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大婚

作品:《三国:我在季汉当丞相

    []


    经过反复拉锯的讨价还价后,刘备的婚礼费用最终定格在了四百万钱。


    之后不管荀棐如何哀求,荀彧却是一分也不肯给了。


    对于这个结果,刘备也欣然接受,反正他本就没指望能从府库中抠出多少钱来。婚礼的花费大头,终究还是要徐州第一富婆糜贞来出。


    用小妾的钱来娶妻,刘备也算是软饭硬吃的楷模了。


    至于张恒这边,婚礼的花费就小了许多,总共也不超过五百万钱。


    只是张恒本就是个穷光蛋,又不想伸手问家族要钱,思来想去,便也把目光瞄准了刘备。


    对于张恒借钱的请求,刘备倒是答应得十分爽快,随即便命荀棐写了一个借据交给张恒。


    亲兄弟,明算账。


    看到上面的条款,张恒忍不住眼皮狂跳。


    九出十三归?


    刘大耳,你怎么不去抢!


    刘备却表示,这个利钱已经很便宜了。若放在民间,那可都是驴打滚的利,不把你坑得家破人亡誓不罢休。


    爱借就借,不借拉倒!


    为了娶媳妇,张恒只好含泪签了借据,从刘备那里弄来了五百万钱。


    时间又过去了十日,眼看大婚之期将近,北上接收降卒的徐荣也回来了。


    如此天气,二十万降卒路上风餐露宿,自然不可能全须全尾,死伤足有近万人。


    这个结果虽然在张恒的意料之中,但真见到这些人的惨状,还是忍不住为之悲切。


    但接下来,才是整件事最艰难的环节。


    为了安置这二十万人,刘备竭尽所能发动了整个徐州的力量。


    一众州府高官组成了应急小组,全都放下手中的公务,参与到安置降卒的行动中来。


    之前打好招呼的徐州世家,也纷纷献出自己的力量。


    经过十余日轰轰烈烈的行动,总算彻底消化了这二十万人。


    而此时,已经来到了腊月下旬,距离过年已经没几天了。


    亲眼看着最后一批降卒住进新盖好的草庐中,张恒总算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呼,总算完事了。


    再看旁边的荀彧等人,虽然满脸疲惫,但神情中却也满怀欣慰。


    “文若,二十万降卒得以活命,此番功莫大焉。”


    “不错,待到明年春耕之时,这二十万人就能投入屯田。只需一年下来,府库就能充盈,届时一切难题将迎刃而解!”


    说话间,荀彧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似乎已经看到了徐州大治的场景。


    郭嘉大笑道:“何止二十万,加上之前泰山郡招降的近二十万,还有尚在青州的十万人,加起来五十万只多不少。全部用作屯田,至少能养活十万大军!”


    闻言,张恒也笑了。


    徐州现如今的屯田制,是百姓和州府五五分成,若是百姓使用州府的耕牛,则是四六分成。


    五十万人劳作所得的粮食,一半上缴给州府,若是再加上徐州原来的赋税,便是养活二十万大军都不成问题!


    如此,也算有了战争潜力。


    三人正谈笑间,张恒忽然脸上一凉。


    抬头望去时,原来是又下雪了。


    与上次不同的是,如今降卒全都得以安置,再无后顾之忧,张恒却希望这雪是下的越大越好。


    缓缓伸手,接住落下来的雪花,张恒轻声自语道:“瑞雪兆丰年,这雪一下,明年必然是个丰收年景!”


    “不错,有了粮食,就一切都不愁了。”荀彧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万事开头难,入主徐州的这半年来,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说是粮食的问题。


    可仔细想来,盛夏入徐,如今不过半年的时间,便已经完成了对内部的统合,以及周边的屏障,可以说所有的基层治理工作都落到了实处。


    接下来只需用一年的时间巩固成果,徐州这个大机器就能彻底运转起来。


    有了稳固的大后方作为支撑,徐州的精兵强将就能尽情征伐,所向睥睨!


    ……


    初平元年,腊月二十八。


    这一天,正是徐州牧刘备的大婚之日。


    当然,也是张恒迎娶荀采和蔡琰的日子。


    作为自己的人生大事,张恒本该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但奈何刘备非要拉着张恒在同一天成亲,导致张恒这个主骤然降级成了小透明。


    对此,张恒是没半点意见的。


    哪天成亲都是娶,跟刘备一起,倒是省了自己宴请宾客的酒席钱。


    一大清早,登门祝贺的人便络绎不绝。


    没办法,毕竟今天要赶两个场子,先来张恒这边,之后再去刘备那儿赴宴。


    作为新郎官,张恒今天是没办法亲自出场招待客人了,只得由父亲张岳代劳。


    管家李叔俨然成了府中的大忙人,对一众宾客迎来送往的同时,还不忘关注着家仆布置庭院房屋的情况,简直是走路带风,放屁冒烟的状态。


    饶是如此,见到有家仆处置不当之处,便立刻上去喝止,可谓任劳任怨。


    一直忙碌至下午,伯父张温走了过来,让张恒带上队伍前去迎亲。


    张恒点了点头,随即带队出发。将行之时,他脑中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急忙下马走到张温面前低声道:“伯父,这迎亲的先后顺序……”


    闻言,张温也是一愣,笑容僵在了脸上。


    一般人只娶一位妻子,自然没有这个顾虑。


    但张恒不同,他可是要同时迎娶荀采和蔡琰,且二女皆是正妻。


    那么问题来了,谁先谁后?


    要知道荀爽和蔡邕这两个老家伙可都不是省油的灯,在这种问题上,绝不会容忍自己落后于人!


    “叔父?”


    见张温沉默,张恒又问了一句。


    张温一咬牙道:“先去荀家!”


    “侄儿遵命,但万一蔡公问起来……”


    张温当即正色道:“自古长幼有序,就算都是正妻,年岁上也不可能相同。荀氏女年岁稍长,理应排在前面!”


    “伯父所言极是,要不劳烦您与侄儿一同走一趟,万一蔡公问起来,也好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