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会诗

作品:《长生仙道:从斩妖谱开始

    “哼,如此说来,老夫便要拜闻你这端木老儿的高作了!”木桑公气呼呼的说道。


    一旁瞧热闹的道士不由莞尔。


    那端木翁与赤节公也是相顾大笑。


    “既然木桑兄相邀,在下便来献丑一番了。”端木翁迈步而出,虽口中说着献丑,可那模样却似是已然胸有成竹。


    “孤坐青山里,空幽人不闻。”


    “坐看朝日复,斜月抚琴音。”


    一首诗吟罢,木桑公与赤节公笑着颔首。


    木桑公道:“你这老儿虽是品德堪忧,所作诗词却也有几分意境。”


    “呵呵,多谢木桑兄夸赞!”端木翁不以为忤,反倒有些颇为得意。


    这时。


    赤节公笑着说道:“二位老兄已有佳作,老朽岂能落与人后。”


    说着,他端起一碗清冽的猴儿酿猛灌了几口,然后打了个酒嗝,这才醉眼迷离的吟诵道:


    “烟雨云山处,寒风松涧彬。”


    “雀燕山外至,竹海夜归人。”


    “好,好啊!”


    端木翁笑呵呵道。


    “对,对,好一个竹海夜归人啊。”


    木桑公也是赞叹出声。


    三位老者各自吟过一首诗后。


    那赤节公满脸笑意地瞧向了道人。


    “老朽几人已有拙作,道长何不也来吟诵一首?”


    道士摇头失笑,他哪儿会作什么诗词文章,不外乎一个“嫖”字而已!


    木桑公凑上前,笑道:“道长随意作诗一首便可,我等万万不会笑话道长的。”


    “好吧。”


    道士沉吟几息后,飘然起身,端起杯子给自个儿斟了一杯酒。


    信步行至一旁的花池处。


    那其中有着几十种五颜六色的花朵儿,此刻开的正盛,当真是花团锦簇、争奇斗艳。


    三位老者见道士在花圃前站定脚步,却是一时皱起眉头,似乎在酝酿苦思一般。


    直过了盏茶功夫。


    道士才慢悠悠念诵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木桑公愕然回顾道人,眼睛瞪得好似铜铃大小。


    道士仰头抿了一口盏中酒水,复又道: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端木翁哆哆嗦嗦的伸手抚须,就连揪断了几缕下颌处的胡须,仍不自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赤节公面皮涨红,猛地高声喝彩道:“妙,当真是妙不可言呐!”


    他赶忙端起一碗猴儿酿,遥敬道人,爽快笑道:“道长文采斐然,实乃老夫平生仅见,此诗一出,我等那些个拙作,却是无颜再拿出来现眼啦。”


    “哎,木桑兄所言,亦是老夫想说的。”


    端木翁心痛的瞧着手上的几缕美髯,叹息不止。


    道士一时无语,瞧来“青莲剑仙”李太白这首月下独酌,在这大乾亦是吃得开啊。


    他虽心头有些自得,却也笑吟吟回道:


    “几位适才所作之诗,也尽是佳作,何必妄自菲薄!”


    三位老者相视苦笑,却是没了先前的意气风发。


    忽而。


    一股儿香风从远处飘来,接着便听一道清脆婉转的笑声传来。


    “几位先生宴请贵客,怎地也不唤小女子哩。”


    道士循声瞧去。


    却见来人是位面容秀美,柳眉细腰的粉衣女子。


    那女子俏脸含笑,从外款款走来。


    “哈哈,原来是桃儿姑娘来了。”木桑公抚须笑道。


    那女子笑盈盈走到院中,向着道人行了个万福,脆声道:“奴家唤作桃儿,不知道长如何称呼?”


    道士眉头一挑,顺着眼前女子的娇躯往上一瞥……


    咳咳。


    “无量天尊,贫道纯阳子!”


    那桃儿姑娘嫣然一笑,眼神儿灼灼盯着道人。


    “适才奴家在院外,却是刚好闻听道长所作那首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佳作。”她抬手轻拂鬓角,“奴家也有一题,不知道长可愿接么?!”


    道士一摆手。


    “贫道于诗词之道不甚精通……。”


    木桑公三人闻言,不由神色变得有些古怪。


    那桃儿姑娘似笑非笑的望了道人一眼,声音幽幽道:“瞧来道长是瞧不起奴家这等女流之辈,却故意推脱哩?!”


    道士嘴角一扯,莫非这女权竟然连大乾都不能幸免?


    “道长,既然桃儿姑娘好言相邀,不若应下便是!”端木翁笑着凑上前劝道。


    “不知桃儿姑娘所出何题?”


    道士并未直言答应,而是先瞧瞧对方的命题,再决定答不答应!


    毕竟他这个白嫖客存货也不多,为免出丑,也只能小心谨慎些了。


    桃儿姑娘轻轻笑了笑,说道:“道长便以桃花为题吧!”


    “桃花?”


    道士有些惊异。


    “怎么?莫非有什么不妥之处?!”


    那桃儿姑娘柔声细语道。


    道士微微皱眉,回道:


    “且容贫道想想!”


    而后,他便缓缓在院中度步起来。


    木桑公三人与那桃儿姑娘只是静静瞧着,也不催促。


    过了盏茶功夫。


    道士经过一番搜肠刮肚,终于想起一首偏门些的诗来。


    他转过身去,朗声诵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此诗一出,三个老者已然呆若木鸡。


    那桃儿姑娘更是樱唇微张,一对儿杏眼灼灼盯着道人,美目里的欢喜与惊叹似乎快要满溢而出。


    道士轻咳两声,心绪有些忐忑的问了句:“如何?可还说得过去么?!”


    这首诗出自蓝星的先秦时期,后被孔圣收录到了诗经之中。


    其诗词风格,与如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那桃儿姑娘回过神,白皙的俏脸微微低垂,有些许羞涩的低声道:“道长果真大才,小女子佩服不已!”


    “哎呀,好,好诗啊。”赤节公抚掌大笑道:“此诗之格律似与千年前的文风有些许相似,虽只有短短六句,却辞藻华丽,令人深思,当真是让老朽耳目一新!”


    木桑公与端木翁面面相窥一眼,继而一声长叹。


    “今日幸遇纯阳道长,当为我等之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