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对付李林甫

作品:《我在大唐躺平摆烂画凌烟

    保得住吗?


    就算元载不写这封信,不写那份奏疏,王鉷做的事,就不会传到长安?


    现在看来,这个蝴蝶效应造成的局面,是随机的,非人力能控制的。


    自己只能在这场大局中,再快一些,快一些发展自我。


    唯一能做的就是这个了。


    王鉷这一次在劫难逃了!


    果然,杨慎矜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第二日,杨慎矜呈递弹劾奏疏到李隆基那里。


    李隆基当场震怒,召来王鉷。


    王鉷在得知此事后,颤颤惊惊到皇帝那里。


    “你派御史去了江东?”


    “臣……”


    “有没有?”


    “臣只是担心江东有变,所以提前派御史去调查!”


    “还敢欺骗朕!这奏疏立写得清清楚楚,你的御史过去后,不但打伤了百姓,还跑到苏州刺史刘晏面前大言不惭说要拿掉苏州精盐的产业,归你王鉷所有!”


    “冤枉!陛下!这是冤枉!”


    “是不是冤枉,把刘亮召回来,一问便知!”


    王鉷顿时万念俱灰,这一次是跑不掉了。


    他求饶道:“陛下,臣也是为了陛下……”


    “你这是承认了?”


    “臣只是为了陛下……”


    “还说是为了朕,上一次你的弟弟聚众叛乱,朕已经饶了你,这一次你居然敢瞒着朕,私下动精盐!”


    李隆基心中的怒火已经如同爆发的火山。


    若是他王鉷打造纸的主意,李隆基倒还没有那么生气。


    可精盐不同。


    之前与李倓私下谈的时候,李倓说精盐一年能赚500万。


    现在整个大唐,不仅仅是世家,还有官员,也都开始囤积精盐。


    再过不久,一些官员和世家就开始打精盐的主意。


    李隆基心中肯定是不想让官员染指进来的。


    他现在缺钱缺得很痛苦。


    就像沙漠里行走的旅人缺水一样。


    如果今日放了王鉷,这件事传出去,官员们必然会争先恐后开始争夺精盐。


    精盐在未来所赚的钱,远远超过纸张。


    而且这一次崔家对纸张的行为染指,给李隆基敲响了警钟。


    让他看到山东那些家族,一个个表面温顺,背地里都张牙舞爪。


    他打算让李倓去河北,把崔家抄了,威慑河北,再返回江东,把江东的纸、丝绸和精盐,快速往河北、河南输送。


    河北、河南人丁最多,只有这样才能短时间内赚更多的钱。


    这个时候,王鉷就触碰了这个逆鳞。


    “陛下,臣有罪!陛下饶了臣这一次,臣今年一定加倍报答陛下!”


    “如何加倍?”


    “臣有办法让税再翻一倍。”


    “当真?”


    “千真万确!”


    两日之后,已经准备好去河北兵马的李倓听闻王鉷因为过失,被罢免了御史中丞的职位,但保留了户部侍郎的职位。


    李倓寻思着,看来李隆基还是又给了王鉷一次机会。


    李林甫也松了口气。


    但就是在当天,政局再一次发生了变化:杨国忠回朝!


    作为战败者,回来本应该遭到惩罚。


    可是杨国忠却并未得到惩罚,至少暂时没有。


    第二天,杨国忠为了转移注意力,立刻怂恿御史台的人开始弹劾王鉷。


    别忘了,杨国忠本身就是侍御史。


    转眼之间,王鉷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三日之后,王鉷就被下狱了。


    十二月初六的这一天,李倓统帅兵马,准备离开长安。


    杨国忠带着秦国夫人到了李倓的宅院。


    李倓:杨国忠,你他妈的故意的吧!


    秦国夫人用哀怨的眼神看着李倓,问道:“郎君,你回长安这么久,为何不来见见我呢?”


    “夫人,小王之前可是戴罪之身。”


    “现在不是了!”


    “现在小王要去河北执行公务。”


    “建宁郡王,这一次还是要多亏了你呀!”杨国忠一脸的得意,“若不是你引了王鉷去江东,我这一次未必能如此快速度过这场危机。”


    “说笑了,杨御史可是贵妃的堂兄。”李倓笑道,“对了,杨御史是如何让王鉷数日之内下狱的?”


    李倓倒真是好奇,王鉷派人去动精盐,李隆基依然给他留了一条路,结果杨国忠一回来,短短数日,王鉷被罢免下去。


    “很简单,因为我跟圣人说了,明年我能给他的钱,比王鉷更多,王鉷若不处理,天下官员必效仿!”


    看来杨国忠打仗不行,治国一塌糊涂,可是搞人的时候,脑子是真的一点也不含糊。


    “还是杨御史高!”


    “不瞒大王,王鉷这一次在劫难逃,下一步,我准备……”


    犹豫了一下,杨国忠说道:“下一步我准备让李林甫滚出中枢!”


    李倓微微一怔,随即笑道:“杨御史好气魄!”


    “没办法,李林甫现在对我虽然表面尊敬,但背地里一直找人整我,这一次我在西南失误,圣人虽说暂时没有责怪我,可李林甫必然借此机会在背后不断煽风点火,我要在他出手之前,主动出击。”


    李倓心中开始盘算起来:看来大势已定!


    “而且我听闻安禄山在东北也惨败,东北的敌人比西南对我大唐威胁更大,我就写信给安禄山,挑拨他和李林甫的关系,就说朝中有人趁着他兵败,想要借此攻讦他!”


    果然啊果然!


    历史上,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联手,对已经死掉的李林甫展开政治攻击。


    导致李林甫死后,被挖棺,取出口中明珠,以庶人的规格埋了。


    李林甫家族被抄家流放。


    历史往前推动了。


    “如何推倒右相,我已经有了注意!”


    杨国忠甚是得意。


    李倓举起酒杯说道:“来,我祝杨御史前途似锦!”


    “我有今日,那都是郎君所助,郎君的大恩,我杨国忠一辈子都记在心里的!”


    两人干了这杯酒。


    次日,李倓统帅五千兵马,离开了长安。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一次离开长安,下一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另一番天地。


    天宝八载年底的大唐朝堂并不安逸,王鉷被下狱,杨国忠顶替了户部侍郎。


    随后,李林甫开始奏疏,建议李隆基再派杨国忠去剑南,担任剑南道节度使。


    杨国忠自然不肯再去,他要留在长安搞事情。


    东北的安禄山,从挫败中回过神,他那双锋利的眼睛,开始投向南方。


    贵族们还沉迷在无边的享乐,官员们也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精盐。


    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


    夕阳,即将沉入地平线。