去,不用点特殊的法子怎么行?


    等天灾过去,年景变好了,就可以放庶民出去自由耕种。


    到那时,官府只需在该育种、该插秧、该


    追肥、该收割等操作的时令安排人提醒一二不必再进行强制规范。


    玄景忍不住感慨:


    “特别之时行特别之政吗?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玄景虽然跟着父亲一起处理过大一统后的各项问题后来也当过秦二世。不过最初到底是秦王在执政他就是个辅助的太子更多时候是听令行事。


    后来等他继位时秦王比正史上多活了好些年。所以传到他手上的大秦平稳得多相比之下就不如扶苏饱受磨练。


    能力上玄景不一定比扶苏差


    玄景不知道扶苏前世的经历他只听说秦政活到八十才驾崩。


    那可是八十岁!


    玄景心想大一统都四十多年了足够父亲把该处理的事情全部处理好梓桑应该没什么要烦心的吧?


    而且梓桑后来也就当了十年皇帝在位时间短不说还是六十七干到七十七的。人老了容易精力不济他又是个惫懒的性子该不会政务都丢给儿子自己整日养生去了吧?


    结果他还是低估了秦梓桑。


    扶苏头一回听到秦玄景夸他还有些意外。他挑了挑眉正想说点什么调侃一下弟弟被秦政按住了。


    秦政示意他不要在这个时候犯贱。


    难得玄景对扶苏观感转好还是别打碎他的滤镜了。


    扶苏顿了顿选择听话。


    散会后玄景跟在兄长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咸阳也下雪了不过门前的道路有人扫雪所以现在只有刚积下的薄薄一层。


    玄景人小个头矮才会反衬地周围的积雪很厚。


    扶苏回头看了一眼停下脚步把他抱了起来。大步走进太子宫上了回廊后才将人放下。


    因为近些年酷暑和严寒交替的缘故各宫都建起了回廊。


    这样一来风霜雨雪烈日酷暑都可以在廊下行走来往于每个宫殿内部的所有主殿偏殿无需走入毫无遮挡的空地。


    玄景道了声谢跟着兄长顺着回廊走入正殿。


    他已经搬去偏殿住了扶苏也住回了自己的房间。不过小孩每日还是喜欢赖在正殿的起居室里因为独自待着无聊而扶苏基本就在起居室里不挪窝


    。


    兄弟俩在软榻上坐下。


    玄景忍了一路这个时候才开口问起扶苏一些政事上的见解。


    扶苏轻轻挑眉:


    “怎么突然问这个?”


    玄景一本正经:


    “想见识一下你的能耐。”


    这几年他和扶苏斗智斗勇总是败多胜少。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小脑子不够用的缘故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他的心还不够脏。


    今天听到扶苏头一回提出像模像样的建议忽然惊觉自己其实并不了解秦梓桑的政治主张。


    以前玄景只知道太子对梓桑这个继承人非常满意梓桑在经济和舆论把控上也颇有建树别的他就没见识过了。


    但只懂经济和舆论只能说是能臣还是个偏科的能臣。梓桑显然并非如此他是个没有什么明显短板的明君。


    当皇帝的都自负轻易不会承认自己被别人比了下去。如果是旁人也就算了是另一个自己那肯定要好好论一论到底谁更厉害。


    扶苏托腮看他:


    “无聊这有什么好比的?”


    反正他在阿父心里是最厉害的扶苏就够了其他扶苏厉害与否与他无关。他没有和自己对比这一项的top癌只爱跟其他扶苏比受宠。


    玄景:……


    玄景反而觉得受宠有什么好比的幼稚又无聊。当皇帝的当然是要比能力比政绩了秦梓桑真是个奇葩。


    见扶苏兴致缺缺玄景敛眸思索了一会儿。等他再抬头的时候眼里闪过一丝志在必得。


    玄景状似不经意地说道:


    “既然你不想说那就听听我的想法好了。”


    扶苏喝着温热的甜牛乳没有拒绝。


    反正又不用他说小孩乐意费口舌就让他说吧自己听着就行。


    玄景见有戏继续往下说:


    “大秦这些年虽然大力发展官学父亲也早就在为天下一统后往外派官做准备不像前世那般低估了各地所需的官员数量最后导致只能任用六国旧吏。”


    “但如今天灾连连


    就像末世来临后很多人自觉官方无


    力管辖,就会琢磨着自立为王。


    古代本来就“皇权不下乡”,管束乡里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灾时期更是困难。


    尤其是雪灾时期。


    大雪封路,官府的人都不方便过去。村里趁机搞点小动作,确实很难管。


    以前六国就干过诛杀秦吏的事情,如今在渊国一个搞不好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把人一杀,丢进山里,借口下乡巡查时遇到雪崩或者野兽,根本拿他们没辙。


    说到这里,玄景眼眸转冷,似是想到了穿越前一些不悦的事情。


    他这会儿看着倒很有昔年秦二世的样子了,脸上表情波澜不惊,顶多只在眼神里泄露一丝情绪。


    扶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小孩理智回笼后确实像模像样的,不像之前一点就炸了。这才有点王孙公子的风范,放出去不会丢了父亲的脸。


    玄景忽略了他看戏的目光:


    “是以光靠足够数量的秦吏想要治理渊国也是不成的,还是得加重秦国手中的筹码。”


    “现如今秦吏还未到位,将军们凑合着征用了渊国旧吏,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大秦的地方治理还是那个困扰,新派的官吏说话分量不够,旧官吏又与大秦并非一条心。偏巧天灾不断,属实是雪上加霜。”


    扶苏放下杯盏:


    “那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玄景心道是我想勾引你多说点,不是我自问自答。但见梓桑还没上钩,到底还是多丢出了一些饵料。


    于是玄景回应了这个问题:


    “渊国黎庶好歹只是单纯不服外乡人管理他们,不像六国之人想的是复国。大秦不必应付反贼,只要想法子让秦吏融入其中即可。”


    “此举需要徐徐图之,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达不成的。偏偏如今就是时间不够,好在父亲早有应对之策。”


    “若我没有猜错的话,两位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父亲之前拉拢了大量渊国臣子,便该此时发挥作用了。”


    朝中的二五仔并不单纯是为了覆灭渊国才拉拢的,也是为了后续治理渊国。秦王没有光顾着拉拢高官,底下的县令城主这些也没忘了示好。


    灭渊后再拉拢可不一定能保证这群人的忠诚度,但是提前拉拢的话,就有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