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老朱:这是在点咱啊

作品:《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忽然被朱标给背刺,杨轩直接懵了。


    我是让你帮我说话,不是让你弄死我。


    什么仇什么怨啊?


    杨轩欲哭无泪。


    不过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晚了。


    面对老朱那双仿佛能将人心看透的眼睛,杨轩也只能想办法出谋划策。


    “陛下,宝钞现在发行的并不多,所以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来为以后考虑。”杨轩朝老朱拱了拱手,道。


    “接着说。”老朱点了点头。


    “要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咱们要先明白通货膨胀是怎么来的。”


    “当然,现在的大明还没有。”


    “咱们可以从历史上来找。”


    “就比如元朝中后期,宝钞沦为废纸一张。”


    “在这方面,想必陛下深有体会。”


    “没错,那玩意儿,擦屁股咱都嫌硬。”老朱认可道。


    “咱们都知道,元朝中后期,皇帝昏聩,朝堂之上,贪官污吏横行,一片乌烟瘴气。”杨轩说道。


    不管那个时候的元朝还有没有好人,但在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黑就对了。


    “宝钞制度,本来是很好的,但由于这些人毫无节制的滥发,导致宝钞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民间所能承受的数量。”


    “如此方才导致,宝钞的贬值。”


    “我大明若要避免,就必须有规律,有节制的发行。”


    “并且还要做好回收措施,使宝钞在民间的数量,始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准备金,以备百姓兑换。”


    “宝钞说到底,它只是一种信用货币,百信相信它值钱,它才能值钱。”


    “现在的宝钞,主要是靠陛下的信用在支撑。”


    “否则等到宝钞贬值,百姓不再信任,那也就是说,百姓不再相信陛下。”


    “这对陛下,对朝廷的威信,打击是巨大的。”


    “不可不防啊!”


    说完,杨轩对着老朱拱手。


    “咱是让你说解决的办法,不是让你在这里东扯一下,西扯一下。”


    老朱脸色一黑,道。


    “是,陛下!”


    “臣在历史上失败的经验上总结了几点,请陛下指正。”


    “这其一,就是发行宝钞之前,提前准备准备金。”


    “其二,制定好回收宝钞的制度。”


    “其三,宝钞的质量,还需提升,不能用几次之后,就连字迹都看不清了。”


    “其四,宝钞的发行,一定要做好规划,比如今年需要发行多少,又需要回收多少。”


    “不能随心而为,想发行多少,就发行多少。”


    “宝钞的价值,一定要稳住,咱们大明不能走元朝的老路。”


    听到这里,老朱的脸色有些不好看,这不就是在点他嘛!


    不过也没有打断杨轩。


    “其五,一定要做好防伪措施。”


    “避免心思不正之人伪造宝钞,不然,那就是他们发财,陛下背骂名了。”


    “其六,宝钞发行,应该单独成立一个部门,独立于中书省和六部之外,由陛下直接领导。”


    “毕竟涉及大明的经济。”


    “其七,这个部门的人,必须要懂经济,外行指导内行,容易将好事办成坏事。”


    又在点咱……老朱眉头直跳。


    “说完了没?”


    “额……臣说完了。”杨轩顿了顿,道。


    “那行,你下去后,将这些都写在折子上,由太子转交给咱。”


    “至于懂经济的人,要是没有的话,那你就得给咱解决了。”


    “下去吧!”


    “微臣告退!”


    “儿臣告退!”


    待两人离开后,老朱揉了揉额头。


    “来人。”


    “陛下!”


    “传胡惟庸!”


    ……


    “臣胡惟庸叩见陛下!”此时的胡惟庸早已是中书省左丞相了。


    他继承的是李善长的位置,不止如此,还有李善长经营的淮西集团。


    “惟庸啊,你来了,赶紧起来!”老朱看着胡惟庸,笑道。


    他本来是想找李善长的,但李善长早已经辞官。


    “咱有件事儿想问问你。”老朱道。


    “陛下请说,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惟庸恭敬道。


    “哈哈,好,现在满朝上下,咱也就指望惟庸你,给咱分忧了!”


    老朱笑道。


    “臣惶恐。”


    “为陛下分忧,还有太子,臣只是尽心尽力。”


    “太子毕竟年轻,经验不足。”


    “惟庸啊,你说说看,这宝钞,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咱今天听人说,这宝钞会损耗大明的国运。”


    “咱不得不重视啊!”


    “陛下,宝钞乃利国利民之策,说宝钞损耗大明国运之人,定是狼子野心之辈。”


    “臣建议,斩了此贼子!”


    “惟庸啊,不要急,不妨先听听咱都听到了些什么?”


    “臣聆听圣训!”


    接着,老朱将朱标和杨轩说的那些复述了一遍。


    “惟庸啊,你说说看,咱真要是这么毫不节制的发行宝钞,会不会走上元朝的老路?”


    “陛下,我大明立国已有近十年,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一片盛世之相,岂是那龟缩于草原的北元余孽能比的。”


    “更何况,陛下正值春秋鼎盛,治理下的大明,日新月异,岂会走上元朝的老路。”


    “说这话的人,简直该死。”胡惟庸跪在地上,语气激动的说道。


    老朱的问题简直就是一个送命题,胡惟庸回答的这么迅速,足见其反应之快。


    看着跪伏在地的胡惟庸,老朱嘴角划过一抹冷笑,不过是转瞬即逝。


    “惟庸,你这是做什么,赶紧起来。”


    “咱只是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咱得防患于未然。”


    “咱想了几个解决办法,你听听看,怎么样?”


    紧接着,老朱便将杨轩说的那几个解决办法说了出来。


    胡惟庸听完,也是一愣。


    还别说,想出这些办法的人,简直是天才。


    “陛下圣明!”胡惟庸狂拍马屁。


    “看来你也认可这几个方法。”老朱道。


    “这是自然,普天之下,也只有陛下能想出这么完美的解决办法。”胡惟庸道。


    老朱嘴角一抽,这话听着,怎么那么像骂人呢?


    老朱的心情很不美丽。


    他看着胡惟庸:“宝钞的事,是由你们中书省负责的,为什么你们没有发现问题?”


    “还需要咱来说,元朝的例子,就在面前明明白白的摆着,你们中书省,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


    老朱的态度忽然两级反转,也是吓了胡惟庸一跳。


    让其连忙跪地请罪。


    “陛下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