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两个不约而同

作品:《三国:我在季汉当丞相

    在董璜的指引下,张济大步走入堂中,身上衣物虽破破烂烂,看上去也颇为狼狈不堪,但他的神情却无比坚毅,非但不像是败军之将,反倒像大胜而归的模样。


    张济走入堂中,看到主位上的董卓,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大礼参拜道:“罪将张济,参见相国!”


    硬气归硬气,该有的礼节却一点没含糊。


    面对张济这番表现,董卓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那些败退归来的士卒,无不是极度惶恐,痛哭流涕,有些甚至被吓得说不出一句完整话。这张济为何如此镇定,甚至有些骄横的模样。


    “文成,前线战事如何?”


    董卓不动声色地问道,他倒想看看张济嘴里能说出什么来。


    “回相国。”张济抬头大声道,“天降洪水,我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董卓彻底无语了。


    全军覆没你神气什么!


    “好一个全军覆没,本相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董卓冷声讥讽道。


    张济拱手道:“相国容禀,若非牛将军不听末将良言,断不至于有此大败。”


    “哦,如此说来,此次战败全因牛辅妄为所致?”


    董卓冷笑道,眼中已浮现一丝杀意。


    败军之将还敢这般骄狂,且妄图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董卓最见不得这等人。


    岂料张济却话锋一转,满脸郁闷道:“倒也不全是牛将军的错,实在是我军运气太差……”


    说着,张济将整场战役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讲了一遍,听得董卓眉头直皱,想发火却又不知从何发起,心中无比憋屈。


    坦白来说,牛辅的表现中规中矩,并无大错。唯一失误的地方,就是将互为犄角之势的三座营寨改成了一座,不然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还是那句话,谁能料到会突然天降大水。


    “所以末将不服,若非天降大水,末将早已率军攻入荥阳,替相国把关东群寇尽数斩杀了。”张济满面怒容道,“末将自知罪责难逃,特来请罪,相国要杀要剐,末将皆无怨言!只恨不能亲眼见到关东群寇授首。”


    说罢,张济又把头低了下去,等候着董卓的判决。


    反倒是董卓,被张济这副光棍的模样给弄得有些迟疑。


    有心让张济背锅,却忽然又有些舍不得了。


    仗还要继续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张济追随自己多年,一直没犯过大错,也算兢兢业业。


    再者,此次战败的罪责也很难归咎到张济一人头上。


    董卓思索片刻后,最终却微微摇了摇头。


    罢了,且饶他一命,以观后效。


    一念及此,董卓开口道:“文成,你今战败,来日可还敢再战?”


    闻言,张济立刻大声道:“若相国饶末将不死,末将情愿为一马前卒,替相国冲锋在前。”


    “你好歹也是一军校尉,怎能如此胡言乱语。”董卓哂笑道,“马前卒本相多的是,又不差你一个。本相是要你知耻而后勇,戴罪立功。”


    “相国教训的是,是末将失言了。”张济连忙说道。


    董卓挥了挥袖,示意张济可以从地上起来了。


    “可你终究是损兵折将,我若不罚,恐难以服众。


    传我将令,校尉张济,作战不利,致使麾下全军覆没,本该斩首正法,但念其为本相征战多年,故此宽宥这一遭。且降其为屯长,以观后效!”


    “多谢相国宽恕!”


    张济立刻抱拳道。


    到这一刻,张济的心才算放回了肚子里,心中对贾诩越发崇敬了。


    文和先生果然神机妙算!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自去领一百军棍。”说到这里,董卓顿了顿才继续道,“此外,我再拨给你三千兵马,命你为先锋,来日为大军开路!”


    “多谢相国!”张济激动地抱拳道。


    “行了,你且去吧。”


    “末将告退!”


    张济转身大步离去。


    等张济走出房门后,董璜凑了上来,拱手道:“叔父,张文成乃败军之将,饶他性命便罢了,为何还要委以重任?”


    “哦,那阿璜以为该派何人为先锋?”


    面对侄子董璜时,董卓脸上再无之前的杀气,反而满脸笑容道。


    “这……军国大事,侄儿不敢妄言。”


    “什么狗屁的不敢妄言,老夫的基业,将来还不都是你的。”董卓挥袖笑道,“之所以派张济为先锋,除了让他戴罪立功之外,也因为他与关东群寇交过手,比较稳妥一些。此战若非一场大水,咱们也未必会败,就让老夫看看,这张济是否像他口中说的那样,敢与关东群寇死战。如若再败,杀之不迟。”


    董璜这才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侄儿明白了,张文成乃败军之将,就算为了自己的性命,他此去也必然死战。”


    “说得不错,我儿长进了!”


    见侄子脑筋开窍,董卓老怀大慰。


    “去,传令全军,明日进军,兵发荥阳!老夫倒要看看,这些关东群寇有多少斤两。”


    话说到最后,董卓已是满脸杀气。


    我三十年的戎马生涯,难道敌不过一群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不成!


    “遵命!”


    董璜立刻抱拳应道,随即转身离开了大堂。


    ……


    酸枣。


    陈宫没回来,却并不妨碍众诸侯完整且直观地知道了前线战况,毕竟还有两位当事人呢。


    听完整场战役后,众诸侯神色激动,纷纷扼腕叹息。


    早知道会天降大水,我们还考虑个屁,直接就杀上去了。


    老天都在帮我们,可叹我们却踟蹰不前,白白让刘备和张恒捡了这么大的便宜。


    那可是三万大军啊,有这份功劳,封侯都不成问题了!


    不过好在现在也不晚,董卓大军不日便到,现在出兵的话,应该能赶上下一波大战。


    无论是以刘岱为首的三人小团体,还是袁绍系的诸侯,都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痛击自寻死路的董卓。


    好在之前兵马粮草就已经齐备,想出兵随时都能走。


    刘岱居所内。


    “使君,眼下局势已经明朗,西凉军不堪一击,董贼犹如冢中枯骨,咱们还有何好犹豫的,出兵吧!”


    乔瑁满脸兴奋地叫道,似乎只要杀过去,就能生擒董卓一般。


    “不错,元伟言之有理。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趁早出兵,晚了可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一贯喜欢摇摆当桥头草的孔伷,这次竟也坚定起来,拱手向刘岱劝道。


    “好,我也正有此意。”刘岱点头笑道,“之前是我多虑了,导致咱们坐失良机,还望二位见谅。”


    孔伷摆手道:“使君这是哪里话,咱们既为同盟,就该守望相助,生死与共。再者,使君稳健行事,也是为大局考虑。”


    “公绪公此言有理,使君不必自责。”乔瑁也笑道。


    刘岱这继续开口道:“既要出兵,咱们三家肯定得合兵一处。非是对二位有所顾虑,只是有件事还得提前说清楚。”


    “何事,使君请讲。”乔瑁问道。


    “二位麾下如今有多少兵马?”刘岱笑问道。


    提到兵力这个关键的问题,孔伷和乔瑁都沉默了。


    说是同盟,但自己有多少家底,又怎能轻易示人。


    片刻后,还是乔瑁率先开口道:“使君,下官兵微将寡,虽积极募兵,麾下却也只有一万五千人。”


    东郡虽是兖州重镇,但乔瑁上任并没有多久,能招募到一万五千人,已是颇为不易。


    孔伷也抱拳道:“使君,在下麾下也只有两万余人。”


    他和乔瑁的情况类似,虽然名为豫州刺史,但豫州可没有几个地方听他的。且不说颍川是世家门阀的自留地,最富庶的汝南也是袁氏的大本营,孔伷这个豫州刺史,只是个挂名的。


    听完二人的兵马数量,刘岱点了点头道:“我麾下有三万人,加上二位手中的兵马,已有六万大军,想来也是够了。只是不知那些人……”


    说到这里,孔伷和乔瑁都皱起了眉头。


    刘岱口中的那些人,自然是指袁绍系的诸侯。


    他们人多势众,手中的兵马将近十万,比三人合力强大得多。


    闻言,乔瑁冷笑道:“使君多虑了,同为讨董联盟,那些人难道还能有别的心思不成!”


    “不错,眼下以讨董为重,那些人应该知道轻重。”孔伷也附和道。


    “好!”刘岱一拍桌案道,“既如此,二位且回去整军,咱们明日进兵!”


    三人一番合计,最终定下了出兵的方略。


    至于另一边,情况也和刘岱这边差不多。


    张邈等人一通合计后,也决定翌日出兵,哪怕没有袁绍的指令。


    双方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立即出兵,也都很有默契的并没有通知对方,可见嫌隙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