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李隆基的愤怒

作品:《我在大唐躺平摆烂画凌烟

    四月中旬,驻守陕州的唐军慌忙撤军。


    高仙芝命人将一部分物资发放,士兵和民众瓜分之后,便仓促往西撤。


    这个案例再一次证明一点:撤退比进攻要难一百倍!


    庞大的组织,讲究的是规矩,稳定的是人心。


    而军事撤退的时候,军心往往是最薄弱的时候。


    更何况是眼下如此仓促地撤退。


    即便是高仙芝这样的名将,也无法做到军队井然有序了。


    怕是连韩信来了也做不到。


    名将最忌惮的就是唯心论:我觉得我可以!


    名将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能客观地认识现实情况,根据现实情况来破局。


    眼下最重要已经不是井然有序地撤退,因为井然有序地撤退需要提前做很多事。


    最重要的是赶紧退守潼关,能有多少人退过去就退多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带着一部分精锐以及陕州官员,也是仓促离开。


    等安庆绪在四月十六日抵达陕州的时候,发现陕州已经快空了,只有一部分人行动缓慢。


    安庆绪向安禄山写了汇报之后,立刻去追击撤退的唐军。


    四月十六日傍晚,高仙芝放弃陕州的汇报放在了李隆基的桌案上。


    李隆基的脸阴沉得可怕。


    边令诚的奏疏是这么写的:“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意思是封常清妖言惑众,动摇军心,高仙芝放弃陕州,导致叛军西进数百里,还贪污军粮。


    这么说只有两个意思:高仙芝和封常清要么准备投敌,要么准备造反!


    李隆基根本没有在潼关放兵马,他听说陕州撤了,一股无边无际的失控感排山倒海一样扑来。


    这个时候,杨国忠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说道:“陛下,陕州撤军的消息,必然马上传遍朝堂上下,引起人心惶惶,必须要给所有人一个交代啊!”


    “陛下,现在敌军就在潼关外,万万不可再干预前线之事。”杨慎矜提醒道。


    杨国忠愤怒地说道:“陛下委封常清以重任,当日又亲自为高仙芝送别,还把最好的禁卫军交给他,这两个人都干了什么!”


    “陛下,叛军来得实在太快,我军没有时间准备,这不能全怪封常清和高仙芝,他们……”


    “够了!”李隆基瞬间翻脸了,“杨慎矜!你居然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说情!你是不是跟他们窜连一起?”


    “陛下,臣万万不敢,只是眼下……”


    “来人!摘了杨慎矜的官帽,送到大理寺!”李隆基愤怒地吼道。


    立刻就禁卫军进来,摘掉杨慎矜的官帽。


    “陛下,如此关键时刻,万万不能临阵换帅……”


    “住嘴!杨慎矜,不要以为朕不敢杀你!”


    杨慎矜被带下去了,杨国忠心中更加开心,总算把杨慎矜这个烦人的家伙干掉了。


    杨国忠紧接着说道:“陛下,请立刻罢免高仙芝和封常清,臣以为可以让哥舒翰去潼关!”


    杨国忠有杨国忠的目的。


    他在对抗安禄山的时候,提拔的是哥舒翰。


    高仙芝和封常清属于安西派系,安西派系是属于独立派系,在朝中并没有什么仰仗。


    甚至大唐军防大佬王忠嗣都跟高仙芝和封常清沾不到关系。


    杨国忠无法拉拢高仙芝和封常清,但他已经拉拢了哥舒翰。


    这个时候,让自己的人全权掌握军权,才是万全之策。


    毕竟安禄山造反打的是清君侧的口号。


    杨国忠也是害怕李隆基真的把自己给杀了,所以他必须疯狂地给自己身上揽权,让李隆基有所忌惮。


    “准!”李隆基又说了一句。


    随后又说道:“高仙芝和封常清,一个弃地、贪污,一个战败后还动摇军心,传朕命令,取他二人首级,以示三军!”


    “是!”


    四月十六日傍晚,李倓的船已经抵达陕州附近。


    天黑之前,李倓部全部完成了登陆。


    当天,李倓命人驻扎在黄河附近。


    此时的安庆绪急着追杀高仙芝,已经离开陕州,更没有在陕州留下斥候,根本不知道有一支精锐人马抵达了陕州一带。


    四月十七日早上,边令诚带着李隆基的圣旨,慢腾腾地从长安出发。


    他要去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上午的时候,天气阴沉沉的,高仙芝站城头上,看着下面陆陆续续抵达的军民,他心情有些复杂。


    封常清说道:“高帅,目前已经整顿了四万人,将士们已经安定下来,士气不算低落,今日可安排训练。”


    封常清是高仙芝的老部下了。


    高仙芝是天才一样的人物,狂妄不可一世。


    封常清则是起于微末之间,他对自身要求严苛,对军纪维护也非常严苛,对细节把控做的非常好。


    可以说,这两个人性格相反,优缺互补。


    “好,我仔细观察了潼关的地形,你说得没错,只要我们驻守潼关,叛军一定打不进来!”


    潼关的地形其实很简单。


    潼关北依黄河,南枕麟趾原。


    想要从洛阳进关中,就只有这一条路。


    说起来,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函谷关其实在灵宝县,也就是陕州所在的位置。


    不过函谷关在汉武帝的时候东移了,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又移了位置,就有了潼关。


    在后来的康熙和乾隆都说过,潼关和山海关一样,是天下第一关。


    只要不作死,只要固守不出,敌人就只能在关外骂娘。


    当然,想要进关中,还有另一条路。


    南下南阳,从南阳走武关进关中。


    当年刘邦就是绕道的这条路。


    但安禄山的兵马想走武关也难,因为那条路也不好走。


    而且安禄山的兵马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走武关相当于离开河洛平原,军队与大后方断联,发生意外情况没有任何支援。


    所以安庆绪只能走这一条路进关中。


    四月十八日上午,安庆绪的兵马追了上来。


    此时叛军刚在洛阳受封,气势正盛,一路追杀着撤退的军民,忽然不知后方来了一支唐军。


    李倓吃完最后一口饼之后,喊道:“全军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