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兄弟重逢

作品:《三国:我在季汉当丞相

    傍晚时分,张恒从城外钓鱼回来。


    隔着老远,就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跪在院中,神情却没有一丝意外。


    怎么说呢,自两人年岁渐长,这种事儿可太寻常了,张恒都懒得管了。


    他不管,但有人却不乐意。


    一见到父亲归来,二人立刻就来了精神。


    “父亲救命啊!”


    张蓁大声喊道,生怕张恒注意不到自己。


    小姑娘演技也是不俗,之前还好好的,此刻竟生生挤出了两滴眼泪。


    蔡松也跟着干嚎,企图引起父亲的怜悯。


    小刘禅倒是规矩,赶紧迎了上来,对张恒拱手道:“弟子见过老师。”


    去年,刘禅年满四岁之后,也该到了开蒙的时间。


    可刘备放着羽山学宫诸多大儒不选,偏偏让张恒来做刘禅的老师。


    张恒当然不干,但奈何推辞了半天也没推辞掉,只好提着两串腊肉回了家,正式成为了刘禅的老师。


    “阿斗又来了。”


    张恒没搭理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家伙,反而对刘禅笑道。


    “老师,这……”


    刘禅倒是仁义,用目光示意跪在地上的二人。


    意思很明显,老师救一下啊!


    张恒却还是装作看不见,反而慢悠悠道:“阿斗啊,以后少跟他们俩玩,万一把你带坏了,令尊怕是要迁怒于为师。”


    此言一出,蔡松和张蓁当场就傻了,瞪大了眼睛看着张恒。


    父亲,你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


    天底下,有这么说自己孩子的父亲吗!


    刘禅赶紧继续求情道:“老师,阿松和阿蓁已经跪了好久了,还望老师高抬贵手,饶他们这一次吧。”


    “求我有何用,又不是我让他们跪在此处。再说了,如果不犯错,又岂会有如此惩罚!”


    张恒捋着他那不多的胡须笑道。


    说起来,以前看那些老家伙没事就喜欢捋自己的胡须,张恒都大为鄙夷,以为他们故作高深。


    可这两年以来,他的胡须也长了,却是越来也喜欢这个动作了。


    天可怜见,张恒本就不是那种毛发太过旺盛的人,嘴上一直没几根毛。


    要知道这时代,胡子可是男人相貌的一部分,为此荀采和蔡琰没少嘲笑他。


    如今快到而立之年,下巴上才终于有了那么点长度,张恒一贯爱护得紧,没事就喜欢盘两下。


    只是一听这话,一对儿女再也忍不住了。


    你不救就算了,反而还奚落我们俩,半点当父亲的样子都没有!


    张蓁赶忙跑了过来,不停地摇张恒的衣袖,撒娇道:“父亲,您怎能见死不救,赶紧向母亲和姨娘求情啊!”


    “别来这套!”张恒立刻从小丫头手里扯回了自己的袖子,满脸无语道:“你们俩犯错,我为何要去求情。小惩一番也好,不然你们真的要无法无天了。


    你看看你,整日疯疯癫癫的,哪里有姑娘家的样子!”


    求情不成,反被张恒又来一番训斥,小姑娘撇了撇嘴,差点真的哭出来了。


    见此,张恒还是心软了。


    也罢,就再帮你们一次吧。


    正当张恒准备进去求情时,一旁还在跪着的蔡松开口了。


    “阿蓁,你别为难父亲了,整个郯县谁不知道,父亲惧内,哪里敢为咱们求情。”


    闻言,张恒一愣,脸色僵了下来。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你说什么……”


    张恒扭过头来,瞪着自己的儿子。


    “怎么,父亲惧内还不许人说?”蔡松迎着张恒的目光,却是凛然不惧。


    “逆子!”


    张恒瞬间恼羞成怒,暴跳如雷。


    “来人,来人,我要执行家法!”


    蔡松眼看形势不妙,刚想起身跑路,却已经被张恒揪住。


    巴掌跟不要钱似的,往小屁股上不停地招呼,打得蔡松哭爹喊娘。


    这下可把所有人都惊动了,原本正在屋里喝茶聊天的众人,也纷纷走了出来。


    “子毅,住手!”


    虽然过继给了蔡氏,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张岳哪里受得了,急忙向张恒喊道。


    一边喊,张老爷子还大步走了过来,将孙子抱走,唯恐再遭张恒毒手。


    柳氏也瞪了张恒一眼,“子毅啊,虎毒尚且不食子,你怎么能下如此毒手!”


    “我……”


    张恒有心辩解,却见到在张岳怀中的蔡松还冲自己做了个鬼脸,不禁更生气了。


    好小子,你给我等着,回头再收拾你!


    被张恒这么一闹,原本的罚跪也只好结束。


    张恒也才反应过来,自己是被两个小家伙给利用了。


    “女荀,吩咐下去,摆两桌酒宴。”张恒开口道。


    荀采笑道:“子毅,有客人要来?”


    “的确有,而且还是贵客。”张恒笑道。


    “谁啊?”蔡琰也跟着问道。


    “子瑜要回来了。”


    张恒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了追忆的目光。


    “阿亮的兄长?”荀采有些不确定道。


    张恒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五年前,诸葛瑾为新政冲锋陷阵,最终却落得个名声扫地,罢官归乡的结局。


    本想着守孝期满后,便将他调回来继续为官。


    可当征辟手令抵达琅琊时,诸葛瑾却拒绝了。


    可能是之前的打击太大,也可能是诸葛瑾想明白了一些东西,反正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时候未到。


    直到上个月,刘备又想起了他,便再次下令征辟。


    这次,诸葛瑾终于答应出仕。


    而今日,便是他抵达郯县的日子。


    张恒有预感,上次的挫败,应该会让诸葛瑾脱胎换骨。


    毕竟这家伙虽然性格温和,但骨子里还有着诸葛氏的耿直,本身才能也不低。曾以不到弱冠之年率军守城,抵御贼寇入侵。


    此番归来,必然能成为徐州集团的中坚力量。


    除了诸葛瑾之外,张恒也邀请了贾诩。


    这几年虽然没有战事,但校事府却一直在茁壮成长。时至如今,其渗透能力,已经展现在方方面面。


    老银币要是连这点都玩不转,也不配称之为毒士了。


    把他叫过来,也是准备对校事府的消息做一个汇总。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张恒已经快压不住都督府那帮人了。


    自上次泰山郡一战后,徐州已经近五年没有战事了。


    五年的休养生息,的确达到了张恒之前的预期。


    府库丰盈满溢,百姓家有余财。


    可力量积攒够了之后,你总得使出来吧。


    说好的一统天下,现在时机算成熟了吧,咱们得支棱起来啊!


    再不打,我们都要老了!


    其实从第二年开始,都督府就一直提议要对外征战。但张恒不同意,政务府那帮子文臣也不同意,便只好作罢。


    直到上次州府公议时,连最反战的督察院和户部尚书荀谌都站了出来,表示可以发兵了。


    这下,张恒再也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可以预见的是,战争不久后即将开启。


    打之前,有必要汇总一下情报。


    ……


    城外。


    夕阳西下,临近傍晚。


    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水面上,泛起一抹红霞。


    诸葛亮在沭水河畔负手而立,目光望向远方,脸上却无半分焦急的神色。


    不久后,官道尽头一辆马车缓缓而来。


    见到这辆马车,诸葛亮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转身上马迎了上去。


    赶车的车夫见到来人之后,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神情,急忙停了下来,扭头向车内喊道:“家主,二郎来迎您了!”


    闻言,马车的帘子被挑开,诸葛瑾从里面走了下来。


    诸葛亮赶紧翻身下马,拱手行礼道:“弟拜见兄长!”


    望着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弟弟,诸葛瑾笑了。


    五年前,他从郯县离开时,诸葛亮不过才十二岁,如今却已顶天立地。


    “二弟免礼。”


    诸葛瑾摆了摆手道。


    诸葛亮又开口道:“兄长,三弟忙于学业,兄长前来之事,弟并未告知于他,因此没能前来迎接,还望兄长勿怪。”


    “迎我作甚,自当以学业为重。”诸葛瑾淡淡一笑,浑不在意。


    诸葛亮这才抬头,看了看兄长,目光中微微露出一丝惊讶。


    五年前,诸葛瑾十九岁,如今已经二十四岁了。


    五年前,他身穿素服,侍奉继母,携带家仆来郯县出仕为官,誓要做出一番功业。


    而今,他却一身青衣,身无长物,随行只有一位车夫而已。


    五年过去,兄长相貌虽未变,但身上的气质却不似之前那般锋芒外露,反而极度内敛,甚至有一丝深不见底的感觉。


    这种气质,诸葛亮只在一个人身上见过,那就是荀彧。


    舍此之外,便是老师张恒身上,也没见到过。


    看来这五年,兄长所得颇多。


    望着微微发愣的二弟,诸葛瑾笑道:“来之前,我本不想打扰任何人,奈何还是被长史知道了,二弟等急了吧。”


    得知自己今日到来,诸葛亮必然一大早便出城迎接,如今已是黄昏,可见足足等了一天。


    可诸葛亮却摇了摇头,“兄长,弟在此等候不过半个时辰,又谈何心急?”


    “哦,这是为何?”诸葛瑾笑问道。


    “因为弟知道兄长不会早到,故此亦姗姗来迟。”


    诸葛亮并没有撒谎,他虽然清晨就出了家门,但却是去了羽山学宫。


    上午监督弟弟诸葛均读书,下午又在学宫中与教习一同研讨学问,正如他这几年间的每一天一样。直到快要落日之时,才动身前来迎接。


    “你为何知道我不会早到?”诸葛瑾继续问道。


    诸葛亮笑道:“五年前兄长因故而去,如今又岂会重蹈覆辙?”


    五年前,诸葛瑾名声扫地,狼狈而归。自那以后,谨慎低调的习惯,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说起这件伤心事,诸葛瑾的脸色依旧平静,并没有出现一丝的波澜,反而为诸葛亮的聪慧而惊叹。


    看来这五年,有长进的不仅仅是自己。


    “这五年,母亲她老人家如何?”诸葛瑾开口问道。


    “兄长,继母一切安好。”


    “那就好。走吧,入城。”


    诸葛瑾点了点头,又登上了马车。


    诸葛亮也跟着上马,与马车并排而行。


    夕阳下,兄弟二人的背影拉得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