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什么?郑和回来了?

作品:《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全本免费阅读


    第186章什么?郑和回来了?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怕死,总有把钱看得比自己性命重要的。


    对于这样的人,铁铉没有什么好说的。


    直接动用武力追缴税款。


    若是武力抗税,则一律视为对抗朝廷,满门抄斩。


    事后,铁铉冷声表示:真当本官不敢杀人吗?


    陛下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自己肯定不能辜负陛下的期望。


    若是连此事都完不成,他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去见陛下。


    就这样,一直到十一月之前,新政的推行都很顺利。


    十一月中,两广地区发生了一场叛乱。


    当地地主勾结土司杀了知府,并举行了造反活动。


    铁铉并没有向朝廷求援。


    他也是经历过战争的,不是那些文弱的书生可以相比的。


    他用王命旗牌,调集了数万兵马,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这场叛乱。


    当消息传到京城,朱棣大笑着说:“大明有铁铉,乃社稷之幸。”


    高兴的不止朱棣,还有文官们。


    因为铁铉是这场平叛战争中最大的功臣。


    最重要的是什么?


    铁铉他是文官啊!


    不管众人之前与铁铉的关系如何差,但这份荣誉,是属于整个文官集体的。


    他们如何能不高兴呢?


    于是,关于铁铉的赏赐问题,文官们也是出了大力。


    纷纷进谏应该重赏铁铉。


    朱棣又岂能不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于是他将计就计,反过来利用了一下他们。


    于是他下旨重赏铁铉。


    这让一部分人看到了文官带兵的希望。


    于是朝堂上支持新政的声音变多了。


    朱棣也顺势加快了新政的推行速度。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


    时光悠悠,很快永乐十四年就结束了。


    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八。


    一匹快马闯入了京城。


    随后直奔皇宫。


    一路畅通无阻,不管是高官勋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纷纷避让。


    因为马背上的人一路上都在高声大喊一句话。


    “郑和回来了!”


    京城所有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之事,因为上次出海的时间是永乐十年五月。


    这远远超出了以往出海的时间。


    所以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关注这件事。


    甚至有不少人以为,郑和他们遇到了危险而葬身大海了。


    现在…终于回来了,很多人为此长长松了口气。


    皇宫,御书房。


    王忠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满脸都是开心的笑容。


    “陛下,好消息!”


    正在批阅奏疏的朱棣闻声抬起头来。


    “哦?是什么好消息?”


    “陛下,郑和,郑和回来了。”


    王忠快速说道。


    此话一出,朱棣直接愣住了。


    过了两秒,他噌的一下站了起来。


    眼睛直直的盯着王忠,满是不可思议。


    “什么?郑和回来了?”


    “你说的可是真的?”他问道。


    “陛下,是真的。”


    “信使就在外面呢!”


    王忠道。


    “传,快传!”


    朱棣激动不已。


    “是。”


    紧接着,信使就进入了御书房。


    他走的很慢,整个人非常紧张,腿肚子还打着颤。


    毕竟,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而他即将要面对的,则是主宰整个大明帝国的皇帝。


    这压力可不是一点半点。


    “小人参…参…参参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此,朱棣眉头微微一皱,不过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平身!”朱棣开口道。


    “谢陛下!”


    “郑和回来了?”


    朱棣问。


    “回禀陛下,是的。”


    “小人出发的时候,郑大人已经带着船队停靠在了交趾,进行补给。”


    “不日便可回归。”


    信使将自己所知道的详细说了出来,并且转呈给朱棣郑和亲手所写的折子。


    朱棣接过折子快速看完,心中大喜。


    “王忠,带他下去领赏。”


    朱棣对王忠吩咐道。


    “是。”


    “谢陛下赏!”


    信使也是恭敬感谢。


    待两人退下,朱棣再次打开郑和的折子,仔细御览起来。


    刚刚一目十行,只是看了个大概。


    然而他看了没有一会儿,就有人闯进了御书房。


    朱棣正要发怒,抬头却看见来人是杨轩。


    于是他的表情立刻多云转晴。


    “听说郑和回来了?”


    杨轩迫不及待的问道。


    “嗯,回来了。”


    朱棣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又对杨轩招了招手:“杨轩,你快过来看,这是郑和的折子。”


    “他说,他已经找到了你所说的粮种。”


    听到此话,杨轩的神情也是一怔。


    在他的预想中,郑和要找的玉米,土豆,红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万万没想到,惊喜竟然来的这么突然。


    回过神来的他立马上前,从朱棣的手里一把抢过了折子。


    “哎哎,你干什么?我还看着呢!”


    朱棣不满地嚷嚷,同时出手抢夺折子。


    “别吵吵。”杨轩喝道,也没在意朱棣的反应,而是转过身继续看起了折子。


    他深知这三种粮食对大明有多重要。


    虽然经过努力,改善粮种,使得大明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


    但却依然无法让全国的百姓都吃上饭。


    毕竟,大明的人口是一年比一年多,所消耗的粮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还有,北方地广人稀,粮食产量,远远比不过南方。


    所以,仅以北方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北方百姓和戍边将士们的需求。


    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支援北方。


    好在很久之前,朱棣就改了藩属国的朝贡规矩。


    南洋诸国,每年都需要给大明朝贡不少粮食。


    同时,大明还会购买一部分南洋诸国的粮食。


    这些粮食,极大的缓解了大明北方对粮食的需求。


    使得戍边的将士,都能够吃饱饭。


    现如今,在顺天附近的通州,就存放有两百万石左右的粮草。


    这些粮食是维护北方稳定的根基。


    不管是戍边将士所需的粮食,还是地方遭灾所需的粮食,都是从通州运出去的。


    一旦大明有了玉米、土豆、红薯等适合北方种植的粮食。


    那么从此以后,北方将不再缺粮。


    百姓也能解决基本的温饱。


    不过杨轩知道,这三样粮食在后世产量恐怖,但现在,却不一定。


    粮种带回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试种植,看看是否适应大明的土地,然后再看看产量。


    同时,还要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种植,看看什么地方最适合种植。


    杨轩查过北方各省的粮食产量。


    有的地方,小麦亩产量还不到一百斤,和南方完全不能相比。


    (建国初期咱们的粮食产量也不高,亩产几十斤很普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咱们才有了好的种子,又从国外引进化肥生产线,让我们不缺化肥,粮食产量才爆发式增长)


    好一些的,亩产一百多斤,亩产两百斤以上的,非常少。


    很多地方的土地贫瘠,肥力不足,又没有水来浇灌,种种因素,导致北方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


    若是有一种高产粮食,不挑地,耐旱等优点,那北方很多不适合种植小麦水稻的土地都能利用起来。


    玉米,土豆,红薯这三样粮食就是最适合的。


    杨轩认真看着郑和的折子。


    上面写着他们并没有在欧//洲找到玉米等。


    本来是准备回大明的,但是却在海上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


    船队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杨轩也是忍不住一阵心痛。


    那可都是经验丰富的船员水手啊,就这么白白葬身大海,实在是太过可惜。


    毕竟,要得到经验丰富,且能够承担远洋任务的船员和水手,这其中所需要的花费,可是一点也不少。


    折子后面又写到郑和他们在经历过风暴过后,去到了一片陌生的大陆。


    后面才知道那是南//美//洲北部。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玉米,红薯,土豆。


    还找到了辣椒、番茄等作物。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杨轩嘴里呢喃着,心中也不得不佩服郑和他们的运气。


    谁能想到,一场风暴,让他们到达了南//美//洲。


    天意,这简直就是天意!


    剩下的内容,杨轩很快就看完了。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