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次收徒

作品:《情满四合院之碧霞元君

    要说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还真的是纯洁善良。


    虽然红星轧钢厂的杨厂长知道王胜文是苏局长派来的援兵,但是看到他写的工作计划之后,仍然举双手赞成。


    周一王胜文来轧钢厂报到的时候,杨厂长去局里开会一天,所以王胜文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的初次见面是在周二下午的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


    杨厂长当场宣读了局里的任命书,同时红星轧钢厂任命王胜文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空缺)、实验室主任。


    杨厂长作为职场老油条,自然闻到了王胜文这个实验室中的血腥味儿。


    但是他有更加深刻的想法:既然我在位的时期研究出来的成果,领导的功劳首先就应该是我的,谁也争不去,李主任功劳再大,也只能排在第二位,最多他主任升个副厂长,那根本不算什么。


    虽然李主任把王胜文的办公室安排在了自己的隔壁,但是技术科、设备科、实验室仍然归属于生产部门。


    最高兴的是市工业局的赵局长:


    难得一次红星轧钢厂的两头驴意见这么统一,看来这个市工业局产值最高的企业要向好的方向转变了。


    剩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了。


    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生产科的孙业平科长,竟然每天上午亲自陪着王胜文去车间检修设备。


    红星轧钢厂总共有十二条轧钢生产线:一条厚板生产线,两条中板生产线,四条薄板生产线,一条防滑板材生产线,一条棒料生产线,两条钢筋生产线,一条铁丝生产线。


    另外还有一个铸造车间,一个机加工车间,一个钳工车间,一个锻压车间。


    正好把原有的十六个车间塞满。


    从去年开始,又加盖了一排共八个车间,计划引进一条厚板生产线,一条中板生产线,三条薄板生产线和一条钢筋生产线。


    原有的十二条轧钢生产线中,除了一条中板生产线、一条薄板生产线和一条铁丝生产线是日伪时期的设备外,其余设备都是建国后引进的苏联设备。


    早年中苏友好时期,各条生产线都是由苏联派专家来进行维修保养。


    自从61年下半年,苏联专家撤走后,所有设备就没再进行过系统性的维护保养和维修。


    虽然有几个聪明的工人在设备坏掉的时候,也能进行简单的维修,但是不专业的维修又能起多大作用?


    所以一到有了比较紧急的生产任务,不是这儿设备坏了,就是那儿设备出问题了,往往弄得是生产科、车间一片忙乱。


    这就是生产科孙业平孙科长亲自参与设备维修的原因。


    五六十年代的轧钢设备,对于一个前世的工程院院士根本就构不成问题,基本上没有任何难度。况且还有神识里各种工具的支持。


    既然生产科长参加,也不能让他闲着,王胜文从神识里拿出一个手动维修用工具箱,其中的工具种类非常齐全,所以工具箱挺大挺重,有五六十公斤的样子。


    王胜文说是从学校借来的。


    于是生产科孙科长成了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整个红星轧钢厂的十二条生产线,满血复活,其中维修维护的复杂过程不再赘述。


    有些小说里会说维修过后生产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等等,大家千万别信,那只是剧情需要。


    真正的轧钢生产线,生产效率取决于原材料的加热炉,在没有使用电加热的年代,使用焦煤的加热炉加热钢坯,永远是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所以后世有“一个轧钢厂,半个城市的用电量”的说法,这话是从钢铁大牛唐山传出来的。


    生产效率没怎么上去,但是工人们的感觉上来了,设备操作的顺滑让他们感到安心,特别是看到王胜文熟练的维修维护操作时,崇拜之心油然而生。


    这是上级给我们派来的人?厉害!


    这人得几级工啊?牛掰!


    我这都三十几岁了,给他当徒弟是不是有点晚?


    这小孩儿看着挺年轻,娶媳妇了吗?


    嘿,老刘,你们家二闺女快十七了吧,赶紧点吧!


    他那姑娘我估计够呛,太矮了…


    工人们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